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角測試(對焦至無限遠)(使用 Sony A6500 拍攝)
焦距:17mm | |
陰影補償:關閉 | 陰影補償:自動 |
![]() |
![]() |
▲F2.8 | ▲F2.8 |
![]() |
![]() |
▲F4 | ▲F4 |
![]() |
![]() |
▲F5.6 | ▲F5.6 |
焦距:70mm | |
陰影補償:關閉 | 陰影補償:自動 |
![]() |
![]() |
▲F2.8 | ▲F2.8 |
![]() |
![]() |
▲F4 | ▲F4 |
![]() |
![]() |
▲F5.6 | ▲F5.6 |
短評:在關閉相機的「陰影補償」碼修正功能後,Tamron 17-70mm F2.8 Di III-A VC RXD 在暗角控制的表現只算是一般,不論在 17mm 廣角端或是 70mm 望遠端,全開 F2.8 光圈均有明顯的邊暈問題,尤其以 17mm 焦距時更為嚴重,最少需要將光圈收細兩級才可以將黑角的問題舒緩。而用上「陰影補償」功能後,鏡頭的邊暈問題改善了不少,尤其是以廣角端時的改善幅度是最大。
色差控制測試(使用 Sony A6500 拍攝)
![]() |
▲ISO 100、F2.8、1/125s、焦距:17mm、原圖 |
![]() |
▲放大圖(不使用色像差補償) |
![]() |
▲放大圖(使用色像差補償) |
短評:色差控制是這支鏡頭另一個較弱的一環,可以看到在關閉機身的色像差補償後,紫邊非常之厚和礙眼,而啟動色像差補償雖令同一個位置的紫邊沒有那麼明顯和鮮色,但是細心觀看畫面仍可以看到修正後的痕跡。
樣本照片(使用 Sony A6500 拍攝,直出 JPEG)
Tamron 17-70mm F2.8 Di III-A VC RXD 規格:
https://www.dcfever.com/lens/specification.php?id=1323
Tamron 17-70mm F2.8 Di III-A VC RXD 樣本照片:
https://www.dcfever.com/lens/viewsamples.php?set=1770
總結
今次 Tamron 17-70mm F2.8 Di III-A VC RXD 的加入,令 Sony 的高階 APS-C 片幅鏡頭更為熱鬧,讓曾有意升級的用家可以在原廠 Sony E 16-55mm F2.8 G 以外的另一個高性價比選擇。不過,個人覺得 Tamron 17-70mm F2.8 Di III-A VC
RXD 的時間性只是一般,皆因去年 Sony 已經引入 E 16-55mm F2.8 G,加上現時直接入手 Sony 全片幅無反相機的人也愈來愈多,APS-C E-mount 鏡頭市場已經很難再復當年勇,要吸引使用較低階和沒有機身防震功能的 Sony APS-C
片幅無反相機用家升級手中的套裝鏡頭不是易事。可是,如果 Tamron 純粹借 17-70mm F2.8 Di III-A VC RXD 來「拋磚引玉」,日後開發出 Canon EF-M 或 Fujifilm X
接環拍攝,形勢又會是不同,前者一直以來欠缺高階的變焦鏡頭;而後者的 Fujifilm 系統又沒有類近的高機動性兼恆定光圈的產品吧。
有讚 | 有彈 |
|
|
|
|
|
|
|
|
|
|
|
|
|
|
|
|
|
Tamron 17-70mm F2.8 Di III-A VC RXD 規格
焦距 | 17-70mm(等效焦距:25.5-105mm) |
視角 | 79°55' - 23° |
最大光圈 | F2.8 |
光圈葉片 | 9 片(圓形光圈葉片) |
鏡頭群組 | 12 組 16 片(包括:1 片混合式非球面鏡片、2 片 LD 低色散鏡片及 1 片玻璃模造非球面鏡片) |
最近對焦 | 0.19 米(17mm)/0.39 米(70mm) |
放大倍率 | 0.20x(17mm)/0.19x(70mm) |
濾鏡直徑 | 67mm |
尺寸(直徑 x 長度) | 74.6 x 119.3 |
重量 | 525g |
建議售價:HK$6,380
查詢:2369 7766(Tamr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