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心 最新消息

平買貴用:Sony A7 III 測試

對焦反應敏捷
若非是「深度遊」,有時旅行為了趕行程,即使來到著名景點,大多數亦是走馬看花式拍攝,故相機的對焦反應快、快門滯延短,就愈能夠在緊迫的時間拍到較理想的相片。在小編近 7 日 6 夜的澳洲之旅,絕大多數是使用「寬區域」或「多區域」自動對焦,自己預先調校好光圈、快門等參數,其餘的就交由相機自動處理。而使用「寬區域」或「多區域」自動對焦模式的好處是當切換至 AF-C 連續自動對焦時,就可以用上更多的相位檢測自動對焦點。其中,當使用「寬區域」時,最多就可以用上畫面全數的 693 點相位檢測自動對焦點。 

選單設定

▲與 A7R III 一樣,A7 III 的 RAW + JPEG 模式已同樣支援「超精細」格式的 JPEG 影像,而非限制在壓縮率較高的「精細」JPEG。 ▲對焦設定的方式亦十分多元化,可以就單次自對對焦(AF-S)或連續自對對焦(AF-S)模式時,自定「對焦優先」、「連拍優先」或「平衡兩者」的重要性。
▲追焦的靈敏度亦可以細緻調校,而在小編試用 A7 III 的期間,都是將「靈敏度」設定在最高的「5」。 ▲相機的最高感光度可達 ISO 204800(經擴展後)
▲由於 A7 III 的連拍速度算快,故 Sony 亦在 Menu 內加入「顯示連拍群組」功能,使用家可以按需要來逐張瀏覽連拍下的相片。 ▲雙記憶卡插槽可以提供不同的儲存方式。
▲提供觸控拍攝功能,雖比上代 A7 II 有所進步,但小編仍嫌不夠全面。

感光度測試

拍攝原圖
測試條件
‧光圈:f/11
‧鏡頭:Sony FE 24-105mm F4 G OSS
‧焦距:52mm
‧Firmware 版本:V1.0

 

▼ISO 50(延伸感光度)
▼ISO 100
▼ISO 200
▼ISO 400
▼ISO 800
▼ISO 1600
▼ISO 3200
▼ISO 6400
▼ISO 12800
▼ISO 25600
▼ISO 51200
▼ISO 102400(延伸感光度)
▼ISO 204800(延伸感光度)

短評:在預設的雜訊抑制模式下,A7 III 的抗噪表現不俗,在 ISO 12800 下能夠兼具低雜訊和高細緻度。及至用上 ISO 51200 高感光度,雜訊顆粒才明顯增加,而相片的飽和度亦略為下降,令影像的色調變得陰沉。而在 ISO 102400 或以上的擴展感光度,由截圖中已經可以看到影像因雜訊暴增而收變得粗糙,色調亦變得淤黑兼沒有層次感。

 

樣本照片

▲ISO 100、f/8、1/400s、焦距:24mm、鏡頭:Sony FE 24-105mm F4 G OSS
色彩層次感不俗。
▲ISO 250、f/5.6、1/1000s、焦距:170mm、鏡頭:Sony FE 70-300mm F4.5-5.6 G OSS
配合 FE 70-300mm G 鏡作 10fps 追焦連環快拍悉尼城市鐵路的不停站列車亦有很高的成功率。(按:相中看似「鈄出來」的車頭並非果凍現象,而是悉尼城市鐵路 T 型列車的車頭本身屬「傾斜狀」)

Sony A7 III 詳細規格:
http://www.dcfever.com/cameras/specification.php?id=2285

更多 Sony A7 III 樣本照片:
http://www.dcfever.com/cameras/viewsamples.php?set=1461

總結:
Sony A7 III 在畫質和功能上都沒有令人失望的地方,儘管硬件操控方面已較「二代目」有明顯改善,不過改用新 Menu 系統後,Sony 機 Menu 難以駕馭的問題仍未完全解決,由 A7 II 升級的用家亦非一時三刻可以應付得到,可見 Sony 在相機介面上的設計,與用家心目中的標準尚有一段距離。雖然小編並非覺得要 Sony 相機介面全面 Canon 或 Nikon 化,但這兩大品牌仍然在專業攝影師有一定的地方,除了本身的硬件和鏡頭配套夠充裕之外,User Friendly 的介面亦是不可或缺的。如選單系統過於複雜和難以理解,只會防礙用家拍攝精彩畫面的機會。

