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為一名長期追蹤野生動態與賽事瞬間的攝影師,鏡頭不僅是工具,更是延伸的感官與創意夥伴。當Nikon推出Z接環的旗艦級超望遠定焦鏡——400mm f/2.8 TC VR S,我知道光學領域的又一次躍進已然來臨。這顆鏡頭最革命性的設計,莫過於內建的1.4倍增距鏡。鏡身上的TC控桿,能讓我在400mm f/2.8與560mm f/4之間瞬間切換。要充分發揮這支鏡頭的獨特性和實用性,我帶著它跑了一趟印尼東部的跳島之旅。對於狂熱的自然攝影師而言,萬島之國印尼彷如一個傳說中的「失落的世界」,是地球上生物多樣性最豐富卻也最難以觸及的地域之一。在這裡的拍攝體驗,是一場對體力、耐性與器材的終極考驗。
我此行配備的主力器材是一台Nikon Z9, 配合Nikon Z 400mm f/2.8 TC VR S。選擇Nikon Z9的原因是因為機身重量連電池及記憶卡約為1350g ,Nikon Z 400mm f/2.8 TC VR S 連腳架接環及遮光罩整體重約3,380g,兩者搭配提供了極佳的手持使用時的平衡感。「鏡皇」600mm f/4 + 增距鏡的組合雖然焦距誘人,但其重量與機動性在複雜地形中將是巨大負擔。Nikon Z 400mm f/2.8 TC VR S的出現,提供了革命性的解決方案:它相對「輕量化」的設計使我可以長時間攜帶和手持使用,而內建的1.4倍增距鏡,則讓我在400mm f/2.8與560mm f/4之間實現了「瞬時切換」。這意味著,我相當於同時擁有了兩支世界頂級的定焦鏡頭,來應對雨林中瞬息萬變的拍攝距離。
無論是400mm端的銳利度,還是切換到560mm後的表現,其解像力都達到了驚人的水平,畫面中心的細節分毫畢現,邊緣畫質同樣扎實。這等於同時擁有了兩顆頂級定焦鏡,讓攝影師能根據構圖需要,在焦距之間做出最即時的戰略選擇。現在我只需流暢地撥動控扞,焦距可以瞬間由400mm 延展至560mm,無需特地從攝影包中翻找及安裝外接增距鏡,也無需擔心更換鏡頭時錯失良機。而更迷人的,是f/2.8所營造的氛圍。透過多片ED、SR(短波長折射)與藍光高折射(SR)鏡片的加持,色散與色差被有效抑制,成像乾淨利落。即使是全開光圈下,焦內影像仍然如刀鋒般銳利,而焦外散景則過渡柔美、虛化綿密,毫無二線性與雜亂感,能完美地將主體從紛亂的背景中分離出來,呈現出極具立體感與故事性的畫面。

印尼東部的跳島之旅,我的首站是蘇拉威西島的東北部。蘇拉威西島位於印尼東部,是地球第十一大島,其本身就像一座生態孤島,而北部地區更是這座孤島上最璀璨的寶石。它地處著名的「華萊士線」上,是亞洲與澳洲生態區的過渡帶,這種獨特的地理位置造就了其舉世無雙的生物多樣性,孕育出大量特有物種,宛如一個生命演化的獨立舞台。
踏入蘇拉威西北部的森林,彷彿進入一個失落的世界。這裡是奇異哺乳動物的天堂,最引人注目的莫過於眼鏡猴,這種世界上體型最小的靈長類之一,擁有一雙與身體不成比例的巨眼,是夜間叢林的精靈。與之共享森林的,是同樣迷人的蘇拉威西黑冠獼猴,以其獨特的髮型和極具社會性的行為而聞名。此外,這裡的鳥類資源同樣豐富多彩。從色彩斑斕的蘇拉威西犀鳥到獨特的蘇拉威西冢雉,以及眾多種類的翠鳥和鸚鵡,鳴唱聲交織成熱帶雨林最動人的交響曲。



為了要充分測試鏡頭的光學表現和延伸性,我也特意帶上了Nikon Z 2.0X 增距鏡,並在使用了外置 2X和內建1.4X的雙重增距鏡之下,以1120mm f/8 的焦距,在搖晃不定的小木船上進行手持拍攝目標鳥類之一的大嘴翠鳥,效果亦令我十分滿意,這絕對要歸功於鏡頭的光學表現和器材的防抖功能(配合Z9可以有6級的防抖功能)。


NIKKOR Z 400mm f/2.8 TC VR S 除了大光圈、內建增距鏡和極致的成像適合拍攝野生動物和鳥類之外,其機動性和2.5米的最近對焦距離亦很適合記錄較小型的主體,特別是當使用了增距鏡後作為560mm 鏡頭使用時仍然保持2.5米的最近對焦距離,所以我也有使用這套組合拍攝一些小型動物(例如爬行類)和無脊椎動物的自然生態。




行程的第二部份是探索蘇拉威西以東約400公里的摩鹿加群島。摩鹿加群島(Maluku Islands)被譽為「香料群島」,其自然生態極其獨特且豐富,在生物地理學上更是舉世矚目的關鍵區域。摩鹿加群島地處華萊士線的東側,是亞洲大陸生態系與澳洲生態系的交匯與過渡地帶。這意味著在這裡既能看到亞洲類型的物種,也能發現源自澳洲的物種,更有無數在長期隔離下演化出來的特有物種。我所到訪的是摩鹿加群島的北部,主要拍攝目標包括各種翠鳥、八色鶇和幡羽極樂鳥。

