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早前寫了一系列「如何用蔗渣價錢買到燒鵝味道」文章分享平玩器材心得;然而,我亦曾經歷過,崇尚名牌的日子。發燒器材的境界,沒有最高,只有更高,可謂天外有天,害人筆錢…幸好我能抽身而出,脫離毒海;不過,若經濟能力許可的話,其實玩高級器材並無什麼不妥(即使有沒有技巧)。另一方面,發燒的定義並不一定看價錢(一萬港元一支鏡頭真的不算什麼),反而比較針對特定方面的表現,能否達到發燒境界。舉例有一些輕便菲林相機或中幅相機,價錢未必貴,但卻大受資深玩家歡迎,往後會逐一分享。第一篇先從入門角度介紹發燒器材的特質,讓各位加深了解。而作為入門級發燒器材,Sony RX1RII是不錯的選擇。
高級與發燒器材的分別
一般用家受到主流大廠的宣傳影響,以為旗艦級機身就是好,f/2.8大三元便是終極毒物,其實和真正發燒器材比較,亦不外如是。主流器材著重機能、規格上的分數,即使沒有用過,看看spec便能分辨高/中/低級;相反,發燒器材很少玩數字遊戲,因為用家追求的是,某一方面的極緻表現。例如Leica M,論機能它應該連入門級相機也不如(連自動對焦也沒有),大三元恆定光圈變焦鏡亦欠奉,但它的定焦鏡頭光學質素,是日系鏡頭所不能比擬的。
如何評鑑發燒器材
正如上面所講,發燒器材是不能用普通準則去比較。像畫質,一般想到的是高ISO低noise、寬容度、MTF、變形、色散等等,這些參數被廣泛採用原因是由於它們能夠用機器量度並數據化,入門用家即使看不懂也可以輕易憑分數定高下;資深玩家都知道,數據沒有意義,有圖才有真相。一些重要的畫質表現,到目前為止仍未有科學方法測試,只能憑經驗看相片定斷,如色彩層次、過渡、散景、立體感、高光位死白等等。現時大廠都為了製造出數據亮麗的器材,因而偏重於某些表現,但卻同時犠牲了其他方面。最明顯的例子是CMOS,雖然noise和耗電量較低,但色彩卻不及CCD出色。
RX1系的開發理念
普通人很難理解,為何Sony這間被取笑生產的不是相機而是電子產品的公司,會推出RX1這台三不像的機器。和DC比較沒錯它的全片幅sensor大很多,但卻沒有變焦鏡頭不夠方便;和全片幅單反比較機身是很纖巧但不可換鏡限制太大了;它比較像一台固定鏡頭的無反,同時擁有小巧和高質的優點,但其定焦鏡頭亦令到很多用家卻步。部份意見認為,Sony的策略只是將現成部件(e.g. sensor, 機身,鏡頭)左拼右拼,隨便拼出一台機器,然後推出市場來測試水溫。這個說法的問題在於,它忽略了大sensor輕便相機(large sensor compact camera)的歷史。
其實,在RX1之前,市場上已經有大sensor輕便相機存在,最早推出的是Leica X1,它的概念來自經典輕便菲林相機Leica CM(更多輕便菲林相機資料在此)。小弟在GR心得分享文中介紹了輕便相機的由來,它之所以自成一派,成為攝影愛好者及大師的專用機,是因為擁有發燒器材的特質:在極緻小巧的機身上,達成頂尖的光學質素。這就是Sony開發RX1系列背後的理念。
為攝影而生的機器
很多用家都曾被一種疾病困擾,就是選擇困難症。假如有一部完美的相機,任何題材情況也適用,那有多好?現實是沒可能的,每個牌子類型器材都有各自優點缺點,在選擇時候往往要作出取捨,煩惱便由此而來。RX1及其他輕便相機,卻把這個局面徹底打破。你不用再煩惱該用什麼器材好,因為你只有手上的一部相機,沒有其他選擇。若它的欠缺彈性限制了拍攝,對不起,你不能依賴器材補完替你解決問題,只可透過提升技巧去克服。忘記器材,專心攝影,這就是一機一鏡的奧義。
設計,本應如此
