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心 最新消息

春夏限定!雲海拍攝技巧速成

文:Alex

最近一段時間,不少影友「雞啼咁早」就出門,皆因要趕住上山拍雲海。在香港,雲海這個自然景觀通常在春季、天氣突然回暖的時間,以及在夏季大雨過後出現。來自海洋的濕暖氣流遇到較低溫的陸地,空氣中的水氣便會凝結變成雲霧。若能站在高處,便有機會看到雲霧積聚、起伏流動彷如大海的景觀。


▲(photo by 花樣年華)

雲海現身有跡可尋

雖然天氣是變幻莫測,但要看到雲海,一定程度上仍然有跡可尋。綜合影友過往的經驗,大家可留意以下氣象指標:

1. 相對濕度要在 90% 以上
上文已提到,雲霧主要來自於海洋暖氣流中的水氣。一般來說,相對濕度要達到 90% 以上,才有比較大的機會出現雲海。大家可到香港天文台的網頁或手機 App,查詢相對濕度。

  • 即時分區相對濕度:(連結
  • 香港九天天氣預報:(連結


▲香港九天天氣預報網頁有詳細的相對濕度預測

2. 風速越低越好
風速越低,雲霧才容易積聚在山谷內,一般來說,風速最好低於 3 級。換個角度看,由於有山作為天然屏障擋風,山谷或盤地通常更有利雲霧的形成。大家可以到香港天文台的香港九天天氣預報網頁,獲知風速預報。想知道詳細即時風速資料則建議使用手機 App《Windy》(支援 Android 及 iOS 平台)查找。

 
▲《Windy》以動畫方式表示風速:「雨點」圖案越長代表風速越高。另外也可顯示指定地點的風速。


▲天文台網頁也有風速資料提供

3. 了解逆溫層
在香港天文台的〈戶外攝影天氣資訊網頁〉有個「高空資料」圖,圖中左邊的藍色線代表露點溫度,右邊紅色線代表空氣溫度。簡單來說,雲層(雲霧)較大機會在紅、藍線相交的地方(高度)出現。以下圖為例,雲霧大約在 550 米的高度出現,大家從大帽山頂(海拔 957 米)便能看在雲海就在腳下;但在太平山頂(海拔 552 米)的話,由於身處雲霧中,會甚麼也看不見。


▲高空資料圖有助預測雲霧出現的高度

留意「高空資料」圖每天只在早上 8 時和晚上 8 晚更新,亦不提供「預報」功能,因此只能作為參考。天文台的本港地區航空天氣預報會有較即時的「逆溫層」和「雲量及雲底高度」資料,影友亦可參考。

  • 本港地區航空天氣預報:(連結
  • 戶外攝影天氣資訊網頁:(連結

4. 雲量預報
上文提及的氣象實況及預報 App《Windy》也提供雲量預報功能。啟動 App 後,按右下角的「三間」選單鍵,再選「雲」→「低雲」,便可大概了解在指定時間的低層雲雲量。以下圖為例,預報時間設為翌日早上 7 時,灰、藍色區域代表有雲,黃色區域代表無雲,圖例表示雲霧將較大機會在香港西面出現。


▲《Windy》能夠預測雲量:灰、藍色區域代表有雲,黃色區域代表無雲,

景靚又易去的觀雲海熱點

1. 太平山山頂

山頂的盧吉道被譽為「一星級難度、六星級景觀」的拍攝熱點,維港景緻盡收眼底。當雲海侵入維港時,較矮的大廈往往被淹沒,只有國際金融中心(IFC)及中環中心等較高的建築物頂層才會露出於雲海之上。影友稱這種難得一見的構圖為「一箭穿雲」。新建成的西高山觀景台也是個非常不錯的拍攝熱點。

 
 
 
在 Instagram 查看這則貼文

CP Lau(@mr.cplau)分享的貼文

 

 
 
 
在 Instagram 查看這則貼文

Jessica li(@jessica_lkw)分享的貼文

 

2. 大帽山
香港最高的山峰大帽山,位置差不多在香港的中央,因此視差非常開揚,可以拍攝的角度亦相對較多。若以雲海做主題,影友最喜愛的構圖有向東面的「日出雲海」和向南面的「雲海中的獅子山」等等。另外,九龍群山被低矮的雲海分隔,顯出層層疊疊的效果,頗有國畫的意境。

 

 
 
 
在 Instagram 查看這則貼文

Jessica li(@jessica_lkw)分享的貼文

3. 飛鵝山
飛鵝山山勢雄壯又陡峭,而且作為九龍半島的最高峰,視野甚佳。影友可選擇向彩虹與黃大仙或向沙田拍攝。由於這裡較近市區,燈光將雲霧渲染成五顏六色的琉璃雲,感覺有如仙境。

 
 
 
在 Instagram 查看這則貼文

TasteTheWorld(@getitgiveitimage)分享的貼文

 

