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身正面比較
▲左上角起順時針方向:Canon EOS R10、Fujifilm X-T30 II、Sony ZX-E10、Nikon Z30。
從機身正面可清楚見到,Sony ZV-E10 體形最細小。Fujifilm X-T30 II 機身長度雖然跟 ZV-E10 差不多,但機身較高之餘,更有 EVF 突出機身之外,加上較長身的鏡頭,從相機袋內取放,都不及機身較四正、鏡頭又相對細小的 ZV-E10 輕鬆容易。
至於 Canon EOS R10 與 Nikon Z30 的情況也有點類似。由於 Z30 以「Vlog 機」作定位,因此沒有 EVF;雖然兩機都設有闊大的手柄,鏡頭在收納狀態下的尺寸也接近,但整體而言 Z30 感覺會比 R10 輕便而攜。
機身背面比較
▲左上角起順時針方向:Canon EOS R10、Fujifilm X-T30 II、Sony ZX-E10、Nikon Z30。
除了 Fujifilm X-T30 II,其餘 3 幾都能夠將機背屏幕向側翻出,方便自拍或拍片。為了實現復古式操作,X-T30 II 將不少控制鍵與轉盤等移到機頂上,令機背看起來更顯簡潔。不過,機背上仍設有 Q 快捷功能選單、小小的搖桿與右上角的轉盤,整體而言操作仍是就手。
Sony ZV-E10 將大部分的操控鍵編排到機身右側,在空間有限的細小機身上,感覺有點密密麻麻,令人擔心會容易引致誤按。少按鍵亦意味很多動作需要打開功能選單才能啟動,例如:切換拍攝模式和自動對焦模式等,再加上機身上只設有一個轉盤,操控上勿過於奢求會像對手一樣直接、快捷。
至於 Canon EOS R10 與 Nikon Z30 的按鍵編排,都與自家同系機款差不多,既提供前後轉盤,亦有快速功能選單(Canon:Q 按鈕;Nikon:i 按鈕),R10 還多出 M-Fn 按鈕,從同品牌舊型號升級上來的用家相信會很快上手。
機身機頂比較
▲左上角起順時針方向:Canon EOS R10、Fujifilm X-T30 II、Sony ZX-E10、Nikon Z30。
從機頂角度看,機身的厚度一目了然。假若不計手柄凸出機身的部分,X-T30 II、Z30 和 ZV-E10 的厚度其實差不多,甚至只計收摺狀態的話,整體朲說 Z30 比 X-T30 II 更薄。另一方面,ZV-E10 控制按鍵較少的情況也在機頂上反映出來。
值得一提的是,除 X-T30 II 之外,其餘 3 機都設有獨立的拍片鈕。用家在拍照模式下按下拍片鈕,可以直接拍片。但 X-T30 II 就要先切換至拍片模式,再按下快門掣才能拍片,相信對於常拍片的用家來說,會有一定的不便。
快速功能選單
![]() |
![]() |
▲Canon Q 選單 | ▲Canon M-Fn 選單 |
![]() |
![]() |
▲Fujifilm Q 選單 | ▲Nikon i 選單 |
![]() |
|
▲Sony Fn 選單 |
Canon EOS R10 的 Q 功能選單原則上都列入最常用的功能;用途近似的 M-Fn 選單預設功能看來跟 Q 選單接近重複,但事實上,用家可以透過主功能選單更改 M-Fn 選單的項目,令相機的操作更貼合個人的操作習慣。
Fujifilm 旗下的相機幾乎都配備 Q 功能選單。選單設有 12 個選預,用家若感到部分選項較少用,同樣可透過主功能選更改,務求令相機用起來更加就手。至於 Z30 及 ZV-E10 的快速功能選單也大同小異,影友能夠善用的話,相信可以加快整體的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