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望海,一週望安

今天四月,偶然間看到媒體報導「花宅『藝術換宿』發掘望安印象」活動,看到關鍵字「花宅」、「藝術」,對地點及主題非常感興趣。

 

自小在望安長大現在從事文創和文史工作的曾依苓發起人表示,由於在遊客的「跳島」觀光形態裡,經常只是「路過」望安,而路過的時間總在酷熱的中午時分。於是隨便找個有冷氣的地方用餐,花30分鐘快速繞完望安,拍個照就快閃,最後留下的印象就只有5隻手指頭數得完的景點。驚豔於「日本瀨戶內海藝術祭」的她,希望號召同好,長期進駐花宅,透過藝術創作及記錄,用新的視角發掘小島的美好,扭轉遊客對望安島的刻板印象。

 

幾年前獲知花宅列入全國第一個重要聚落的消息,就一直想親自拜訪。看到中國時報「台灣368專題報導」,感動於顏家與曾家自費整修古厝的難得舉動,也佩服曾小姐回鄉經營平垵工作室的勇氣。本身也深深覺得旅行應該細細體會,不該走馬看花。於是提出申請計劃,並在今年的7月22日至7月28日進入花宅換宿基地,親炙望安風采,藉由繪畫專長,記錄小島的美好。

 

個人於2010年參加過屏東縣政府舉辦的【屏東部落客達人】活動,以不太典型的30張旅遊明信片,為屏東縣進行小小切片,切下一些人情樣本,片下幾絲風光明媚。2011年進行了一趟台灣環島旅行,沿途以明信片大小的筆記本記錄各鄉鎮市的新發現與種種感動。並於同年出版了《來自島嶼的明信片:福熊30天台灣環島記》,讓讀者了解台灣多元的文化與動人的故事。依以上經驗,所以對旅行與藝術的結合方式有一些心得。

 

這次創作題目訂為「七月望海,一週望安」,因為到達時間是七月,望安四周的海域一片無際,望朝夕之海,易生感觸,同時這詞語結構上也有模仿鄧雨賢音樂劇《四月望雨》的意味。這一系列手繪明信片是藝術作品,也同時是日記。雖然島上應該是「山中無甲子,海邊無歲月」,不過一週內隨著一天天過去,個人心境上也有差異。跟島民的互動過程中,也會將覺得有意思的部分,記錄在內。整體呈現一週內的所見所得,既是居也是遊。

 

完成作品後,儘量拿到與主題相關的地點擺拍,刻意讓當地的鮮豔色彩豐富我的黑白手繪作品。翻拍原稿後,將原稿留在換宿基地,讓有緣遊客欣賞,我只帶走數位檔案與回憶。希望遊客閱讀我篩選過認為重要而微小的事後,能有些小小觸動,就不負我在離離島上盡力體驗拼命創作的「七月望海,一週望安」了。

 

 -------------------------------------- 分隔線以下是個人作品 -----------------------------------------

 

dcf-travel-img-4068

  

【「預」見望安】

到花宅藝術換宿之前,刻意不上網做功課,讓腦袋對望安一片空白,以便虛心接受屆時望安所給我的一切。隨著登島時間越來越近,從各方管道,接收到關於望安的訊息卻越來越多。

例如:曾在澎湖擔任導遊的堂哥分享他對望安的熱愛,熱愛到誇張得將戶籍遷到當地,以便透過折扣機票與船票,得以常常往返。「安書宅」負責人講述藉由參與下鄉進行貓犬絕育活動機會,順道跟朋友徒步環繞望安。於「雛鳥藝文空間」巧遇著迷在望安海域悠游的潛水員,讚揚該處海域之美不輸給澳洲大堡礁,不需自貶自艾。

澎湖故事妻」老闆娘則透露望安有33處沙灘,還展示手做感十足的折頁地圖給我看,2007年的作品有一種國小、國中生女生的心思及興味,引人進入那令人懷念的時代。「沿菊館」發行的一系列2015年手繪澎湖縣各鄉鎮市地圖明信片,模樣可愛,顏色燦爛。

 

 

dcf-travel-img-4069

 

