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景攝影日常】星雨之夜登昂平 大金鐘上影流星(圖文並茂版) - 阿零的攝影日常
獵戶座流星雨的那個晚上,我到了馬鞍山一帶的山嶺拍攝。原因有四:一是希望創作出熱門地點以外的流星照;二是避開人潮(始終我還是比較享受靜靜創作的過程);三是翌日有事,馬鞍山能較快回到市區;四是正值毅行者操練季尾升,希望能拍下麥徑上毅行者們的夜行軌跡,並跟天上的流星互相輝映。
晚上十時,乘坐友人的車,抵達馬鞍山燒烤場,開始起步上山。初步選定之地是馬鞍山的頂峰因其擁有壯闊山勢景色,且預計光害應該可以接受。現場可見天上無雲,觀測情況樂觀。
上山之時,遇見不少裝備充足的夜行人士,相信是為毅行作最後操練的隊伍,讓黑夜的山頭也熱鬧起來。
抵達大金鐘附近,終可得見山上的光害情況。一如所料,西面的馬鞍山市區光害相當嚴重,而東面的西貢市中心,雖然也有一定光害,但由於規模較小,且附近均是山野,因此仍可接受。
是夜帶了3台相機、3顆鏡頭、2支腳架和1個二分底座。相機分是Pentax K-1和K-3,以及借來的Sony A7ii,鏡頭方面則有Samyang的10mm f/2.8(APS-C用),以及由代理借出的兩顆星空拍攝利器—Laowa 12mm f/2.8 Zero-D和15mm f/2 FE。器材以外,還有濾鏡、衣物、糧水等雜物,整個重量加起來也實在不輕,久疏戰陣的我也感到「一點點」吃力。
終於登上至較高的開揚位置,頓時感到風勢之強勁!雖然氣溫不算很冷,但在強風下,如果不做好防風保暖,身體的熱能也會很快被帶走!然而此時我們亦未登頂,預計頂峰上的風勢應該也不遑多讓。
同行友人因事提早折返後,我獨自抵達連接最後一段登頂路的分岔路。該處風勢依然非常強勁,考慮到登頂沿途及逗留的風險(以及自身的膽小…),最後還是決定放棄登頂,改往稍低的大金鐘看看。
從北面登上大金鐘,在山頂竟發現在人在該處露營。越過山頂抵達另一邊後,因山勢阻擋,風勢總算稍為減弱。在近頂處發現兩巨平坦大石形成的小平台,正好用來架設相機!
先用15mm廣角鏡頭向西貢方向拍攝一個正式的大景。測試構圖後,覺得身處位置太高,為了兼顧地景而限制了天空比例。
有見及此,便下行至稍低位置再作嘗試。大金鐘南面的路況比北面崎嶇,背著沉重背包下行,不易平衡,因此每一步都必須小心。
原本的想法是當相機高度降低,便能以更大仰角拍攝,納入更多天空。可是下行後才發現,原本豐富的城市燈光會被漆黑的高原和山丘遮擋,令地景黑暗部分過多,變得乏味。因此,即使疲乏,也只好緩緩爬回最初的位置。一來一回,我想應該損失了半小時吧。


回到高位,已經差不多凌晨二時。隨即開壇拍攝,卻發現帶錯了濾鏡架的轉接環,令架子不能安裝到鏡頭上…幸好,研究後發現架子仍可勉強架在鏡頭前,只是有掉落的風險。情急生智,想起新電池上有用來識別的橡筋,便拿來勾住鏡架。登登!這樣就不用擔心掉落喇~
初次使用下午才買的一塊新濾鏡,是Nisi 的 Natural Night 夜景濾鏡,作用是能把部分城市街燈的橙黃光阻隔,從而呈現出更細緻的燈光層次。而我會買它的原因是,由於已經預計馬鞍山上會有一定程度的光害,因此希望這片濾鏡能把光害減輕一點點。其實我不清楚它能不能有這個作用,網路上也沒找到太多相關資料,可是時間所限,也只好先買下了。(很貴耶…)
經測試後發現,它除了會令畫面偏藍和變暗(這是正常的,橙光被擋掉了嘛),對於減輕光害也有輕微的幫助。雖然不是戲劇性的大改善,可是用來拍城市夜空的話,還是相當適合的一件工具啦~


山上風勢偶爾強勁,即使仍是秋夜,也真的可以寒冷來形容。所幸禦寒衣物尚算充足,但還是要瑟縮起來抵禦強風。
架好了一台相機,又忙著架設另外兩台。原本希望三台相機各自向不同方向拍攝,那就能一次過獲得三種不同的星夜照。可惜,由於西面的光害嚴重,加上構圖上的限制,未能拍到令人滿意的畫面,結果就只有兩個畫面作為素材。
一輪忙碌,能靜下來好好仰望星空時,已是凌晨四時。最後,只親眼看到了一顆流星。
不過,這個星夜仍是很美呢。
歡迎大家在社交平台上,跟我交流互動喔!
FB: 阿零
IG: arling.hk
Youtube頻道: 阿零的攝影日常
原文:http://photographerling.com/maonshan_star_shooting/
文章分類: 照片背後 攝影隨筆 影片文字補充
觀看更多: 最新影片 最新文章 最新相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