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後園,可以看見墻外有兩株樹,一株是棗樹,還有一株也是棗樹。」
以上是魯迅作品《秋夜》中的第一句。有文學家認為此句子太累贅,乾脆用「我的後園墻外有兩株棗樹」便直接了當。兩種寫法屬優屬劣,小弟才疏學淺,難以評論,我倒是非常欣賞這句子的描寫手法,總覺得它能引領讀者,走進後園,翻越圍墻,然後將視線慢慢地從一株棗樹,移到另一株棗樹,呈現出「簡潔描述」所不能表達的時間與空間的層次。
這樣的寫法絕對充滿電影感。若然以電影拍攝,只要按照文字描述的時序與空間,照辦煮碗,便不難表現出相似的層次。問題:若然只用單一照片,是否同樣可以有效地表達這句子的內容與層次呢?
家住高樓大廈,沒有後園,墻外也沒有棗樹,唯有移船就磡,用餐桌上的梨子來作實驗。
首先是「桌面上有兩個梨子。」

從照片可見,表達開門見山的描述,問題不大。
現在試試表達「桌面上有兩個水果,一個是梨子,還有一個也是梨子。」

內容方面,同樣沒有問題;空間層次,運用了景深表達,還可以;至於時間層次,則力有不遞,沒法表現出原句從不明確的兩個水果,層遞有序地交代為兩個梨子的修辭效果。
單一的照片,是瞬間(或一個相對較短時段)所記錄的影像在單一的平面上的展現,與文字、電影、以至是多幅的圖片相比,有明顯的局限性。對抽象攝影而言,這局限有等於無,因為抽象無疆界,作者大哂;但對於寫實攝影,這等於要求以平面表現空間、以瞬間的光影表現延展的時間、以具象表現抽象,—— 在在都是對攝影師表達能力的考驗。

雖然硬照的描寫能力有相當的局限性,但攝影師依然有無盡的方法,讓照片傳遞豐富的訊息,例如利用人物的身體語言,又或者攝入具像徵性的景物,都是常見而又有效手法。以此圖為例,沙灘上對着茫茫大海的空沙發,推着單車似欲離去,卻又依依回望的人物,為簡單平實的照片彈奏出弦外之音。
攝光寫影 -
www.pageposer.com.hk
www.facebook.com/pagepos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