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手教學】濾鏡三部曲 — 濾鏡的三大作用(三之三)

漸變灰濾鏡介紹及用法

 

除了前文提及的「改變光線以改善畫面」,以及「拓展拍攝的可能性」以外,濾鏡的第三大作用,就是

彌補相機不足

 

理解動態範圍

這裏所指的不足,主要是指相機動態範圍的不足。動態範圍是指場景中最光與最暗的差距。例如一個日出的場景,太陽會非常光亮,而地面上背光的石頭,其陰影則會非常暗。這樣的場景對相機來說相當有挑戰性,因為技術上,相機無法完全記錄從最光到最暗之間的所有資訊:要不就讓陰影一片漆黑,要不就讓天空一片死白。這樣的情況,就是場景的光差超出了相機的動態範圍。

我們會用高或低來描述動態範圍(這其實很有趣,為何不是用闊或窄、大或小?照理不論是「動態」還是「範圍」,都不會用高低去形容?有誰知道原因嗎?)。人眼擁有比感光元件高很多的動態範圍,因此在看日落時,我們不會像相機般,只能看到光或暗的部分。

 

克服動態範圍不足的方法—GND濾鏡

有一類濾鏡正是為彌補此不足的,那就是鼎鼎大名的「漸變灰」濾鏡了。漸變灰英文簡稱為GND,心水清的朋友或會發現,它與之前介紹的中性灰濾鏡ND Filter僅多了個G字。這個G正正就是Graduated,即「漸變的、累進的」意思。因此GND就是一片帶有漸變效果的ND濾鏡。同時亦代表它如ND一樣,只會一視同仁地把光減少,而非濾走特定光線。

GND濾鏡雖有圓片式設計,但因無法調校漸變位置,因此並不太多人使用。絕大部分GND濾鏡是長方形的插片式設計,濾鏡會有半截呈暗灰色、半截則為透明,以造到局部減光。要使用這種方片式濾鏡,大家固然可以手持濾鏡來進行減光,但更舒適穩妥的做法,是使用濾鏡支架來固定濾鏡(還可以讓你的相機看起來更酷更專業)

 

GND濾鏡分類

按減光程度分類
GND濾鏡的暗灰部分,就如ND濾鏡一樣,也有不同程度的深淺,可濾走不同光量。有趣的是,其命名方式卻不如ND般,以ND4、ND8、ND16等來表達,而是以0.3的倍數來表達。較常見的有0.6、0.9和1.2,分別代表最深色處會減去2級、3級和4級光。0.3(減1級)和1.5(減5級)則較少見。

按漸變方式分類
GND濾鏡上由暗灰過渡至透明的方式主要有三種,分別是Soft、HardReverse

Soft就是「軟邊」,意指明暗過渡的區域較闊,漸變的分界線較不明顯。

Hard則是過渡區域較窄、漸變界線較分明的「硬邊」。

至於Reverse(反向)則較特別。回看Soft 和 Hard兩種漸變方式皆由淺入深的,最深色的部分位於濾鏡的一則,而Reverse則相反,從透明區域起步,會先進入到最深色的部分,然後再漸漸變淡,最深色的部分,位於濾鏡的中央。

綜合命名

一片GND濾鏡的名稱,需要表達出上述兩種特性才算完整。因此一般我們都會以0.9 Soft、0.6 Hard、1.2 Reverse這樣的方式來描述一片GND濾鏡。

基本選用原則

對於該選用哪種GND,一般的指引都是以場景為本,例如日出日落用Reverse、有水平線則用Hard、高低不平的天際線則用Soft…這樣的指引固然簡單清晰,卻未必能讓初學者舉一反三,了解更根本的原則。因此我想在此談談我認為的兩大GND基本選用原則。

原則1)有效壓光

這點看似明顯,就是選合適的減光級別就可以了吧!例如陰天可能只需0.6,但大晴天則可能要0.9,大逆光就用1.2…這固然是要考慮的因素之一,但其實漸變方式對壓光的效果也大有影響!

