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點:
1. 這枝28mm鏡頭十分強勁,在f1.7至f11所有光圈值下,由畫面中央至邊緣都是全sharp的,並且在六千萬像素下放大至100%觀看亦沒有問題,難怪能用這麼多年。
2. 新增相位對焦,對焦速度和可用性大大提升
3. 雖是28mm定焦鏡頭,但得益於高像素,可同時作35/50/75/90mm使用,LCD/EVF亦能顯視該焦距的視角範圍。
4. 用鏡間快門,使用閃光燈時快門速度有更大彈性
5. 比Q2多了反mon,雖只是傳統的上下式反mon,但我覺得比左揭式的反mon好用,街拍時不需將機身擴展得很明顯
缺點:
1. PS/LR裡沒有Camera Matching的Leica Profile或Preset,影Raw後製時很不方便,只能買一些坊間模擬的Profile(但始終有出入)或用Leica的Fotos手機apps。但在app使用風格檔只支援JPG不支援Raw,始終很大限制。
2. 當畫面裡多於一人時,人臉/人體追焦並不可靠,個對焦框會不斷跳來跳去。有時個主角明明目標清晰,但當畫面中有另一人伸隻手出來(沒有臉),個對焦都會追錯隻手。有時個對焦框明明轉左綠色,但實際上合焦處並非那裡。
3. 太暗環境下,個Tracking對焦唔work
4. 鏡頭蓋比較緊,每次取出都要花數秒時間,不利抓拍
5. 沒有副廠電,原廠電十分貴
意見:
最近在找一部便攜隨身機,剛好富士發佈了GFX100RF,便花時間研究了一下。最後找到三部自己有興趣的選擇:GFX100RF、Q3和A7CR。
關於富士與Q3,我曾與不同YouTuber經留言討論過,很多YouTuber第一反應便是:那是兩回事,不能比較。其實我夠知兩樣野有唔同,問題係budget係得咁多,而兩部都係28mm左右等效焦距、價位相近、都係不可換鏡定焦機,你可以話佢地係唔同既野,但其實亦有一定相似性。好多人講野唔考慮個background同context,剩係講理論,係幾有趣。
最後我唔選擇富士,主要有兩個原因。第一是用途上中幅機相對局限,雖然速度上已有改進,但追焦及連拍上與FF仍有差距,拍攝一些動態主體並不太可靠。第二係光圈及景深問題。現在枝f4鏡大約相等於FF的28mm f3.2左右,係做得幾細,但我寧願佢大枝d用f2.8。同Q3 28/1.7比無論入光量及淺景深都有差距。我明白中幅機當然不只是sell淺景深,但問題是它不是一部可換鏡機,即表示中幅機其中一樣重要特點它已發揮不到。
與Sony A7CR比較,Sony在大部分功能都做得較出色,例如追焦、拍片,加上A7CR是可換鏡也較便宜,的確是更好。不過一來我自己本身也有Sony機,二來A7CR只有1.5倍crop zoom,三來左揭式反mom不是太好用;另外Sony並沒有一枝像Summilux這樣高質兼細小和同spec的鏡頭,加上想試試Leica的color science,所以還是選擇了Q3。說到底,有自動對焦和FF的Leica,始終有一定吸引力。
亦有比較過28和43mm版本的分別,基於自己的使用習慣,28和35mm對我來說比較常用和重要,可拍更多室內場景和合照。加上28版本現在水貨價已是十分合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