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景光點可能變成「洋蔥圈」
Sigma 10-18mm F2.8 DC DN | C 提供等效 15-27mm 焦距,光圈採用 7
片葉片設計,在靠近主體的情況下,運用最大光圈仍可以拍出有一定模糊度的背景,在背光強烈的位置甚至會出現明確的散景光點,惟有些散景光點可能會見到「洋蔥圈」。其實廣角鏡的散景光點基於鏡頭特性都會比較細小,除非放大至 100% 尺寸仔細看,否則都不容理察理得到。況且廣角構圖通常都會包含很多景物,散景光點往往只是配角,很多影友對它都不會太計較。
▲光圈採用 7 片葉片設計。
▲f/2.8、1/4,000s、ISO 250、17.4mm
靠近照明燈拍攝,表面的灰塵及油漆的質感都清晰,仔細看還能見到燈頂和右側都有條蜘蛛絲。雖然路人及大樹等都被虛化,但大致還能見到基本輪廓。大樹上仍可見到不少散景光點,但可能背後光源不強烈,所以光點也變得柔和。
▲f/2.8、1/160s、ISO 100、10mm
焦點對準黑色鐵閘,大樹因背光關係出現很多散景光點,當中較亮的光點明顯呈洋蔥圈的模樣,稍微降低夢幻的感覺。
提供最高 0.25x 放大率
新鏡的最近對焦距離分別為 11.6cm(廣角端)與 19.1cm(遠攝端),提供 0.25x(廣角端)及 0.14x(遠攝端)的最高放大率。以最前組鏡片計,實際工作距離大約是 2cm 與
12.5cm 左右。用家在外遊時看到有趣小景物,用此鏡可以很方便地拍個特寫作為旅行紀錄。假如用家想拍出背景很「乾淨」的特寫相話,用超角鏡恐怕就不太合適,皆因其視角特別闊,容易令畫面納入過多的景物。想認真地拍近攝相,大家最好還是用回標準變焦鏡或者微距鏡。
▲鏡身標明最近對焦距離。
▲f/2.8、1/200s、ISO 400、10mm
以最近對焦距離拍攝,圖中最前(最底)的果實,直徑與伍毫硬幣相若。照片景深極淺,中焦位置可以清楚見到果皮與果柄上的細毛。
▲f/2.8、1/2,000s、ISO 400、18mm
同樣以最近對焦距離拍攝,清晰景深範圍依然淺,幾乎只有最頂端的萼片是銳利清晰。拍攝時有隻蟻突然走出來,看其輪廓就能反映鏡頭的解像力。
4K 影片測試
呼吸效應測試
短評:在 10mm 端,肉眼看不到有呼吸效應。在 18mm 端,當焦點在近景與遠景之間來回轉移,可以見到構圖有很輕微的移位。
解像力測試(配合 Sony A6700 拍攝)
10mm 端 | |
![]() |
|
▲測試原相 | |
![]() |
![]() |
▲f/2.8 | |
![]() |
![]() |
▲f/4 | |
![]() |
![]() |
▲f/5.6 | |
![]() |
![]() |
▲f/8 | |
![]() |
![]() |
▲f/11 | |
![]() |
![]() |
▲f/16 | |
![]() |
![]() |
▲f/22 |
短評:先看中央成像,最大 3 個光圈的畫質看不出有差異,而且都在最高水平。雖然這 3 個光圈都無法辨認出地圖中的中文字(見局部放大圖),但字粒依然分明,沒有「溶」在一起,相機圖示亦有清晰的輪廓。隨著光圈逐步收細,到 f/16 成像銳利度開始下降。
再看邊緣成像,仔細比較瓦片上的圖案的話,f/4 的鏡銳利度好像比 f/2.8 再高一點點,而 f/5.6 與 f/4 的銳利度都達到最高水平。其後收細光圈,到 f/11 時瓦片上的圖案便開始變得有點模糊。
18mm 端 | |
![]() |
|
▲測試原相 | |
![]() |
![]() |
▲f/2.8 | |
![]() |
![]() |
▲f/4 | |
![]() |
![]() |
▲f/5.6 | |
![]() |
![]() |
▲f/8 | |
![]() |
![]() |
▲f/11 | |
![]() |
![]() |
▲f/16 | |
![]() |
![]() |
▲f/22 |
短評:先看中央成像,與 10mm 端一樣,最大 3 個光圈的最高水平畫質幾乎看不出有差異,無論前方的矮樹樹葉或遠處的葵樹樹葉,輪廓都同樣清晰分明。同樣到 f/16 成像銳利度開始下降。
至於看邊緣成像,整體來說表現與中央成像一樣,最大 3 個光圈都屬於最佳質素,直至 f/16 銳利度才開始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