Soft濾鏡由於過渡區域闊,即使大幅移動濾鏡,壓光效果也可能不明顯,猶如一下陰柔的推掌,需要大推才能見效。

反之,Hard GND只要稍稍移動濾鏡,已能明顯看到壓光效果,猶如一記清脆脷落的拳擊,效果鮮明。

至於Reverse,則如一記直擊要害的重拳,把最深色的區域重重地印在畫面中央。面對強烈光源大剌剌地坐在畫面中央的場景,就以Reverse狠狠壓之吧!

 

使用了0.9 Soft,天空雖稍為壓暗,但因反差大,Soft的壓光效果略嫌不足。

這幅改用0.9 Hard,地景明顯較光,表示天地光差收窄了。

 

請留意,要使用多強的壓光程度,並不是單純取決定天空有多亮,而是天與地的明暗差異有多大。例如,同樣的大晴天,如果地景是受陽光直照的亮麗草地,就不需很強的壓光,只需輕輕壓暗雲層,讓它們不要過曝就可以了。若換成有強烈陰影的深色石灘,由於陰影區域比天空暗太多了,如不想變成一片死黑,天空就必須大大壓暗,才能用較長的曝光去保留陰影處的細節。

原則2)不著痕跡隱藏漸變區

使用GND最重要的一環,就是如何隱藏漸變區域,讓照片的明暗過渡保持自然。假如漸變區隱藏得不好,就會在畫面上形成突兀的黑影,令相片顯得業餘。

隱藏漸變區的方法,基本上就是將之放置於畫面內的明暗分界線上,例如天與地的交界。明暗分界線雖有著各種形態,但基本上可分成兩類。

第一類是分界線在畫面內大至呈直線。除了完全平直的水平線,窄幅起伏的交界線也可視為直線,例如有山巒起伏的開闊地形。

 

山嶺雖有起伏,但幅度不大,仍可當地直線處理。

第二類則相反,分界線在畫面內起伏較大,例如高高低低的城市天際線、拔地而起的山嶺,或是U形的山谷等。

這樣的U形地形,並不好處理呢。

要注意的是,即使是同一場景,明暗分界線也會因取景角度和焦距等因素而呈現不同形態。例如城市天際線,在城市中低角度近影,自會顯得相當不規則,但若離遠從山上眺望,則可視為一條大至平直的線。因此在思考分界線時,應以畫面內的效果為本,而非單純依據場景來分類。

第一類的平直分界線比較易處理,只要把漸變區對準分界線,不論Soft、Hard還是Reverse都不用太擔心漸變不自然的問題。不過若使用Reverse,要小心地平線出現不自然的突然變黑。

留意分界線不一定是水平的,也可以是沿著山的坡度傾斜的直線。這時我們可把濾鏡旋轉,使漸變區的角度跟山坡相配,就能完美隱藏了。

 

這張的分界線,便是一條沿山脊而上的斜線。這裏使用了一塊0.9 Reverse,並將之旋轉至與山脊相同的角度。

這張是反面教材。此處的濾鏡依然維持水平,沒有配合分界線角度,可見右方建築物的頂部黑了一片,非常突兀。

第二類高低起伏的分界線則要小心處理。若使用硬邊濾鏡,放得太低會令凸起的部分變黑;太高則會讓凹陷處的天空比上方還要光。解決方法除了來回調整濾鏡以找出最自然位置,另一方法就是改用Soft濾鏡。Soft濾鏡的過度範圍闊,因此有較大寛容度。即使影響到不該被壓暗的地方,也不會像硬邊那麼明顯,後製時想要修正也比較容易。

此處的天地界線複雜,只好選用Soft濾鏡輕輕減暗天空以保留雲的層次,後製時再把受影響的其他景物輕輕推光,以抵銷濾鏡造成的減光。但由於是軟邊,修補不會很困難。

以上兩大原則,知易行難,因為實際拍攝情況每每不同,往往需要臨場再作判斷。再加上,濾鏡價格並不便宜,因此我們有時也未必有完備的工具去應付眼前的場景。如何取捨,也考我們的功力呢。若大家遇到濾鏡使用上(以至各種攝影)的問題,歡迎在「影影貢」FB攝影交流群組,跟大家一起討論學習喔!

