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互動
一場疫情,改變了我們生活的形態,也特別想念過往旅遊的日子。以往當旅遊記者的時候,就最喜歡散散步,慢慢地探索不同的城市,不論德國法蘭克福的美因河畔、匈牙利布達佩斯的鏈子橋,還是新加坡的濱海灣公園,都是適合散步的好地方,都讓對我感受到那些城市的魅力。
自從高中開始,我就對於城市規劃蠻有興趣,每次到外國旅遊的時候也喜歡留意一下當地的城市設計,也喜歡看相關的書籍。近來在翻看一本大學時購入的小書,就發現原來早在20世紀初期,法國建築師科比意 (Le Corbusier)
就已經出版了《未來城市規劃》一書,希望可以探討人口和汽車增長帶來的交通問題。當時他就主張設計更多長距離的街廓來減少分叉路口,並多利用高層建築來騰空土地,將騰空的土地發展成為綠化地帶。這個想法放諸現在的都市都有可用之處,於當時來說也可謂一個劃時代的想法。
一個好的城市規劃,不止是為了未來的趨勢作好分析準備,更重要的是解決問題。科比意的想法在後來卻遇上不少批評,因為人口和汽車增長速度太快,引申到很多交通擠塞和環境的問題。於是又有了「誰才是道路主人」的問題,例如在荷蘭,當地早在70年代就開始重新設計街道,希望縮減原有的車道,擴大步行的空間,發展出「生活化道路」的概念,而當地主要城市如阿姆斯特丹、烏特勒支等的主要購物區都設計成行人徒步區,甚具前瞻性。
而在歐洲眾多步行城市裡面,我就最喜歡法蘭克福,因為我覺得當愈來愈多城市或國家在不斷追求更快更高的時候,法蘭克福這裡所追求的卻是一種安身立命的平淡。與其他德國很多城市一樣,這裡在二次大戰時候飽受戰火摧殘,戰火過後,這裡的人也許曾想過將一切舊有的事物移平,但最後還是決定將以前的建築保留下來,保持城市原有的格局。
走在這個城市,你會發現這裡的人喜歡以單車代步;在美因河畔,有人散步、跑步、踏單車、野餐,甚麼可能都可以存在。坐遊輪遊美因河畔,你會看到兩旁的新式建築,包括2014年歐洲新中央銀行的所在地,仍然在這個歐洲的心臟地帶。
回到香港,其實我們也有不少散步的好地方。有段時間我就特別喜歡在鰂魚涌公園的海旁散步,從鰂魚涌走到太古,沿途吹著海風,景色也不錯。近年美酒佳餚節不論在中環還是西九海濱舉辦都有不錯的反應。而 西九海濱 的發展漸漸成形,從 佐敦、 油麻地邊緣 到 西九文化區 的佔地甚廣,如果未來能夠騰空多一些休憩空間,好好設計,相信對遊客也極具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