Sony另一個為人詬病的缺點是操控界面欠缺user friendly。相機設計非常講求平衡,太簡陋會引起不便(e.g. Canon, Sony的入門機),太多制又變得煩瑣(像某機身上的快門速度轉盤+MASP轉盤,功能重疊之餘又浪費空間,令到最常用的曝光補償轉盤被迫放在左邊而不是較就手的右邊);作為跨品牌器材測試專員,我可以講,RX1RII的設計是Sony相機中最好的(當然和其他廠比較仍有進步空間)。首先是源自手動鏡年代的光圈環,現時只有輕便相機和小部份自動對焦鏡頭才找到,對於主要用光圈先決的用家(像我)實在非常重要:
鏡間快門,特點是寧靜,最高1/4000秒,閃光同步1/2000秒
對焦環,自動對焦分一般和微距2段,可提升速一般對焦度
機頂轉盤,若有快門速度轉盤就更好
對焦模式,2代新增連續追焦
機背按鍵佈局,和A7接近,分別在於把左邊的按鍵搬到右邊,方便單手操控
彈出式EVF,是2代其中一個最大改善(但因為這樣取消了內閃,若要閃光燈的話便唯有用外閃)
還有我常用的反mon,拍攝小孩很有用
手感,因為機身小巧,把它當成DC般拿上手便是了,如想加強手感可選購thumb up和hand grip
原裝頸帶已經很美觀,當然亦可因應喜好自行配搭
遮光罩可以用老鏡的
又或者這款鏡頭蓋+遮光罩二合一,台灣製,超方便
使用心得(可按圖放大)
先講對焦速度,因為上兩代最大弱點是對焦慢(尤其是暗位),只適合拍攝靜物或動作不太快的人物^^||;來到RX1RII,多得源自A7RII的42MP CMOS,順道移植了399個對焦點,Hybrid AF mode,基本上和A7RII一樣爽快,大大改善了對焦速度
像小弟的文章提到,使用定焦鏡頭最重要是,掌握焦距空間感,去營造自己想要的感覺
缺點
談了這麼多優點(利申我沒有收廣告費,是自掏腰包買的),也要提提RX1RII的缺點:
-直出Jpeg色彩跟A7/A7S一代比較沒有那麼討好
-高光位寬容度不及A7S(應該跟象素密度有關)
-機身不夠GR便攜(但RX1RII是FF 35mm f/2.0,GR是APSC 28mm f/2.8)
-沒有快門速度轉盤
-反mon不能180度
-電量少,約1~200張
-存相速度慢
-檔案大,一張raw要80mb(所以我特別購入Lexar 2000x SDXC連讀卡器,以縮短抄相至電腦的時間)
感想
到底,世上有沒有真正完美的相機?假如你是定焦用家,假如你的主力是35mm,那麼,RX1RII可以算是最接近的答案。和其他大sensor輕便相機比較,甚至無反/單反配等效35mm f2.0鏡頭,RX1RII的表現都毫不遜色。但大前提是,首先你要接受到它不能換鏡的事實;若35mm不是你杯茶,那麼對你來說RX1RII也不是好相機了。所以,世上沒有最好的器材,只有最適合自己的器材;要找到合適器材,先要了解自己所需。RX1RII的心得分享到這裏,下次再為大家介紹其他發燒器材。
Bonus篇:廣角轉接器
很多輕便相機用家都會發掘好的廣角轉接器,以便拍攝風景或其他用途。在請教了Google大神後,比較適合RX1系列的是原廠FE28mm鏡頭的0.75X廣角轉接器SEL075UWC。但是因為底部擋住了接口,所以要DIY改鏡,工序如下:
先鬆開底部的螺絲,取出bayonet mount(塑膠造的,沒有金屬那樣堅固耐用就是了)
用鎅刀把外圍的膠圈切除
接著是鏡筒,先保護好後玉
用銼磨走底部,直至不會擋到接口為止(小心鐵銷飛揚)
裝回bayonet mount,完成
~完~
我的Facebook page:http://www.facebook.com/ShunDaddy
我的Blog:https://shundaddy.wordpres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