瞬間完成對焦
Sigma 18-50mm F2.8 DC DN|C 採用 10 組 13 片光學結構,當中包括 1 片 SLD 超低色散鏡片及 3 片非球面鏡片,用料算不錯。鏡頭採用外變焦設計,由 18mm 端變焦至 50mm 端,鏡身會伸長約
22mm。為了要遷就 RF 接環,鏡尾明顯比鏡身其他部分要粗,亦使重心更靠近鏡尾。雖然鏡頭變焦時會伸長,但重心不會明顯前移。值得一讚還有鏡頭的對焦速度。即使今次測試只配搭功能偏向入門的 Canon R50,但此鏡的對焦反應依然理想,在
AF-S 模式下瞬間就完成對焦,表現比預期要好。

▲為了要遷就尺寸較大的 RF 接環,鏡尾明顯比鏡身其他部分要粗。

▲f/2.8、1/320s、ISO 100、50mm
盡量靠近最前的水龍頭,鏡頭有不俗的解像力,背景亦很朦朧,惟受光位置的金屬邊緣(如開關手柄)出現輕微的藍色邊。
AF 速度測試
微距放大率較原廠 Kit 鏡高
新鏡的光圈採用 7 葉片設計,始終有 f/2.8 光圈,散景光點都算又圓又,且不覺有顯眼的亮邊造成「冬甩」狀或洋蔥圈效果。鏡頭的最近對焦距離為 0.121m(廣角端)至 0.3m(遠攝端),微距放大率分別為 0.36x(廣角端)至 0.2x(遠攝端)。單看數字,近攝效能都是 Sigma 鏡較原廠鏡佔優。而就實拍效果而言,Sigma
鏡中央的影像仍算清晰銳利,能呈現物件的質感與細節。惟高反差邊緣會出現輕微的藍色邊或綠色邊,要扣一分數。

▲鏡身標明最近對焦距離和產地。

▲光圈採用 7 葉片設計。

▲f/2.8、1/800s、ISO 2,000、50mm
試拍正在採蜜的蝴蝶,標準變焦鏡的近攝能力當然無法與遠攝鏡相提並論,但總算清晰地拍到口器(沾上不少橙色花粉)及腳。

▲f/2.8、1/250s、ISO 500、50mm
散景光點都夠渾圓。要讚的是光圈不覺有亮邊和「洋蔥圈」,感覺柔和。
解像力測試(配合 Canon EOS R50 拍攝)
| 18mm 端 | |
|
|
| ▲18mm 焦距測試原圖 | |
|
|
| ▲f/2.8 | |
|
|
| ▲f/4 | |
|
|
| ▲f/5.6 | |
|
|
| ▲f/8 | |
|
|
| ▲f/11 | |
|
|
| ▲f/16 | |
|
|
| ▲f/22 | |
短評:先看中央位置,最大光圈的畫質都算理想。收一級光圈後影像的明暗對比會輕微提高,令葉脈看來更銳利,小的葉脈也變得稍微清晰一點。f/4 至 f/8 光圈的畫質再找不出明顯分別。再看四角位置,最大光圈時畫質明顯有下降且有失光情況出現。收一級光圈晝質會有顯著提升。如果想有高銳利度的話可能要收光圈至 f/5.6。
| 50mm 端 | |
|
|
| ▲50mm 焦距測試原圖 | |
|
|
| ▲f/2.8 | |
|
|
| ▲f/4 | |
|
|
| ▲f/5.6 | |
|
|
| ▲f/8 | |
|
|
| ▲f/11 | |
|
|
| ▲f/16 | |
|
|
| ▲f/22 | |
短評:整體表現與 18mm 廣角端近似。最大光圈的表現同樣可以收貨,可是要達到最佳畫質依然要收一級光圈。值得一提的是,最大光圈的邊緣畫質,在 50mm 端的表現好像比在 18mm 好一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