這幅《夜櫻》的明暗分界線雖不算很平直,但為了有效地壓暗地面燈光,結果還是選用了Hard GND。

選購心得

像我這些非大富大貴的攝影人,會先從最能達至最廣泛作用的組合著手,再慢慢增購。大家選購時,也可以先考慮不同漸變方式而非減光程度。因為不同漸變方式可應對更多不同類型的場景,但不同減光程度的同款濾鏡,就只能應對同類場景的不同變化(除非你拍的題材很專門)。

Soft是寛容度最大的濾鏡,亦即最能適應不同場景。雖然某些時候可能會顯得較為柔弱,但至少仍可用。因此如果你的拍攝題材廣泛,就先購入Soft吧!

如果你的預算足夠購入2塊,那就選Soft + Hard 或 Soft + Reverse吧!Hard與Reverse之間,就看你比較喜歡拍日間風景,還是日出日落了喇~你也可以選擇Soft + ND1000的組合,玩玩長曝之餘,又能作局部減光;喜歡拍城市夜景的,Soft + 光害濾鏡或許是個不錯的起步點,既可讓城市燈光更有層次,又能按需要暗壓部份燈光。當然,最理想當然是各款都齊集啦!XD

至於減光程度,如果你希望應付最廣泛的場景的話,就取中庸的0.9吧!

 

HDR vs GND

題外話,有些朋友可能會選擇以HDR形式來處理動態範圍超出極限的場景。這也是另一種應對方法,各有利弊。

HDR的好處是臨場操作簡單快速,只要利用大部分相機均有的包圍曝光模式,便能快速地取得所需資訊。在光線突然變化,時間緊迫的情況下,會較適合使用HDR拍攝。不過現場賺到的時間,是需要在後製時奉還的。處理HDR的後製步驟較多,也需要電腦軟件和硬件配合運算(部分相機甚至手機內已能合成HDR影像,但這裏不討論此情況,因為結果參差,後製空間也較少)。

此外,假如場景中有大量移動或會改變外貌特徵的元素,合成時也有機會出現奇怪的狀況。HDR相片也有可能被拒參賽。

天色已黃昏,夕陽下沉得很快,根本來不及裝濾鏡,就只好瘋狂地包圍曝光了!

而使用濾鏡則跟HDR處理相反,在現場需要花一點時間裝設濾鏡,還要再小心調整位置,拍起來沒有那麼「爽」。但由於只需單一曝光即可完成,原始檔案的完成度較高,後製時的處理步驟較少。此外也不用擔心合成問題,所拍即所得。

 

像城市星空這種光差大的場景,也是較難以使用HDR合成的,除非是手動置換星空,但這也會增加不少工序。

我自己傾向能使用濾鏡,就盡量使用濾鏡。因為HDR合成始終存有不確定因素,而且一旦出錯,事後往往難以彌補。使用濾鏡能即時看到效果,可作即時補救。

不過,若場景光線太複雜,我便會雙管齊下,既用濾鏡也作包圍曝光,確保我能取得所有環境資訊!

 

這一張,光差又大,光線變化又快,於是我又用了濾鏡,又作了包圍曝光~

 

原文:http://photographerling.com/ilters_explained_3/

 


阿零:土生土長香港人。既是攝影師,也是個跨媒體創作者。除了拍照,也創作攝影相關的影片和寫文章,並活躍於不同的平台。快來跟我交流吧!

