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說起來,筆者也算是個懶人,曾幾何時,家母,親妹,親弟, 親戚朋友等等,都跟了同一位繪畫老師,當中以學習西洋油畫為主, 粉彩素描也有,但偏偏,筆者就是沒有上過老師的課, 其實練習繪畫相當花時間,要得不停的畫,不像攝影這玩意, 現在的相機,一秒之間,已經可以得出幾張,二十張, 三十張或更多的作品。
正文:
曾經以為,只有紅白二事,才有分中式西式,近年來看過的, 原來連攝影也有分,有日式的,港式的,其實如何分類, 又或怎樣才算得上有代表性,請恕筆者無法確定。
攝影人很常提及「 畫意 」,就依表面的來看,是關係於繪畫吧? 筆者自中學時有學過「 靜物素描 」之後,也少有執筆了。
記得有一年,和老師到國內旅遊,雖然沒跟過他學習繪畫, 但老師也認識筆者全家,也當算是個長輩,筆者發現, 從事藝術創作的,最好不要和他去旅行,因為這類人, 都有晚睡晚起這習性,中午了,還在酒店大堂等待出門。
在這酒店大堂的牆上,掛上了一幅很巨型的油畫, 老師很認真的在看,也說了一番話,在於沒有油畫底子的筆者, 卻印象深刻;老師說,國內隱世高手很多,很年青,天份高, 但收費卻很便宜,要他一模一樣的,抄畫一幅名畫, 可以連筆蹟也模倣得一樣,連圈內人士也難分辨。
老師再說道,如果真的要分高低,單純的技巧, 國內這批年青的隱世高手,一點都不輸,但沒有的,卻是創意, 你要抄足 100% 是不難,要創作令人注目的作品,倒是最重要。
這番說話,多年後的今天,還是記憶猶新, 當然在於繪畫的方向去想,技巧是很基本,但必需之事, 在學習路上,作為一個導師,應該明白, 藝術價值本就不是技巧比拼,因為技巧有時可以是很「 廉價 」,往往一個意念,一個想法,又可以很「 值錢 」。
對於油畫門外漢的筆者,也曾問過,你們為何不繪一些如「 最後的晚餐 」又或者是「 蒙娜麗莎 」的畫,得到的答覆卻是,現在不會有人再畫這類作品了, 這不單是說香港或亞洲地區,因為也有跟歐洲的相互交流, 知道現在已沒有人做這種事,是潮流的問題,現在不時興這類風格。
作為攝影人的您,如果正在模倣中世紀的繪畫方式, 覺得這就是畫意,真正繪畫的卻會跟您說,現在沒人這樣作畫了。 想明白了藝術何價,一幅「 最後的晚餐 」又或「 蒙娜麗莎 」,假設連筆蹟也跟得一模一樣,但您永遠也不會是達文西, 也不會因此擁有他的成就。
謝謝收看,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