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虎添翼:Samsung 50-150mm f/2.8 S ED OIS 測試
解像力測試
焦距:50mm | |
![]() |
|
拍攝原圖 | |
![]() |
![]() |
f/2.8 | f/2.8 |
![]() |
![]() |
f/4 | f/4 |
![]() |
![]() |
f/5.6 | f/5.6 |
![]() |
![]() |
f/8 | f/8 |
![]() |
![]() |
f/11 | f/11 |
![]() |
![]() |
f/16 | f/16 |
![]() |
![]() |
f/22 | f/22 |
焦距:150mm | |
![]() |
|
拍攝原圖 | |
![]() |
![]() |
f/2.8 | f/2.8 |
![]() |
![]() |
f/4 | f/4 |
![]() |
![]() |
f/5.6 | f/5.6 |
![]() |
![]() |
f/8 | f/8 |
![]() |
![]() |
f/11 | f/11 |
![]() |
![]() |
f/16 | f/16 |
![]() |
![]() |
f/22 | f/22 |
一般 APS-C 或全片幅這類較大片幅的鏡頭,通常要將鏡頭的光圈縮小一至兩級才可以得到最佳的成像效果。不過,在 Samsung 50-150mm f/2.8 S 身上,我們就幾乎可以看到鏡頭在全開光圈已有最佳解像力表現,尤其以 50mm 廣角端最為明顯。
由截圖中可以看到鏡頭在 50mm、f/2.8 時,邊位大廈招牌的欄柵因為 NX1 不設低通濾鏡的關係,而幾近出現摩爾紋,反之將光圈收細至 f/4 至 f/5.6 後,銳利度和反差反而有點下降。至於由 f/11 打後的細光圈開始,此鏡便因衍射(Diffraction)現象而使解像力快速下滑,去到最小的 f/22 之影像幾乎變了柔焦一樣。
至於 150mm 望遠部分,此鏡的最佳光圈範圍在 f/4 開始出現,直至 f/5.6 到終,及後的光圈同樣因衍射的物理現象,而使鏡頭的解像力慢慢拾級而下。
點狀光源散景比較
![]() |
f/2.8 |
![]() |
f/4 |
![]() |
f/5.6 |
Samsung 50-150mm f/2.8 S ED OIS 用上9 片圓形光圈葉片設計,大家可以看到此鏡拍出來的點光源散景頗為圓渾,而散景輪廓的邊線不太明顯,較為耐看。
暗角測試(對焦至無限遠)
焦距:50mm | 焦距:150mm |
![]() |
![]() |
f/2.8 | f/2.8 |
![]() |
![]() |
f/4 | f/4 |
![]() |
![]() |
f/5.6 | f/5.6 |
色差測試
![]() |
ISO 100、f/2.8、1/800s、焦距:50mm |
![]() |
放大圖 |
更多 Samsung 50-150mm f/2.8 S ED OIS 樣本照片︰
http://www.dcfever.com/lens/viewsamples.php?set=1100
總結
雖然 Samsung 投入專業級相機市場的日子雖短,但廠方今年大刀闊斧的推出高檔次鏡頭確實是用家之福。尤其在 NX1 仍未上市的年代,Samsung NX 系統內,頗為見得人的長砲就只有 50-200mm f/4-5.6 ED OIS III 一支,如今 50-150mm f/2.8 S 大光圈鏡的駕臨,有助鞏固像 NX30,甚至是 NX1 的高階無反。
畢竟玩得 NX1 及 NX30 的朋友都是對畫質和操控有更高的要求,而相對入門機的用家,這類器材發燒友對品牌的忠誠度會較高,如系統的鏡頭群較完善,更能吸引一班有質素的用家繼續使用該品牌,對廠方,甚至是用家本身,也是雙贏的局面。
Samsung 50-150mm f/2.8 S ED OIS 規格
焦距 | 50 - 150mm |
視角 | 31.4° - 10.7° |
最大光圈 | f/2.8 |
光圈葉片 | 9 |
鏡頭群組 | 13 組 20 片,包括 4 片 ED 超低色散鏡片及 1 片超高折射鏡片 |
最近對焦 | 0.7m(焦距:50mm)、0.98m(焦距:50mm 外) |
放大倍率 | 0.13X |
濾鏡直徑 | 72mm |
尺寸 | 81 x 154mm |
重量 | 880g |
查詢:3698 4698(Samsung)
用家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