【關於藝術換宿】

鶵鳥藝文空間」的店長小佩說:「每次回到澎湖,總要調適一、兩天才能進入工作狀態。」我心想不就是開門營業而已,有這麼麻煩嗎?到了花宅換宿基地,我才知道她的意思。

初抵望安,下雨,房間潮濕,三合院的老式住家格局令人不習慣。加上蚊子多,睡不安穩。於是第二天以取回遺失物的名義逃去馬公,玩到「甘願」(台語),才搭船回來。

當晚望著老屋,我才「意識」到我得在這裡生活七天,一定要調適自己。於是利用手機播放著心靈音樂,並著手清理環境,包括個人房間、客廳、廚房、廁所和內埕。

第三天,陽光普照,離離島之體驗生活正式開始。

  

 

dcf-travel-img-4070

 

【關於仙人掌果】

在澎湖本島吃了那麼多仙人掌相關產品,直到望安花宅,品嘗了鮮果,我才知道它不甜,有種子,而且超多。

它的味道像桑椹或蓮霧,酸味維持,但甜度大降。果肉為深紅紫色,非常漂亮,染色力強,滲入手指皮膚,不易洗淨。隨意挑了一顆,收集種子並清點,居然有25顆。種子很硬,像芭樂籽那樣,當地人都直接吞下。

一邊咀嚼著果肉滋味,一邊欣賞花宅阿婆的熟練處理技術,於是躍躍試試。赤手空拳到海邊採果,沒想到被刺得狼狽而回。成熟植株的明「牙」易躲,但護衛在旁的矮小仙人掌躲在草叢中,所以暗刺難防。那細刺易斷,陷在傷口裡,挑了好久。

採集過程這麼辛苦,搞得像在拍攝「黃金傳說」節目似的,其實是想要用實際行動體會望安先民的生活艱辛。體驗前,本以為店家做無本生意,體驗後,覺得實在是賺辛苦錢啊!

 

 

dcf-travel-img-4071

 

【關於岩牡蠣】

在換宿的這幾天中,剛好專案負責人曾小姐的姪子們回望安過暑假,到海邊體驗挖岩牡蠣,展現海島男孩的野性與活力。而大叔我也需要補充蛋白質與礦物質鋅,於是趁機討教,並借來工具,查好潮汐漲退時間,擇日採集。

工具1是「ㄛˇ ㄉㄞˋ ㄚ.」:一種傳統望安當地用以挖取岩牡蠣的工具(去打鐵店購買即可),外形像「中勺鷸」的喙,向下彎,縮小並變尖。使用時,先將岩牡蠣的外殼鑿出一個洞,以此為支點來施力。因為施力臂大於抗力臂,所以很容易就撬開了,前人真是聰明,將「槓桿原理」運用在生活中。

工具2為「ㄛˇ ㄨㄧˋ ㄚ.」:一種跟「ㄛˇ ㄉㄞˋ ㄚ.」搭配在一起出任務的工具(通常是自製,鋁質,輕),跟扁狀螺絲起子很像,但尖端磨得又扁又尖。將之插入牡蠣與外殼之間的縫隙,以截斷閉殼肌,再取出牡蠣本體。

選擇退潮時段,往花宅外的岩岸走去。發現岩牡蠣主要附著在岩塊的側邊(海水流通處),方便濾食海中浮游生物。也會出現在岩塊頂端,但較少,可能因為退潮會遭受曝曬,太熱而不易生長吧?岩牡蠣大規模聚集處,通常與笠螺、藤壺為鄰,一旁還有螃蟹和海蟑螂跑來跑去。

剛開始手勢不熟練,常常誤傷牡蠣本體,立刻流出白色汁液。嗯!果然是「海中牛奶」!嘗試品嘗新鮮生蠔,鹹鹹脆脆的,沒腥味,好吃!只是岩牡蠣體型小,挖了兩小時,份量不到三分之一杯,是一種吃心酸的採集生活啊!

 

 

dcf-travel-img-4072

 

【關於風茹草】

風茹茶素有澎湖青草茶之稱,具清熱解毒、利濕消腫之效,為消暑解渴的夏季限定良方,也是當地最具特色的飲品,不管冰的熱的,我都嘗了。換宿第五天,跟home爸、home媽約好下午五點到秘密基地挖風茹草,能夠見識它的真面目,著實令人興奮。

那是個靠海的小山坡,像極了屏東縣龍磐草原,許多耐旱植物匍匐在地,幾無灌木。「你看!這就是風茹草,看到『黃花』跟『黑花』(台語),可以挖,太小的不能挖。」home媽一邊解說,一邊使著「ㄛˇ ㄉㄞˋ ㄚ.」(之前挖岩牡蠣時使用過)敲入植株旁土壤,弄鬆後即可取出。home媽只示範一次,隨即飄然遠離,兀自挖取,顯然對學生我的資質很放心。