全球有45種天堂鳥,分布於印尼東部,新畿內亞及澳大利亞東部,每一種都有其獨特的羽飾。幡羽極樂鳥只分布在印尼東部哈馬黑拉島及其西南部的巴佔群島。印尼東部跳島之旅,很記得當日我們凌晨二時出發開車90分鐘,再在哈馬黑拉島漆黑的森林徒步5公里,為的是在清晨時份一睹幡羽極樂鳥風采! 我們在漆黑中便聽到森林中嘹亮的鳥鳴,到了天剛微亮時枝條之間盡是竄動的鳥影,當晨光漸漸展示原始森林的脈絡,終於有幸欣賞到外形別樹一幟的幡羽極樂鳥。那一剎那的激動心情和澎湃的腎上腺素足以驅散我所有疲累! 然而即使在日出之後,森林底層的光線仍然非常有限,這時NIKKOR Z 400mm f/2.8 TC VR S的大光圈和 Z9 的低光環境下的對焦表現正正表現出其實用價值。

行程的第三站是西巴布亞地區及四皇群島,到這個地區拍鳥的核心主題,主要是華麗絕倫的極樂鳥,與及澳洲系的特色鳥類,前者不僅是攝影師夢寐以求的目標,更是演化史上的奇跡。在原始雨林中,我必須在天未亮時就潛入隱蔽的掩體,或在日出前開始出發前往特定的地點守候,在悶熱與蚊蟲的陪伴中靜心等待。f/2.8的大光圈在昏暗林間至關重要,而400mm甚至更長的焦距,能讓我在不驚擾牠們的距離外,捕捉到最自然的行為。當第一縷陽光照進森林,雄性極樂鳥便會登上它們傳承千年的「求偶場」,開始一場為了延續基因的華麗表演。
拍攝極樂鳥的求偶舞蹈,是此行的高潮。我在黎明前抵達一處隱蔽的求偶場,雨點還在淅瀝淅瀝的下個不停,手持著雨傘,我開始在悶熱與蚊蟲的嗡嗡聲中架好設備。當太陽升起,一隻雄性小極樂鳥登上枯枝,開始整理羽毛。突然,牠開始了舞蹈,在枝椏間跳躍,時而遠離。就在牠退到更遠的枝頭,展開雙翼,形成那個經典的半月形姿態時,在這個距離400mm的視角稍微不足,我右手中指已經預先放在鏡身上的TC按鈕,這時輕輕一撥,視野瞬間收緊,由400mm無縫切換至560mm f/4, 我沒有錯失任何一秒鐘!。無需移動、無需更換鏡頭、無需驚擾這神聖的儀式,我得以用最理想的焦距,記錄下這最關鍵的瞬間。從取景器中看去,即使在560mm端,畫質的衰減微乎其微,極樂鳥眼部的細節與羽毛的紋理依然歷歷在目,這顆鏡頭的光學素質實在令人嘆服。





Nikon Z 400mm f/2.8 TC VR S不僅是一顆鏡頭,它更像一個經過精密計算的光學系統,是Nikon工程師獻給專業攝影師的一份情書。它理解了創作者在現場的核心需求:速度、畫質、機動與可靠。內建增距鏡的設計,更是超望遠鏡頭髮展史上的一個里程碑。雖然其價格門檻高昂,但對於追求極致畫質、需要在不確定性中抓住決定性瞬間的野生、體育或新聞攝影師而言,它所提供的創作自由與成像品質,無疑是值得投資的終極武器。它讓攝影師能更專注於構圖與瞬間,而非器材的限制,真正實現了「人鏡合一」的創作境界。此外,鏡身的防塵防滴設計讓我能在細雨或風沙中安心創作。氟塗層的前組鏡片讓水珠和污漬易於清除,這些細節都體現了其作為專業工具的可靠性。
除了極樂鳥,西巴布亞還擁有超過700種獨特鳥類,包括巨大的鶴鴕、色彩鮮艷的鴿子以及各式各樣的鸚鵡。然而,這裡的基礎建設極為有限。拍攝之旅意味著長時間的叢林徒步、乘坐簡單的船隻在河道搜索,或入住沒有電力供應的村落民宿。這是一場探險,而不僅僅是觀光,我而必須學會接受不確定性,並將這種挑戰視為體驗的一部分。此行我拍到兩個目標中的極樂鳥:舒展著金色披肩羽的小極樂鳥與及抖動著尾巴如寶石般的虹彩羽毛的王極樂鳥。此行的目標本來尚有十二線極樂鳥和威氏極樂鳥,但是連續兩天的熱帶豪雨讓我與這兩種極樂鳥緣慳一面,只好期待下次的約會。


到印尼東部拍鳥可以算是一次回歸純粹的野生攝影之旅,這個旅程要求你放下對舒適的執著,汗水與蚊釘蟲咬只是全心投入於自然觀察與拍攝的小插曲。當你透過觀景窗,看到那夢幻般的生物在眼前真實起舞時,所有的艱辛都會瞬間化為烏有。你所帶回的,不僅是記憶卡中無價的影像,更是一段與地球上最神奇生命相遇的深刻記憶。對於準備好接受挑戰的自然攝影師來說,這裡就是最後的邊疆與最終的聖殿。你預備好了出發嗎?
感謝 DC Fever 提供平台分享。筆者Samson So是生態研究員、環境教育工作者及自然攝影師。Samson So 擁有香港大學生態及分類學系碩士學位及香港大學新聞及傳媒研究中心碩士學位,也是資深的生態旅遊從業員及攝影導師。更多Samson So 的作品可以瀏覽 Facebook Page Samson So Photography 和 Instagram 專頁 Samson So Photography,有關Samson So 所帶領的旅程和活動可以參考 Eco Institute 生態協會 的活動欄,或 生態協會網頁 謝謝大家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