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Alex
全球掀起一片《奧本海默》熱潮,間接令大家增進了對核科學的認識。然而,陰謀論者也藉此機會再度活躍起來,繼續向大眾宣傳他們相信的一套「事實」:核武器是假的,因為拍攝這些核爆測試片段的相機,根本無可能在核爆之下仍完好無缺。
▲Castle Bravo(代號)是美國有史以來威力最大的核試。照片拍攝日期為 1954 年 3 月 1 日。照片來源:美國能源部
歷史上第一次核試是美國於 1945 年在新墨西哥州進行的「三位一體」(Trinity)試驗。由已公開的資料指,擺放拍攝設備的掩體建在距離原爆點 9,144 米處。拍攝設備都放在加上鉛板的盒子內,而相機拍攝的實質上是鏡上的反射影像。
在 1955 年進行,代號茶壺行動的核試,多部相機更從近距離記錄仿製屋和人體模型被核彈爆炸氣流衝擊的畫面。有人見到以木材仿製屋被瞬間夷平,就推斷說相機在這樣的情況下不可能如常工作。而事實卻是,設置相機時科學家一早已計算好掩體需要承受的衝擊力,而且相機必須離地有一段距離,以盡量避開爆炸時揚起的沙塵遮擋鏡頭。
根據美國國防技術信息中心網站的資料,大約 50 部相機被放置在距離原爆點 838 米到 3,200 米的位置。
陰謀論者另一重要理據是,菲林會受到輻射影響。大家在機場安檢時,不是都會避免把菲林送進 X 光機嗎?
正如上文說過,利用鏡子反射或一些特別的設置技巧,容許相機鏡頭不用直接面對爆炸,也能記錄爆炸的實況,大大降低幅射對菲林造成的影響。這些設置技巧後來被荷里活改良成用於拍攝電影特效。詳細的介紹大家可參考 The New York Times 在 2010 年的這篇報道。
還有一個反證是,雖然很多相機都被設置為無需人手操作,但少部分相機仍然由人手操作。而很不幸的一個事實是,這些操作人員後來很多都因為患癌而離世。其中一位倖存者 George Yoshitake 在 2010 年(當時 82 歲)受訪時,反問「我們需要所有這些炸彈嗎?它們太可怕了。」
無可否認在核試中,有一部分的相機被摧毀,但這不能作為否定核式武器存在的理據。核武器除了在日本造成巨大的生命損失,其實在核武器試驗階段,產生的放射性塵埃也嚴重影響了部分美國平民。否定核武器的存在使數十萬無辜者的死亡被淡化,人類也不能漠視這一場慘痛的教訓。
來源:PetaPix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