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攝:Stephen
常言道:「二線機抵買」。的確,不少高階相機跟第二線機種在功能上差異極少,有時只不過是相差防塵防滴功能、內置緩衝記憶體容量等配套,但定價卻可能有近三成的差別。像今次比併的 Panasonic Lumix DMC-GX85 及 Olympus OM-D E-M10 II,兩者的套裝機的定價都是 HK$6,980,而且同為大受歡迎的 GX8 和 E-M5 II 的下級機,究竟邊部相機的畫質比較好,操控較方便?
GX85 自定功能多元化,惟翻揭式屏幕角度不足
Panasonic GX85 在外觀上跟上級機 GX8 非常相似,仿 RF
機的機身設計,多個轉盤和快捷鍵,驟眼看也不似中低擋次的機種,而且不設低通濾鏡的 1,600 萬像素 Live MOS 感光元件亦是在 Panasonic 無反機上第一次看到。至於在 GX8 身上的機身防震系統亦得到強化,由「4 軸 4 級」提升至 GX85 的「5 軸 4.5 級」,追加了針對光軸的「旋轉修正補償」,針對 GX8 的不足而設。至於以「5 軸機身防震」打滾了多年的 Olympus
亦在 E-M10 II 引入 5 軸防震系統,防震修正能力為 4 級,雖然在數字上不及 GX85,但對比上一代 E-M10 的「3 軸 3.5 級」防震系統,E-M10 II 的躍進亦是頗為明顯。
![]() |
啡色蒙皮配上仿 RF 的機身,令 GX85 更添古典味。 |
![]() |
![]() |
提供前後轉盤,調校拍攝參數自然得心應手。 |
翻揭式屏幕角度不足
一個走 RF 風格,而另一家則是 SLR-like 調字,本應在設計上是河水不犯井水,各有捧場客。而在操控上,兩機亦保留了前後轉盤設計,調校光圈快門等參數時就更加便捷。不過 GX85
的自定功能鍵非常多,除了有機身實體鍵的 4 個之外,配合觸控屏幕,「Function Key」的總數更可以「由 1 數到 9」,只有 3 個實體 Function Key 的 E-M10 II 難免會被比下去。取景方面,GX85 用上 276 萬像素的電子觀景器,而 E-M10 II則用上 236 萬像素的 EVF,論細緻度分別不大,惟 GX85 的電子觀景器擁有 1.39X 放大率卻是有很大的優勢,只是小編觀看 GX85 的EVF 時,仍周不時看到有「彩虹紋」的情況,似乎跟 EVF
的液晶面板的技術有關。另外,GX85 的翻揭式屏幕涵蓋的角度不及 E-M10 II,需要腰平取景時,或許會覺得 E-M10 II 的向上 85 度、向下 45 度之觸控芒更有優勢。
![]() |
內置閃光燈的結構支援跳燈方式運作,儘管內置閃光燈火力不足,但閃光燈用上這款設計一直是 Panasonic 相機的賣點。 |
![]() |
翻揭式屏幕的取景角度以 E-M10 II 的為大。 |
![]() |
GX85 的快捷鍵多得令人有點眼花。 |
先拍攝後對焦改變傳統
「先對焦,後拍攝」是很多攝影人覺得自然不過的事,不過隨著科技的進步,這個宿命都有被推翻的一日。而 Panasonic 的「先拍攝後對焦功能」(Post Focus)乃是源自 Depth From Defocus(DFD)自動對焦技術,它會結合相機的 Venus Engine 影像處理器和 4K 超高清科技,以 30fps 速率連續拍攝涵蓋多達 49 個對焦區域的 4K 連拍影像。只需按下
GX85 機背專屬的 Post Focus 模式快捷鍵,然後按下快門鈕,相機就會在整個畫面上的 49 個對焦點各拍攝一張影像。當重播影像期間,用家可以利用 Peak Focus 峰值對焦及微調焦點功能來選擇擁有心儀清晰焦點的相片,避免失焦的情況發生。
![]() |
來自中國的廠房生產,而送交測試的相機亦為 Pre-production 版本。(詳見產品序號) |
![]() |
支援 USB 充電功能,未過就未可以「邊用邊叉」。 |
![]() |
Post Focus 亦有專門的 Shortcut Key,方便用家隨時使用。 |
Panasonic GX85 樣本照片(送交測試相機為 Pre-production 版本)
更多 Panasonic Lumix DMC-GX85 樣本照片︰
http://www.dcfever.com/cameras/viewsamples.php?set=1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