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大成的機身設計
Sony A7 外形上稱得上集合了不同機種的味道,機頂 EVF 取景部份的「方頂」賣相近似機械菲林單反,而機身硬朗的線條則有自家全片幅便攝機 RX1 / RX1R 的風格,至於手柄部份,造形就與 DSLR 相當類似,賣相是否吸引?可謂是見仁見智。A7 機身以鎂合金製造,具備防塵防水滴設計,雖然比起 RX1 / RX1R 稍大,不過值得一讚是相機機身仍保持輕巧,以 474g 的機身,甚至便比起 Olympus 的 M4/3 旗艦 Olympus OM-D E-M1 更輕(497g),維持了無反輕便性上的最大優勢。除了一個支援多角度取景的 3 吋 92 萬點 LCD,相機亦另有一個細緻度在現時算是數一數二的 236 萬點 EVF 電子觀景器,對於慣用光學取景的筆者來說,相機的 EVF 已造到有近光學 8 成的表現。
操控方面,A7 機頂分別設有拍攝模式及曝光補償轉盤,而手柄項部加上機背,就分別有 2 個快速指令轉輪及一個十字方向轉盤,配合多達 9 個自訂按鈕(可指定功能 46 個) ,只要將自訂功能按個人習慣調整,操作其實亦頗算順手。唯一可能為避免用家誤按,相機將專用攝錄按鈕移至機身較側的位置,以拇指啟動 / 停止拍片的話,姿勢於手持下感覺較易震動。
反應中規中舉
對於以全片幅畫質作主打的 A7 / A7R,今次並不特別強調速度,A7 最高連拍方面就「只」為 5fps,比上不足,比下卻有餘。 可能大家會以為像素更高的 A7R 所有配置都會比 A7 強,不過有趣的是除了連拍速度,連對焦系統亦剛好相反,不同於 A7R 只是採用對比 Contrast-Detection AF,A7 所用的 2430 萬像感光元件便同時具備相位偵測 Phase-Detection AF 的能力,以混合式 Hybrid AF 對焦。A7 分別提供 117 點 Phase-Detection 及 25 點 Contrast-Detection AF 感應(APS-C 模式下 Phase-Detection 會轉為 99 點感應),從測試所見,Hybrid AF 的確對 AF 提速有幫助,但要追貼 E-M1 等旗艦甚至專業單反反應的話,Sony 未來似乎就仍要再下苦功。相機對焦速度及準繩度於大部份情況都算理想,只是較複雜的環境下,偶有出現錯焦問題(中央對焦),除了改用感測範圍較窄的定點對焦模式改善,用家亦可以 DMF 功能加上手動 Peaking 峰值輔助微調,更精細的校準對焦。
![]() |
![]() |
不同的對焦模式。 | AF 範圍亦有多種選擇。 |
![]() |
![]() |
A7 提供 A7R 所沒有的 Phase-Detection 相位偵測 AF。 | Hybrid AF 對焦畫面。 |
![]() |
![]() |
最高連拍速度為 5fps。 | 內置 AF 微調功能。 |
中央單點 Contrast AF 對焦 |
中央單點 Hybrid AF 對焦 |
舊鏡最佳出路?
A7 固然支援大熱的 Wi-Fi,拍片又可對應進階的 XLR 平衡輸入端子方便收音,但對於手上有一堆舊鏡的用家來說,最吸引的還是終於可有無反機款可以試盡不同舊鏡的實力,以擁有 Leica M 鏡的用家為例,便可以考慮不必入手昂貴的 Leica M / Leica M-E 等數碼全片幅旁軸機身,一樣可發揮 Leica M 鏡的所有功力。利用極短的鏡後距,A7 / A7R 幾乎稱得上是鏡頭的「萬能插」,一方面可轉接自家的單反 A-Mount 鏡或是剪裁模式下使用 APS-C 片幅的 E-Mount 鏡,另一方面又可透過各種轉接環,接上 Leica M、Canon FD、Nikon F 等鏡頭(甚至有轉接環可讓 Canon EF 鏡於 Sony 無反上正常控制 AF、光圈及 IS 防震)。不過大家要留意的是,未必所有鏡頭成像圈都皆可覆蓋全片幅,例如將 M4/3 鏡頭接上 A7 拍攝,相片四角便很有可能出現「黑圈」了。
![]() |
透過接環,Sony A7 可輕易接上不同鏡頭,以全片幅試盡鏡頭的實力。 |
Full HD 影片拍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