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心 最新消息

輕巧副機:Panasonic LX100 II 測試

文、攝:Stephen

市場上有不少大 Sensor 便攝 DC,其中以 Sony 的 RX100 系列可謂最多選擇,由機齡已達 4 年的 RX100 III,以至是最新擁有 24-200mm f/2.8-4.5 大光圈長炮鏡頭的 RX100 VI 都有,而價位更是豐儉由人,視乎閣下的「胃口」而定。不過,想要有時接上外置閃光燈補光作為副機用,市場除了用上 1" Sensor 的 Canon PowerShot G5 X 及內置 APS-C 感光元件的 Canon PowerShot G1 X Mark III 就好像鮮有其他選擇。其實擴充性較強的大 Sensor 便攝 DC 亦有 Panasonic 的出品,其中花了 4 年才磨一劍的 LX100 最近就推出了後繼型號 LX100 II,以同級鮮見較大型的 4/3" 感光元件作招徠。

小說 LX 系列相機威水史
Panasonic 的高階便攝相機 LX 系列已有多年歷史,由 2005 年起的 LX1 起就已經帶來很多創新的設計:初代機就已經在鏡筒上引入三種攝影比例實體鍵調校;2008 年時的 LX3 更引入熱靴插座及影響「後世」LX 系列機種的 Multi-Aspect 多重拍攝比例感光元件;而 2013 年最後一部用上 1/1.7" 細 Sensor 的 LX7 更引入當年鮮見的 24-90mm f/1.4-2.3 超大光圈鏡頭;來到 2014 年的 LX100,屬「六代目」的機種更用上感光面積比 1" 還要大的 4/3"、1,684 萬像素感光元件,更支援 4K 超高清影片拍攝功能,比同期已出了第三代的 Sony RX100 III 更強,而 Canon 的大 Sensor 高階便攝機仔,至今仍未有任何產品可以拍攝 4K 影片(按:Canon 第一部可以拍 4K 片的機仔為使用 1/2.3" 感光元件的 PowerShot SX740 HS),可見 Panasonic 高階 LX 系列相機在規格上和功能前瞻性不下其他熱門品牌。

▲LX100 II 外觀尚算輕便,不過要留心即使在廣角端時,鏡筒仍會凸出一定的長度的。
▲鏡頭表層塗膜反射出淡綠色為主的光芒。
▲機頂右邊的佈局緊湊,快門速度轉盤、曝光補償轉盤及變焦控制桿等一應俱全。
▲機背按鍵相對上一代有輕微改良,最主要是引入更多的 Fn 自定功能按鈕。

全新內涵
簇新的 LX100 II 大致沿用上代 LX100 的 Form Factor,機身體積算不上很細,特別是對比同級的 Sony RX100 V(或 RX100 VA),LX100 II 更是明顯大了一截。不過,機身大全因 LX100 II 追求的是畫質、操控和擴充性。首先,LX100 II 使用 4/3" Live MOS 感光元件,尺寸為 1" 感光元件的 1.6 倍,同時因應用家對高解像的渴求,LX100 II 配備了 2,177 萬像素的新 Sensor,並非沿用 LX100 的 1,684 萬像素 Live MOS 感光元件的小升級作品。不過,受制於提供 Multi-Aspect 多重拍攝比例的設計,新機 LX100 II 的有效像素為 1,700 萬像,雖則「實用率」稍低,但對比 LX100 時的 1,280 萬有效像素,LX100 II 在感光元件上的解像力已有近 32% 的提升,亦可拉近主流 1" 感光元件機仔的 2,000 萬像素規格。除了新 Sensor 之外,LX100 II 的 Venus Engine 影像處理器亦得到更新,除了縮短對焦時間至 0.1 秒外,亦可以 11fps 高速連拍相片,至於雜訊抑制演算亦引入新的 Random Filter 功能,使粒狀的色彩雜訊可以自然地揉合在影像之內。另外,受惠於更大的感光面積,LX100 II 如同上代一樣,擁有最高 ISO 25600 超高感光度,同級使用 1" 感光元件的 Canon 或 Sony 機種,大多只能提供 ISO 12800 感光度,在低光環境下拍攝的話,LX100 II 再結合自身的 24-75mm(相等於 35mm 相機標準)F1.7-2.8 大光圈鏡頭就更如虎添翼。

▲實體 Fn 自定功能按鈕增加至 5 個,較上代的 LX100 上的 3 個為多。
▲內置 276 萬像素電子觀景器
▲對比同級的 Sony RX100 V 系列,Panasonic LX100 II 相對較強的一項當然是有熱靴插座提供,以便接駁外置閃光燈。
▲新機在型號上的標示較 "Mark 1" 明顯得多,字體較大之餘,亦在 "II" 之字眼用上紅色字體,夠晒突出。
▲LX100 II 手柄的外型明顯是來自早前同廠發表的無反相機 GX9。

