曾為日不落帝國的英國,其國力及全國的影響力雖然大不如前。然而,英國在歐洲依然發揮著非凡的影響力。雖然其外交政策早在貝里雅(Tony Blair)時代已選擇扯美國衣袖,但在歐洲,特別是各懷鬼胎的歐盟裡頭,她的政治與經濟影響力,依然處於領導位置。原因之一當是英國與歐洲各國一樣是「食老本」,而英國主要是食戴卓爾(Margaret Hilda Thatcher)的老本,二來是英國人向來遐邇聞名的行政管理使其治國較其他歐洲國家更有道,使政治經濟在八九十年代都得以向好發展。但今天英國由鬱鬱不得志的白高敦(Gordon Brown)掌舵,個人及政治魅力欠奉之餘,其能力與政績都不見標青,要處理貝里雅時代遺下來的一個個隱形計時炸彈,又處於金融海嘯的年代,外憂內患並濟,英國人又豈能安枕?
在這背景下首次踏足英國,暢遊的心情沒有愛到影響。因為,以上的種種背景,不會散見於日常生活,更不易於首都倫敦察覺。作為遊客,我們看到的,只會是遍地身穿full suit的上班族,架起一副太陽鏡,昂首趕路去。走近市中心的地帶,根本就是一個物價更貴,空氣更好,建築更美的中環。當我試圖尋找自己養母的家,跟自己自小長大的家有哪些分別時,我驚訝,一切是那麼的熟悉。亦因此,我心存感激,感激英國人在一個世紀之前,打救了香港。同時我慶幸,香港在食物方面青出於藍,利用其地利位置集全球美食於一地,沒有遺傳英國惡名昭彰專弄crap food的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