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候會看到一些說法,說新接觸攝影的朋友,不用在意一些基本功:快門-光圈-ISO、過曝/曝光不足、構圖(如水平線),反正,快門按下去,拍就對了。
而一般支持這類說法的,很多時候是覺得攝影最終的目的,是「記事」,又或是把刻下所見的事實,透過攝影去記錄下來。
在目的這塊上,的確,攝影其中有紀實攝影,但是,這不代表攝影的全部,攝影的類別還是非常之多。
而在每個人,真正可以成長到,為自己去「選擇」作怎樣的攝影前,培養個人的技巧、精進這些技巧,就成為將來鋪路的基石,所以基本功的習得,是件重要的事。
有沒有能力做,跟選不選擇做,可以是两個層次的事。
你有能力去理解、駕馭,你就有本錢選擇怎樣去創造,你手拍你心。
兒提時依樣葫蘆畫的蘋果;
上了描繪班畫的蘋果;
學成以後畫的蘋果。
它們都可以反映那個事實:一個蘋果。
但層次和選擇,就有了分別。
有許多事,用顯淺的方法去講,比透過權威証明,更親和、更説服。
畢加索是不世的畫家,但不應該只用他的成就作為一個片面的教學,而忽略了他是怎麼才達到那個成就。
在所謂的學會那些基本功的同時,
就真的學會了攝影嗎?
就會拍出好的作品嗎?
攝影不是一門藝術嗎?
藝術是一條方程式就能出來的東西嗎?
誠如我提過,攝影的目的和種類,有很多變化。
務實點的,你可以說攝影是用於紀錄事情。
浪漫點的,也可以說呈現美與藝術的載體和方法。
所以,學會基本功的操作,在務實的事情上你就達到你需要做的事,而且,有更穩固熟練的技巧,你就能更成功去呈現、傳達。
一旦跳到有沒有「靈魂」、「好看」、「深度」,這就是一種進階,一種對事物審美和美感的能力和方向,有人喜歡線條,有人喜歡波點,有人喜歡寫實,有人喜歡抽象。
培養基本功,和培養審美,並沒有誰先誰後的一定,可以是同時,可以有先後,這視乎個人對一門事情吸收的進程。
會張嘴吞食物,不一定知道美味是何物。
會吃的人,不一定是個廚師。
會進廚房的人,不一定做得垂涎欲滴。
會做出美饌的人,卻很大很大機會也是個老饕。
我自己對 #攝影 的總結是,
它其實不是那麼玄妙的事,
它可以跟「文字」、「繪畫」一樣,
用最顯淺的道理去開始認識它。
務實的時候,攝影就是光學、化學、數學的綜合體。
要按規格拍對然後拍好,也不是按個快門就能結的事,需要培養,就像你寫公文,寫通告。
浪漫的時候,你可以崇尚和追求李白、畢加索、貝多芬。
你可以對藝、對美有追求,但前題是你會不會眼高手低,想得到,但拍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