有讚 有彈
  • 畫質出眾
  • 觸控操作未夠全面
  • 10fps 逅焦連拍成功率高
  • 只有「記憶卡插槽 1」才支援更高速的 UHS-II 記憶卡
  • 提供 Joystick 以便設定對焦點
  • 記憶卡需要「反插」較為麻煩
  • 採用旗艦機 A9 的對焦系統
  • 選單系統非常臃腫,亦不設任何操作提示
  • 電池壽命有明顯改進
  • 拍攝模時長按「刪除相片」鍵,竟可以用來啟動/關閉觸控屏幕(這點連說明書亦沒有提及)
  • RAW + JPEG 模式終於可同時記錄最高質素 JPEG 影像
 
  • 支援 USB 充電功能
 
  • 5 軸 5 級機身防震能力不俗
 

建議售價:
HK$17,490(淨機身)
HK$18,990(連 FE 28-70mm F3.5-5.6 OSS 鏡頭)

查詢:
2781 1780(shop@dcfever – 旺角)
2834 3112(shop@dcfever – 銅鑼灣)
2361 2778(shop@dcfever – 深水埗)

第 1 頁第 2 頁
最新消息
2 日前
香港貿易發展局(香港貿發局)宣布將於 10 月舉行四大科技展覽,涵蓋電子產品、電子組件、生產技術及創新燈飾,進一步促進香港作為國際會展中心的領... (繼續閱讀)
2 日前
厚度僅 5.64mm、重量為 165g 的 iPhone Air,在正式發布前便以「最薄 iPhone」之名而備受關注。如今我們已取得這款定價 HK$8,599 的 iPhone Air,並... (繼續閱讀)
3 日前
L-mount 在 Sigma 的「加持」下,不乏各式各樣鏡頭選用。然而話雖如此,同屬 L-mount 聯盟成員的 Panasonic 亦未有完全放慢手腳。品牌剛剛宣佈推出... (繼續閱讀)
3 日前
Nissan 現正積極推動「Re:Nissan」品牌重建計畫,當中包括關閉多間工廠和設計室,來應對財務困難。近日更傳出一個震撼消息,上市僅三年多的新世代... (繼續閱讀)
3 日前
Canon 今年已經推出了 5 支鏡頭,部分影友亦很關心品牌會否在今年第四季公佈 EOS R6 Mark III 之時,為 RF 接環鏡頭引入更多新成員。而在傳聞網消息... (繼續閱讀)
4 日前
小米在今日於海外舉行的發佈會上,除了發表 Xiaomi 15T 及 Xiaomi 15T Pro 手機外,也為車迷帶來重大消息:小米電動車將於 2027 年正式進軍歐洲市場。 (繼續閱讀)
4 日前
小米 15T 與 15T Pro 今日於海外市場正式發表,兩款機型均配備 6.83 吋大屏幕及 Leica 認證的三鏡頭相機系統,海外定價從 649 歐元起,折合約港幣 ... (繼續閱讀)
4 日前
自元祖 Max 全景相機發表自今 6 年,GoPro 終於推出其正式後繼產品 Max2,與國內品牌 Insta360 X5 和 DJI Osmo 360 再次對撼。面對同級競爭對手紛紛... (繼續閱讀)
4 日前
DJI 終於發佈他們的第一代運動型自由視覺穿戴攝錄機!到底它能否取代 DJI action 5 pro?又能唔能夠挑戰到 Insta360 Go系列產品的地位?編輯Edmond... (繼續閱讀)
4 日前
神牛(Godox)近日推出新款無線閃光燈觸發器 X3Pro,主打在複雜多燈環境下提供更直覺與精準的控制。其配備 2.4 吋彩色觸控螢幕,並針對 Canon、Nik...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