根據我的個人理解,為了生態永續,沒開花結實的風茹草還幼小,不採。而開「黃花」表示植株已經成熟,可以摘取(但個人覺得還是等種子成熟,散播下一代後較好)。「黑花」一詞中的「黑」指的是種子之色,從種子已經成熟(還成一束),直到展開成輪狀,開始飛散。

挖風茹草的動作不難,難的是找尋。不知我眼花,還是風茹草刻意躲我,袋中羞澀,成績淒慘。一小時後,他們已裝滿一大袋,而我只有18棵。邊走邊檢討,應該是我蹲得不夠低,所以沒在一堆雜草中發現它的蹤影。而風茹草有簇生特性,在某處怎麼找都找不到,卻可在另一處發現好幾棵在一起。

 

 

dcf-travel-img-4073

 

【關於爆米花球】

到澎湖前,聽聞湖西鄉的炸棗很有名,因為外型渾圓,象徵福氣圓滿,當地人會在喜慶時,使用到它,諸如:結婚、新船下水、新屋上樑之類。於是特地到「澎福」(原「福榮食品廠」)品嘗,一盒有三種口味(原味、花生、芝麻),標榜以純糯米製成,不加其他修飾澱粉。剛炸好,外酥內軟,真好吃!

而望安島上則有另一種類似的東西,古早時做為喜餅之用,那就是球狀爆米花。

早期收成玉米後,晒乾,收藏。待使用時機到,以海砂拌炒玉米粒,再以油、糖、麥芽膏,黏著爆米花,搓成籃球大小。收禮者將之敲開,分食。當然現在賣給觀光客的版本已經縮小很多,還有黑糖、仙人掌、梅子、海苔、咖喱……等口味呢!

遠看爆米花球還滿像珊瑚礁的,特點是吃起來很像「米香」,但實際上用玉米所作,跟西式爆米花用很重的奶油去爆是不同的。既像米香又不是,既是爆米花又不像,吃起來有種「認知」混淆的趣味。

  

 

dcf-travel-img-4074

 

【關於菜宅】

「一塊土地,承載多少世代生活;一畦農田,孕育多少歲月風貌;一組家庭,蘊藏多少年華故事。菜宅,農作物培育之家,以身體力行自然濃法,以生活實踐先民智慧。」〈第25期澎湖生活博物館通訊〉(2015)

初識「菜宅」這個詞彙是在「澎湖生活博物館」,原以為與「花宅」一樣是個地名,原來因東北季風強勁,所以澎湖先民以咾咕石或玄武岩砌防風牆保護蔬果,為在地特殊人文景觀。由於社會變遷,人口外流,菜宅多已荒廢,但望安各村還保有不少使用中的菜宅。

home媽說:「大概2、3月春雷響,即可播種花生。7月收成為白肉的,水煮,好吃。8月收成的是紅肉的,炒乾,備用。再來種菜豆及瓜類,冬天種葉菜類,四季都有得吃。」這些辛勤的婆婆媽媽們不時為貧瘠的土地,換上季節感十足的大地彩妝。

  

 

dcf-travel-img-4075

 

【關於海景】

澎湖故事妻」的老闆娘說:「到望安,一定要上天台山,不過要挑選傍晚,享受四部曲『海景、晚霞、漁火和星光』。」擇良辰一訪,確實漂亮。光彩變化豐富,自然與人文風情共冶於一爐,直得登高遠望(其實才海拔56.5公尺)。

但這幾天中,我最愛另一處無他人干擾的秘境沙灘,一樣面西,可賞夕陽。

珊瑚及其他生物碎屑抹在一道弧形沙灘上,一側是綠色的馬鞍藤與木麻黃,另一側是湛藍海水與不斷湧上的白色浪花。雖不諳水性,泡在這頭也是清涼。可惜有些雜物很殺風景,像是難以計數的寶特瓶(還有從海南島漂來的)、保麗龍、鋁罐……等垃圾。

因為喜愛,所以不忍;因為不忍,所以行動。雖然自發淨灘就像精衛填海及薛西佛斯推石,那樣徒勞,但我只能撿多少算多少,以此做為對望安的小小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