 
 
 
在 Instagram 查看這則貼文

TasteTheWorld(@getitgiveitimage)分享的貼文

4. 青衣島

若雲海很低,或者正確來說出現海霧,而影友又有不錯的「腳骨力」,可以考慮到青衣島拍雲海或海霧。這裡是拍攝青馬大橋和昂船洲大橋的最佳地點,大家都希望拍到大橋橋面沒入雲霧中,只餘橋塔頂端冒出來的構圖。

 
 
 
在 Instagram 查看這則貼文

AndyC(@axtscti)分享的貼文


▲(photo by 花樣年華)

雲海拍攝技巧簡介

1. 慢快門拍出絲縜質感
雲海是流動的,只是速度有快有慢。跟拍瀑布和流水一樣,利用長時間曝光技巧(大約 10 秒以上),也可以將流動的雲海拍出像絲絹般柔滑的質感。

2. 高速快門凝結細節
拍雲海也可以用較高速的快門(不多於 1 秒),用以凝結雲霧的紋理或細節。不過,雲海一般在清晨出現,日出後很快就會消散,受到環境條件的限制,較高速快門時,可能需要同時用高感光度作配合。


▲(photo by 花樣年華)

3. 漸變灰濾鏡縮窄光差
但凡拍攝風景,天空與地景通常有一定的光差,所以要加上漸變灰濾鏡,平衡兩者的亮度。拍雲海的情況也一樣,漸變灰濾鏡帶在身有備無患。無濾鏡的話,「搖黑卡」也可。

4. 廣角遠攝皆可用

拍風景通常用廣角鏡,拍雲海也大致如此。不過,由於拍攝位置在高山上,若想拍的景物在較遠位置,便可能會用到中、長焦鏡,例如:70-200mm。除了想加入星軌或者星空,鏡頭的光圈不必太大,用 f/8 甚至 f/11 既可提高影像質素,也能確保邊緣的影像也有一定質素。

5. 加曝光補償
想雲霧顯得更明亮雪白,影友需要按當時環境加曝光補償。不過,大家要留意曝光度,不要讓雲霧過曝而變成死白。

6. 留意鏡頭沾上水氣
拍雲海必須使用三腳架,但同時也要留意鏡頭有沒有沾上水氣,要用乾淨的抹布清潔,避免影響影像的清晰度。

最新消息
2 日前
隨着 Sony A7V 發佈的日期漸近,傳聞與諜照來得更真實!這次謝飛同都生一同大膽假設新機新規格:堆疊式感光元件原來係唧牙膏新伎倆?內錄Raw影片不... (繼續閱讀)
3 日前
Voigtlander 在今年 2 月 CP+ 期間公佈 APO-LANTHAR 28mm F2 Aspherical VM 廣角鏡頭,當時被品牌稱為史上最強的廣角鏡頭,並針對 M-mount 感光元件... (繼續閱讀)
3 日前
對經常進行野外拍攝的專業攝影師而言,相機雨衣是相當有用的拍攝配件,因為相機和鏡頭擁有防塵防水滴功能也是有其一定限制,最少每個品牌亦不能保證... (繼續閱讀)
3 日前
臨近年尾,又有一款性價比極高的入門級電動車推出,它就是主打家庭戶外風的東風 Nammi VIGO。代理只引入 VIGO Pro 版本,繼續貫徹「抵食夾大件」的... (繼續閱讀)
4 日前
踏入年底購物旺季,各大品牌相繼推出新一代旗艦手機。即將成為香港市場首款搭載 Snapdragon 8 Elite Gen 5 晶片的 HONOR Magic 8 Pro,官方正式宣布... (繼續閱讀)
4 日前
諜照傳了多時,DJI 終於發表全新旗艦級運動相機 Osmo Action 6。新機引入在品牌首款全景相機 Osmo 360 內有口皆碑的 1/1.1" 方形感光元件,擁有同級... (繼續閱讀)
4 日前
汽車電動化趨勢延續,但傳統超跑品牌看來明白了汽油引擎有著不能取代的巨大價值,意大利超跑品牌 Lamborghini 再次以一款燃油引擎賽車來引證這一點... (繼續閱讀)
4 日前
Apple 新配件 iPhone Pocket 即將正式開賣,更與三宅一生(ISSEY MIYAKE)首度聯乘,更是限量發售,官方定價達 HK$1799 元,不少潮人對「潮物」設計... (繼續閱讀)
4 日前
隨著 iPhone 17 Pro 正式上市,不少消費者紛紛選購新機,但近日發生的一宗特別事件,提醒了大家購買全新手機時記錄開箱過程的重要性。 (繼續閱讀)
4 日前
由 Synology 與 DCFever 合辦的「Synology x DCFever 旅遊+親子攝影全攻略」講座,已於 11 月 11 日晚圓滿舉行。是次活動吸引了超過 60 名參加者出...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