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直擊奧地利WestLicht Auctions拍賣會香港預展(第一回)>>介紹了多款經典的菲林相機後,現在繼續讓我為大家打開時光之門,返回上個世紀初的菲林年代吧!
11. Leica I Model A Elmax
1913年,第一部Leica相機的原型(Ur-Leica)在韋茨拉爾市(Wetzlar)的恩斯特·萊茨光學工廠(E. Leitz Optische Werke)廠由奧斯卡·巴爾納克(Oskar Barnack)製作。作為風景攝影使用的便攜式相機,這台徠卡相機是世界上最早的使用35毫米標準電影軟片的35mm相機。它把電影軟片的18×24毫米畫幅擴展到24×36毫米,縱橫比也隨之從4:3變為3:2。
徠卡經歷了幾次改良,在1923年巴爾納克說服了他的老闆恩斯特·萊茨二世(Ernst Leitz II)製造31版的原型系列。在1925年的萊比錫德國展銷會(Leipzig Spring Fair)上,Leica I 一推出就立即取得成功。所用的愛爾瑪(Elmax)50毫米f/3.5鏡頭由馬克思·貝雷克(Max Berek)博士設計,其4片4組設計受到蔡司天塞(Tessar)鏡頭的影響。焦平面快門速度可在1/20秒至1/500秒之間調整,此外還設有Z檔(長時間快門,Z即Zeit,德語中表示時間)。
(from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BE%95%E5%8D%A1%E7%9B%B8%E6%9C%BA)
為何鏡頭名字叫Elmax呢?它其實就是Ernst Leitz和Max Berek的縮寫。
12. Leica Ig 24x24 prototype
20世紀20-50年代,德國一直雄踞世界照相機王國的寶座。萊卡相機也是當時世界各國競相仿製生產的名牌相機,在世界上享有極高的聲譽。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到六十年代期間,Leica相機已經相繼研製出了II型、III型相機。與此同時開始轉換研製g系列的Ig、IIg、IIIg相機。其中IIg相機僅出了15台,而且這15台相機還沒有在市場上銷售過,也沒有獨立編號。因此Leica IIg相機成了收藏愛好者追捧的精品。
(from http://pp.ppsj.com.cn/leica/)
13. Leica IIIc
Leica III型相機,亦稱巴納克相機(Barnack Camera),在1933年推出,全機械式,具備先進的連動測距(Rangefinder)功能。繼承Leica II型相機的優良血統,採用螺牙接環(Screw Mount,L39),並新增慢速快門轉盤,在當時,將競爭對手Zeiss Ikon AG公司旗下的Contax I型相機遠遠甩在後頭。
1940年,稍微將機身改款,重新設計快門結構,型號改為Leica IIIc。1950年,二戰結束後,新增閃光燈的支援,部分機型設有自拍裝置,型號改為Leica IIIf。到1954年Leica M3推出後,IIIf改款為IIIg,但不消幾年便全面終止,改進入Leica M的時代。
Leica III型相機有兩個觀景窗,左邊是連動測距式的疊影對焦框,右邊是構圖框(50mm),也就是說,先用左邊的取景窗來疊影對焦,再用右邊的取景窗來構圖,然後調光圈、快門速度,最後按下快門。
Summitar 5cm f2鏡頭的光學結構,是採用對稱式的雙高斯結構。
(from http://blog.roodo.com/citta/archives/11583125.html)
14. Leica M3 Olive
上回提到Leica M3是Leica第一部M系相機。Leica無論是螺牙或是M系統,裝底片的方式都不是開背蓋,而是開底蓋。這種一體成形的機身設計,是為了防止相機摔落或遭撞擊時,機體不會從接合處裂開讓底片曝光。最有名的例子大概是1937年的興登堡飛船空難,裡面有一台Leica相機在飛機失事後被人找到,底片好好的還能洗出來……
另外這台也被列為傳奇,在二戰時擋子彈救了軍人一命。
(from http://blog.roodo.com/citta/archives/11723539.html)
15. Leica M2
Leica在生產了4年M3後,在1958年推出了M2,雖然基本上沿襲了M3的設計,但圍繞取景器等還是出現了一些變化----取消了135mm的線框,取而代之的是增加了35mm。這方便了喜歡35mm視角的用戶,其實這也是leitz公司在聽取了用戶意見的基礎上增加的,大家都抱怨M3上用廣角時需加外置取景器的種種不方便。
Leica M3有自拍器,而早期的M2則是沒有的,不過在1959年生產的M2因為需求又裝上了自拍器。 M2-R是受美國陸軍的委託而改良的M2,改良的部分是採用了M4裝底片的機制。安裝可進行微距攝影50MMF2的M2-R限定生產2000台。雖然M2不如M3那樣受人青睞,但是因為它擁有35mm的線框,售價還便宜。所以再當時受很多記者的喜愛。在生產的12年間共賣出了80000多台。
Leica M2 總產量為85200 台,差不多是Leica M3 的三分之一, 生產是從1958 開始到1968年,編號為926001到1207000,其中1871台為黑漆版,20台灰漆版(德軍專用版).