Facebook專頁:攝影作品發佈、分享心得、刊載文章,最重要是和大家交流~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grapherling
Youtube頻道:定時發佈攝影相關的影片,分享攝影樂趣!
https://goo.gl/GoK1Zx
IG:集中發佈風景照的地方!
https://www.instagram.com/photographerling
Fever達人主頁:集中發佈攝影文章的地方,方便集中閱讀~
https://www.dcfever.com/column/info.php?id=643
個人網站:影片、相片、文章集中看!集合了我在不同平台創作的內容,請隨便參觀~
http://photographerling.com


文章分類

照片背後攝影隨筆影片文字補充

觀看更多

最新影片最新文章最新相片

分享感想
阿零 的其它文章
首頁推介 編輯推薦
構圖概念好抽象? 關鍵在於點培養 // 攝影概念 阿零 構圖,這個讓不少風景攝影人感到頭痛的課題,其困難之處大概在於抽象,令不少人感到無從入手,不知讓如何提升構圖能力,以至越拍越沮喪,越拍越迷失。因此,這次我希望能跟大家分享一下我對於培養構圖能力的一些想... (繼續閱讀)
首頁推介 編輯推薦
IG 抖音化 - 創作者該何去何從? 阿零   日前不少外國攝影界 YouTuber 都在熱烈談論一個消息:Instagram 即將轉型成以短片為主的分享平台,以對抗抖音的挑戰。 從攝影人的角度看,這當然是個極壞的消息。因為這意味著 IG (Instagram) 將不會再推送照... (繼續閱讀)
首頁推介 編輯推薦
《拍攝照片 與 創造照片》 阿零 "You Don’t Take a Photograph, You Make It " 美國一代風景攝影大師 Ansel Adams 這個說法,其實很久以前已聽過,我亦一直奉為名言,但最近卻有些新的體會,想跟大家分享一下。 從前我們說「Take a photo」,... (繼續閱讀)
首頁推介 編輯推薦
《攝影的精進之道》 阿零   《攝影的精進之道》 初學攝影時,我們大概都迷失在各種不同的技術和技巧當中。我們努力去弄清甚麼是光圈和景深、嘗試駕馭相機的不同模式。我們學習各種構圖小技巧:黃金分割、引導線條、透視壓縮…這些淺層的... (繼續閱讀)
【相片背後】–《麥港晨曦》 阿零 又消失了一段時間,原因是早前到了澳洲,參加一位好友的婚禮,同時順道去拍拍澳洲的風光。   出發前夕,正值香港多事之際。609,612…內心躁動不安,身心俱疲,手頭上的工作也趕不及完成,結果完全沒有心情和時... (繼續閱讀)
編輯推薦
【相片背後】–《月照靜夜》 阿零 繼續邊境系列。 來過邊境一帶山頭行山拍照的朋友大概都會記得,北望的話就會看見對岸一幢幢排山倒海的高樓大廈,像狹著步步進逼之勢而來。特別入夜後,燈火通明、燈光閃閃,更不時有光束射上天,像是發號施令的將... (繼續閱讀)
編輯推薦
【相片背後】–《焦土》 阿零 初次踏足邊境一帶山頭,老實說事前並沒有對那兒的風景有很大期待。雖然河對岸飛速發展的城市與我們這邊的鄉郊,畫面對比很是戲劇性,能構成很有趣的畫面。我也很喜歡拍香港城郊共融的景像,但如果你對要拍的對象有... (繼續閱讀)
編輯推薦
【風景攝影日常】午後上登吊燈籠 山頂盡覽眾山峰 阿零 我叫阿零,是個風景攝影愛好者,也是個影片創作人。早前有幸與香港電台電視部的攝製隊一起,上山拍攝一段介紹香港山野的短片,實在相當興奮! 我們的目標是登上船灣淡水湖附近的吊燈籠,看看頂峰之上能拍到甚麼樣...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