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圈用上 12 葉片
Sigma 28-105mm f/2.8 DG DN|Art 用上 12 葉片的光圈,即使收細光圈,也能造出圓渾的散景光點。就實拍試相來看,此鏡可以造出非常柔和夢幻的散景,散景光點沒有明顯的亮邊,也不見「洋蔥圈」,效果討喜。
▲f/2.8、1/320s、ISO 160、105mm
盡量靠近花朵拍攝,紫紅色的花瓣紋理清晰,背後的散景光點「乾淨」,不見有「洋蔥圈」,也沒有耀眼的亮邊,感覺夢幻。
▲f/2.8、1/300s、ISO 200、28mm
換上廣角端拍攝,雖然工作距離稍長,但背景同樣可被虛化夢幻的散景。
全焦段 0.4m 最短對焦距離
新鏡在所有焦距下都能保持 0.4m 的最短對焦距離,而在遠攝端則提供 1:3.1(0.32x)的最高放大率。參考 5 月中登場的 Sigma 24-70mm F2.8 DG DN II|Art,其最近對焦距離為 0.17-0.34m,新鏡
28-105mm f/2.8 DG DN|Art 偏向遠攝端的焦距讓最近對焦距離也變得較長。這設計可謂有利也有弊,弊處是最高放大率相對較小(0.32x vs 0.37x),而利則是近拍時工作距離較長(約需 0.2m),可以在主體受到較少騷擾的情況下拍到相片。
▲鏡頭全焦段的最短對焦距離保持在 0.4m,產地為日本。
▲f/2.8、1/200s、ISO 800、105mm
以最近對焦距離拍攝水龍頭,清晰見到金屬表面的粗糙不平與污漬。 最左邊的水龍頭雖然相隔不足一呎,但在淺景深效果之下,只留下模糊的輪廓。
兩種鍍膜減少眩光和鬼影
至於 AF 方面,Sigma 28-105mm f/2.8 DG DN|Art 採用了 HLA
高速線性馬達,從測試短片可見,提供反應迅速與精準的自動對焦表現,運作時亦十分安靜。針對拍片需要,新鏡也加入消除呼吸效應的設計。另一方面,鏡片也加入納米多孔鍍膜和超級多層鍍膜,務求把眩光和鬼影減至最少,讓鏡頭在「任何條件下」都能呈現高對比度的效果。而按實拍結果,在太陽正面入鏡的情況下,畫面仍然會出現一個小小的光斑,也有輕微的霧化,但中焦位置仍能夠保持高銳利度,細節十分清晰。
▲鏡頭可加上 82mm 直徑濾鏡。鏡片也加入納米多孔鍍膜和超級多層鍍膜,務求把眩光和鬼影減至最少。
▲f/2.8、1/160s、ISO 160、29mm
夕陽在畫面上方,正面入鏡。在右邊近中間位置出現小小的光斑。中焦範圍只有中間一片樹葉的葉尖部分,其葉脈非常銳利清晰。
AF 速度測試
解像力測試(配合 Sony A7 IV 拍攝)
28mm 端 | |
![]() |
|
▲28mm 焦距測試原圖 | |
![]() |
![]() |
▲f/2.8 | |
![]() |
![]() |
▲f/4 | |
![]() |
![]() |
▲f/5.6 | |
![]() |
![]() |
▲f/8 | |
![]() |
![]() |
▲f/11 | |
![]() |
![]() |
▲f/16 | |
![]() |
![]() |
▲f/22 |
短評:先看中央位置,最大光圈已有優異的畫質。收一級光圈後畫質會有輕微的提升,同時達到最高水平。由 f/4 至 f/8 光圈肉眼均看不出畫質有差異。四角的表現大致與中央位置近似,惟在最大光圈時,四角有可肉眼可察覺的暗角出現。收一級光圈後,晝質會有提升,而到 f/4 即達到最高水平。
105mm 端 | |
![]() |
|
▲105mm 焦距測試原圖 | |
![]() |
![]() |
▲f/2.8 | |
![]() |
![]() |
▲f/4 | |
![]() |
![]() |
▲f/5.6 | |
![]() |
![]() |
▲f/8 | |
![]() |
![]() |
▲f/11 | |
![]() |
![]() |
▲f/16 | |
![]() |
![]() |
▲f/22 |
短評:整體表現與 28mm 廣角端近似。最大光圈的表現同樣已經十分優異,收一級光圈後畫質會再有輕微提升,但前後兩級光圈的分別其實很少。在最大光圈之下,四角依然有淡淡的暗角(即使已啟動機身修正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