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聽說過一個理論,攝影是一門理性與感性的學問。
舉例說,人像拍攝時,外加一支閃光燈,攝影是理性的, 當中有很多學問,包含了光圈快門 ISO,燈具大小距離光暗等等,如果相片效果不如預期,這時候, 理性邏輯分析能力便大派用場,這類東西, 也談得上是一門攝影科學。
如果,從攝影的觀賞層面來看,攝影是感性的,相片的感覺,氛圍, 色調冷暖應用,光線構圖美學等等,這些東西其實都是不科學的, 也難於定義,說得明白一點,都是沒有正確答案。
網上常出現的,都是一堆攝影人,在討論的,例如 base ISO,底片大小影響成像,又或近期的「 壓縮感 」,這些在於筆者看來,都是科學命題討論。有網上討論過美學,氛圍,感覺,故事形造等等嗎? 或許是有的,但不多吧。
很多人窮一生追遂攝影,卻可能是理性過多,而卻感性不足。
簡單的一個例子,有好些攝影人,對「 構圖 」理論過於神化,每幅作品都定必追求於工整, 準確的配合構圖法規,但有否想過,有能力的人,其實都是創造者, 反過來說,事事都把「 構圖理論 」放在嘴邊的,其實只是人家說過什麼,又跟著在說而已, 有思考過這堆理論,有著什麼原因,會否反思,可否變更, 能否進步?
還是怕了,如果不跟從這些自古已有的「 攝影理論 」,人家會取笑你,說你其實不懂攝影? 在於筆者看來,其實在攝影道路上,有什麼真正是來自於你自己的, 其實很重要。
好的攝影導師,不是要你抄襲他,而是通過學習, 啟發你的潛在能力,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