Multi-Aspect 多重拍攝比例帶來更多角度
Multi-Aspect 多重拍攝比例技術可說是 Panasonic 相機的看家本領,只有高階的 LX 系列便攝相機(按:較低階的 LX10 不設有關功能),以及部分 GH 系列無反相機(按:如 GH5S)才擁有。在多重拍攝比例下,LX100 II 於 4:3、3:2 及 16:9 長寬比模式時,三者畫面的對角線畫角都是一樣,而非從原生的 4:3 相片裁剪出來,故用家不用擔心可能因常用 3:2 或 16:9 長寬比拍攝,而令鏡頭原來 24mm 等效焦距衍生出來的視角不能夠原汁原味呈現。若然用家想一試多重拍攝比例效果亦無需常常改動鏡身的比例開關制,因為 LX100 II 的包圍拍攝功能亦同時支援比例拍攝,只需按下一次快門就可以同時記錄 4:3、3:2、16:9,以至是 1:1 比例之靜態影像。

▲鏡頭前端設有手動光圈環,並可作 1/3 級調校。至於鏡筒下方的比例切換鍵亦不陌生,是 LX 系列相機獨有的功能。
▲鏡筒側面設有對焦模式推桿,「AF 微距」的對焦行程最長,雖則在使用上比較方便,但是就要犧牲對焦時間。
▲機側的 USB 插頭支援充電功能,可是傳輸格式就未能夠用上 3.0/3.1 的 Super Speed 規格。
▲相機由中國的廠房製造。
▲使用 DMW-BLG10E 鋰離子充電池,可拍攝 340 張相片(CIPA 標準),較上代提升了 13%。

 

樣本照片

▲ISO 800、f/2.6、1/80s、相對焦距:44mm
大口徑鏡頭加上靈活的對焦範圍是在室內拍攝小朋友的好幫手,LX100 II 的出現,確實可以為港爸港媽記錄孩童成長經歷時提供額外的選擇。
▲ISO 200、f/4、1/640s、相對焦距:75mm
相片發色自然,忠於原色。
▲ISO 200、f/2.8、1/160s、相對焦距:75mm
使用遠攝端兼開盡 f/2.8 光圈拍攝,可見在 4/3" 感光元件加持下,淺景深效果亦見明顯,淺薄的景深下亦可看到木材上的紋理。

Panasonic Lumix DMC-LX100 II 詳細規格:
https://www.dcfever.com/cameras/specification.php?id=2294

更多 Panasonic Lumix DMC-LX100 II 樣本照片:
https://www.dcfever.com/lens/viewsamples.php?set=1523

下一頁: 感光度測試及更多樣本照片

第 1 頁第 2 頁
最新消息
12 小時前
雖然近年攝影復古味熾熱,很多攝影品牌都嘗試在產品加入更多的「復古」元素來提升操作體驗,但是 Leica M11-V 將會反其道而行,首次將 M 機「手動對... (繼續閱讀)
21 小時前
GR III 雖然已經推出 6 年,到現在還是市場熱賣型號,好在今年終於迎來了 GR IV 打破悶局,否則 GR III 還可能要多做幾年街拍王。感光元件、鏡頭、... (繼續閱讀)
1 日前
在談論國產鏡頭的時候,大家往往會先想到價格優勢,不過近年多個國產鏡頭品牌都努力創新,跨越一個又一個的技術門檻。最新傳聞指出,有國產品牌已經... (繼續閱讀)
1 日前
神牛(Godox)持續擴展其便攜燈光系統,最新發表的 AD400Pro II 正式加入 Witstro 系列。AD400Pro II 承襲上代的基礎,並在操控制、同步速度及靈活... (繼續閱讀)
1 日前
Fujifilm X-E5 於較早前 6 月推出,以復古旁軸造型與可換鏡頭設計,發表後被外間稱為史上最靚的X-E系列相機。新機用上比一代大升級的 4,020 像素 X... (繼續閱讀)
2 日前
Nissan X-Trail 一如早前預告,正式推出 Nismo 性能版 X-Trail Nismo!由 Nismo 操刀調校,身為 Nismo 家族最新成員,當然依然會把賽道精神融入日常... (繼續閱讀)
2 日前
全新 Ricoh GR IV 來啦!這款備受街拍愛好者期待的 APS-C 便攜相機,搭載 26MP 感光元件、全新 28mm f/2.8 鏡頭、5 軸防震與 53GB 內置儲存,到底表... (繼續閱讀)
2 日前
Nikon 正式發布全新標準變焦鏡頭 NIKKOR Z 24-70mm f/2.8 S II,這款鏡頭是全片幅/FX 格式無反相機系統中重要的鏡頭升級。延續 S 系列鏡頭的高性能... (繼續閱讀)
2 日前
vivo 正值企業三十周年慶典之際,在中國廣東東莞舉行了盛大的 vivo Vision 發佈會。vivo 不僅重磅發佈了最新混合現實(MR)頭戴式智能裝置——vivo... (繼續閱讀)
3 日前
以運動相機聞名的 Insta360 正式發佈 Go Ultra,延續 Go 系列「拇指相機」的定位。Go Ultra 同樣由獨立相機配合 Action Pod 模組組成,用家既可單獨...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