(from http://fotomen.cn/2013/01/leica-m1m2/)
16. Leica Summaron 35mm/3.5 prototype
Summaron 35mm的鏡頭分為為M3設計的帶眼鏡版和為M2設計的不帶眼鏡的版本,眼鏡版本的最近對焦距離比非眼鏡版本的要近一點點,非眼鏡版本是0.7m。
(from http://jogo.blogbus.com/logs/99862129.html)
17. Leica MP Chrome
繼生產歷史長達19年之久、堪稱徠卡相機常青樹的M6停產後,2003年Leica 推出了MP,“MP”有兩個含義,從它的德文“Mechanik in Perfektion”來看,是“完美機械結構”的意思,而另一個意思是“Leica M for Professionals”,即是“專業的Leica M型相機”的意思。
(from http://fotomen.cn/2013/01/leica-mp/)
熟悉Leica歷史資料的朋友都知道,在Leica的目錄上已經有了兩種叫做Leica MP的相機,一種是生產於50年代的Leica MP,另一種就是於2003年問世的新型Leica MP。而新型的MP相機又分為兩種,其一為面向亞洲市場的黑色外飾MP6 0.72放大倍率型400台限量版,另外一種是全球市場的三種取景器放大倍率的標準型MP。前者機身頂部鐫刻的序列號採用的是獨立的MP6機身號,不同於MP機身號,蒙皮為傳統的硬橡皮而非新MP上的鯊魚皮(據說是某種合成材料製作的“人造鯊魚皮”)。
與Leica其它機型一樣,徠卡MP是在德國中部的小城索姆斯(Solms)的Leica總部進行手工總裝。退片手柄,捲片手柄和速度轉盤也是全金屬製造的,具有很高的抗衝擊性。機頂是整體黃銅通過精密銑床加工成型的,機身主體和框架採用了輕量但絕對結實的鋁合金沖模加工而成。
與老MP不同之處在於,新型的MP提供了從徠卡M6 TTL上繼承而來的、同樣具有很高精度的TTL鏡後測光系統,只要輕按快門即可啟動這一系統並在逆光、聚光燈或其它惡劣的現場照明條件下提供精確測光數據。該系統與M6 TTL的測光系統工作原理相同:光線射入鏡頭內,到達快門簾幕上一個直徑12毫米的白色圓形區域,然後經過一組聚光透鏡反射入機身底部的一個矽光二極管,由於這個矽光二極管的靈敏度極高,因此即使在燭光下也能夠測得準確的數據。由於測光系統對電池的需求,相機取景器內有一個電池電量警告指示燈,這是老MP所不具備的功能,但它又獨立於快門系統,專業攝影師可以對此不予理睬(甚至將電池取出,停用測光系統),而普通攝影者則可以其為參考。
(from http://www.bjphoto.com.cn/html/c33/2011-06/1900.htm)
18. Leica MP 'Edition Hermes'
Leica MP推出過多款的紀念版,有Leica MP Edition Hermes,Leica MP Classic Edition (限量500部),Leica MP 0.72x Anthracite(限量600部),Leica MP LHSA 1968-2003 Special Edition,Leica MP3 LHSA Special Edition,Leica MP中國建國60年紀念金機(限量61部)。
19. Nikon I
二次大戰前,日本已經有相當好的工業基礎,戰後的日本更是不惜大量仿冒西方工業產品以求生存。NIKON公司的Rangefinder相機便是這種時代背景下的產品,而他所選擇抄襲的對象就是Zeiss Contax的Rangefinder相機。從最早的Nikon one開始,到Nikon M、S、S2、SP、S3,直到S4為止,功能強大,品管優異,頗受市場好評。
(from http://hsuotto.blogspot.hk/2007/01/nikons3.html)
Nikon I 是 Nippon Kogaku生產的第一部35mm相機,在1948年推出市場,約生產了400部。
(from http://www.cameraquest.com/NRFOne.htm)
Nikon I 所採用的菲林格式由Chiyoda Kogaku創立,為 24mm x 32mm,又稱Nippon格式,設計理念是想在一卷菲林上拍下多些照片。
(from http://en.wikipedia.org/wiki/Nikon_I,_M_and_S)
20. Nikon S black paint
Nikon M 是在1949年發表,採用 24mm x 34mm。
Nikon S則是在Nikon M生產2年後的1951年發表,並採用當時最流行的菲林格式 24mm x 36mm。Nikon S 和Nikon M 一樣,裝載閃燈接點(Nikon I 是沒有的 )。
(from http://en.wikipedia.org/wiki/Nikon_I,_M_and_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