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Alex
在菲林相機年代,ISO 800 已經是高感光度,只有攝影記者及專業攝影師才會使用 ISO 1600 感光度菲林,不像今天隨便一部單反都提供 ISO 3200 的選擇,且畫質(噪訊與顆粒感)亦算理想。若然需要 ISO 1600 感光度而手上只得 ISO 400 菲林,可以怎辦?有人便想出所謂的增感或迫沖(Push film),即把 ISO 400 菲林當成正常的 ISO 1600 用!
攝影師 Jay P. Morgan 在上述影片中,便向大家介紹增感和減感(Pull film)拍攝的原理和效果。他又用上 3 種菲林作示範,讓影友對這種菲林時代的有趣玩意,有更全面的認識。
心水清的影友可能已經估到,假設以 ISO 400 增感至 ISO 1600 拍攝,拍出來的相片便會欠曝 2 級,所以在沖曬時,須要把相片加光 2 級,從而令曝光度「推」回至正常水平。使用這個技巧的相片,優點是可縮短快門曝光時間(使用高感光度菲林的主要目的),但影像的對比和顆粒感都會增加。不過,有人卻認為這種高對比影像甚具美感,所以也會刻意選擇這種方式來拍照。
▲同一款菲林,以減感一級拍攝,影像對比降低,原本的黑色背心變成灰色,皮膚色調也很淡。使用增感拍攝,對比明顯加強,影像更鮮明突出。
跟增感相反的減感,就是把高感光度菲林當成低感光度來拍,由於相片會過曝,因此在沖曬時便要減光。經過減感處理的影像對比會降低,感覺會偏向平淡,又有另一種韻味。
踏入數碼攝影年代,相機的高感光度表現不單顯著改善,而且上限不斷提高,達 ISO 100 萬也不算是新聞。影友若想感受一下增、減感的效果,可參照菲林的原理,譬如以 ISO 800 當成 ISO 3200 來拍攝(實際設定為 ISO 800,但計算曝光值時則使用 ISO 3200),然後利用 Lightroom 或 Photoshop,把欠曝或過曝的相片調回至正常曝光量,一定程度上可得到跟正常拍攝稍有差別的相片。
▲三款菲林同時減感一級拍攝。Fuji Pro 400H 的對比雖然降低,但偏色問題輕微,反而兩款 Portra 菲林都有明顯偏色問題。
▲三款菲林均增感一級拍攝。兩款 Portra 菲林效果意外地接近。Fuji Pro 400H 的光暗對比仍然不大,有進一步增感的空間。
▲增感二級後,Portra 800 出現嚴重偏色,Portra 400 也有輕微偏色,而且向光的額角與背光的頭髮接近無細節,相對來說 Fuji Pro 400G 還有潛力把增感幅度再推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