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光圈虛化表現討好
Samyang AF 35mm F1.4 FE II 的最短對焦距離為 0.29m,比上代縮短了 0.01m,最高放大率為 0.18x。鏡頭採用 9
片光圈葉片設計,收細光圈拍攝會出現 18 針星芒效果。在最大光圈之下,合焦位置展現高對比度的影像,但同一時間,較大的明暗反差可能把一些細節掩蓋,甚至會出現輕微的紫邊或綠邊。另一方面,此鏡的虛化表現就十分討好,散景有足夠的模糊程度,但仍然見到不同色彩的光斑,感覺夢幻。
▲鏡頭採用 9 片光圈葉片設計。
▲f/1.4、1/1,600s、ISO 100
開盡光圈拍攝交通燈,太陽正面入鏡,樹枝出現顯眼的紫邊,但幼細的花蕊仍有不俗的銳利度。留意石牆遠端有一團看來不規則的紫色光,相信是眩光。
相對於 Sony 自家的 FE 35mm F1.4 GM 的細膩色彩,或者「日系攝影」強調低飽和度的「淡麗」風格,此鏡色調有適中的飽和度之餘,發色亦較接近「原汁原味」。雖則濃艷色彩看來會較易獲得捧場客,但色調風格始終純屬個人喜好,無分高低。Samyang AF 35mm F1.4 FE II 這種「韓式色彩」與散景呈現,又會贏得多少影友青睞?
▲鏡頭在韓國製造 ,接環上還刻有疑似鏡頭序號。
▲f/2、1/6,400s、ISO
200
收一級光圈,眼前整個露天泳池以致旁邊的樹林都有理想的銳利度。
手動對焦從無所適從
至於拍片方面,AF 35mm F1.4 FE II 沿用現時常見的電子對焦(focus by
wire)設計,雖然在安靜的環境下會聽到一些聲響,但在戶外拍片的話,基本都不會察覺有問題。另外從以下測試短片所見,特別留意畫面左邊的燈柱,鏡頭的呼吸效應也難以察覺。
呼吸效應測試
不過,會使用手動對焦的用家要留意,由最近對焦點對焦至無限遠,控制環(對焦環)需要轉動大約 170°。此外,控制環稍嫌太油滑,阻力偏小導致轉動力度容易過大,令到焦點難以準確地停在需要的位置,或在光圈模式下意外更改光圈值。另一個問題是,假設焦點需要在遠、近兩個物件之間來回(可用上述的呼吸效應測試作例子),「對焦環」的轉動幅度,由近至遠與由遠至近並不相同,叫人有點無所適從。結果小編慣常的「在鏡身上 Mark 位」方法,因為對焦距離持續「走位」而毫無用武之地,只能靠相機機背螢幕與峰值對焦功能判定對對焦點位置,叫人有點無所適從。
拍片測試
拍攝設定:4K/25p 解像度、光圈先決、f/1.4
解像度測試(使用 Sony A7 III 拍攝)
中央部分 | |
![]() |
|
▲測試原圖 | |
![]() |
![]() |
▲f/1.4 | ▲f/2 |
![]() |
![]() |
▲f/2.8 | ▲f/4 |
![]() |
![]() |
▲f/5.6 | ▲f/8 |
![]() |
![]() |
▲f/11 | ▲f/16 |
短評:相機內置的自動修正功能全部設為「自動」。面對高反差的景物(如:樹身上的名牌),不時會見到有輕微的紫邊出現。在最大光圈下,明暗對比稍有不足,令影像出現霧化情況。收一級光圈基本能解決問題,但要達到最佳畫質,則需要收至 f/2.8 甚至 f/4。
邊緣部分 | |
![]() |
|
▲測試原圖 | |
![]() |
![]() |
▲f/1.4 | ▲f/2 |
![]() |
![]() |
▲f/2.8 | ▲f/4 |
![]() |
![]() |
▲f/5.6 | ▲f/8 |
![]() |
![]() |
▲f/11 | ▲f/16 |
短評:機身所有自動修正功能都設為「自動」,局部放大圖為對焦點位置。雖然修正功能開啟,但邊緣位置仍然有失光的情況。想暗角完全消除,要收細光圈至 f/4。至於畫質,由 f/1.4 至 f/4 感覺差不多,沒有明顯的分別,亦代表只要景物在焦平面上,由「角至角」都可能展現高畫質,表現令人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