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認是「感覺系」攝影人,喜歡拍攝有感覺的照片;也慶幸拍出的感覺,多少也能引發共鳴。而作為攝影導師,少不免也會在攝影班中建議同學們嘗試為照片注入情感、拍出感覺。然而根據以往經驗,在眾多攝影課題之中,「拍出感覺」屬於最為「惡教」之一。未敢略去「之一」,是因為旗鼓相當的,至少還有意境、氛圍。
如何能拍出有感覺的照片?這問題似乎沒有標準答案,或許這正是「惡教」的主要原因。但長久以來,小弟在這方面倒是秉承一貫觀點:要拍出感覺,首先要對景物有感覺。日前一次興之所至的街頭隨拍,再次印證了這個觀點,也演示了小弟的「感覺系影像」製作過程。
話說當日途經土瓜灣站 B 出口,有見附近樓宇新舊交替,懷舊之情油然而生。本來只是隨便的駐足觀看,卻留意到旁邊房屋的一列古舊鋼窗,花紋玻璃透着一抹橙黃色的燈光。一下子,感覺由外到內再到返外,於是拿出相機,就在那長約二十米的行人路段,拍了大概十分鐘。
關於這種「相由心生」的拍攝過程,之前亦在拙文中間歇性有所提及;心中感想,絕對會主導拍攝選景的取向。雖然只是短短十分鐘的拍攝,已摘取了透光的玻璃、遠近的窗戶、新舊建築、藍天白雲、空中孤鳥、狹縫仰望、人物剪影等等一堆素材。湊巧近日接連以硬照製作了幾輯人像音樂短片 (Photo Music Video),駕輕就熟,慣性操作,祭出懷舊經典金曲《獅子山下》,發揮穿鑿附會神技,幾番糾纏,成片一分鐘。
製作短片選用的照片,按拍攝時序列出如下。
「觸景生情,因情選景,以景抒情」,這可算是小弟的「感覺系拍攝三步曲」,也反映了小弟憑藉拍出感覺的三個重要,但不完全算得上是技巧的「技巧」。
首先是對景物有感覺,這絕非依靠參數設定可以調校出來;若是沒感覺,那怕是用槍指着也逼不出來。對景物的感覺,源於攝影器材與技術之外,而且不是一學就會,往往需要時間「浸」出來;那可以是來自生活、經驗,以至其他「攝外知識」。
其次是選景。這個也不簡單,因為選景一詞內容廣泛,包含了拍攝角度,選擇光影等等,然而小弟特別強調的,是選材。有些素材,本身就有故事,散發着感覺。電影《少林足球》中,「金鋼腿」意圖當作現金換取餃子的,那雙又灰又破的「白飯魚」就是一例。類似的素材,高深點,可稱之為意象。意象選得好、用得妙,畫面、內容、感覺隨之而來。有文為證: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 天淨沙。秋思 》 元。馬致遠
餘下的以景抒情,相對前兩者而言,算是有更多的技巧成分。按照數碼年代的拍攝常態,十分鐘拍攝所得,不會只是七小幅;攝後的相片篩選,可說是拍攝選景、意象運用的延續。隨後的選擇配樂、相片編修剪裁,展示次序、「運鏡」效果、節奏控制等等,全部都是以強化原始感覺為目標,順理成章。
擱筆前來個有趣的補充。有說藝術領域,可能是人類守住 AI 進攻的最後疆土。那麼,對於拍出感覺這課題,AI 會是如何建議?小弟已是請教過了,各位也不妨一試。除此之外,到互聯網搜索相關課題的討論,同樣也不乏參考價值。至於小弟對部份 AI 以及其他討論的個人見解,已隱藏於本文標題之中。
相關文章 -
攝林外史之以柔替剛 @ 草根散記
攝林外史之曬相與編修 @ 草根散記
武器&武功 @ 草根散記
相由心生 @ 草根散記
粵曲唱腔 @ 草根散記
片言花語 @ 草根散記
拍在攝影邊上 @ 草根散記
十年攝事幾番新 @ 草根散記
P 圖隨筆 @ 草根散記
為何拍的照片不夠美?@ 草根散記
蒙古烤肉 @ 草根散記
意境堆砌 @ 草根散記
攝影。感染。羅大佑 @ 草根散記
構?還是不構? @ 草根散記
葉公好龍習攝心態 @ 草根散記
流水落花 scene 去也 @ 草根散記
進退之間 @ 草根散記
選擇困難 @ 草根散記
擁有畫筆便成畫家 @ 草根散記
構圖八達通 @ 草根散記
草根散記 @ 2020/12
攝光寫影 -
www.pageposer.com.hk
www.facebook.com/pagepos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