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感光度表現
A9 III 雖然同樣採用 Sony 自家的 Exmor RS CMOS 感光元件(背照式 + 堆疊式設計),而且亦跟上一代一樣是 2400 萬像素,但改成了全域快門的設計,並且將最低感光度調高至
ISO250,因此不少朋友就擔心出來效果會否有差呢?以下就跟大家一起看看不同感光度下雜訊控制的情況:(以下相片是以原相 JPEG 放大 100% 裁切再放在一起方便大家觀看。另外左邊一列是開啟了高感光度降噪功能,右列是關閉。)
可以見到在雜訊控制方面,此機由起始的 ISO250 一直到 ISO1600 分別亦沒有很大。而在ISO3200 開始會見到較多的雜訊,而去到 ISO6400 才開始較顯眼。值得留意是在 ISO12800 下雖然細節會少了點,但如非有其他對比,質素仍是在可接受的範圍,在需要高速快門而光度又不太夠的情況下,仍是可以接受使用的。
每秒 120 張實拍感
其實每秒可連拍多少張,對於大部份朋友來說可能只是一個數字,真的未必想像得到是多快。早前 Sony 安排了一次讓記者在網球賽中試機的機會,當然筆者也有到場。以下就跟大家一起分享一下每秒 120 張的實拍感受:
以上影片是以每秒 6 張的速度播放,換句話說實際速度是 20 倍(120/6)之快。而在連拍 30 張(即拍攝時長為 0.25 秒)的情況下是可以輕易拍到球與網面接觸的一刻。以下再跟大家比較一下,以每秒 30 張的速度與每秒 120 張的速度拍攝開球,分別會有多大:
▲ 以 30fps 速度拍攝,兩張連續的相片分別是擊球前和擊球後的時刻
▲ 以 120fps 速度連拍,中間就多了三張,要拍到擊中一刻的機會就大為提升
雖然過去 30fps 甚至 40fps 已經非常快,但在拍攝一些真正只有一瞬間發生的時刻,連拍速度還是越快越好。就以上面發球的瞬間為例,如當時筆者以 30fps 速度拍攝,前一張球拍還未到達,下一張球已經飛出去了。而使用 120fps 速度連拍,相比 30fps 的兩張之間就多拍了 3 張相片,可以見到剛好影到球拍擊中的一刻。事實上,在試用過程中,筆者曾因 120fps 太易讓援衝被填滿而中途改用 30fps,發現拍攝到擊中球的時刻機率大幅下跌(120fps 有超過 50% 機會拍到,30fps 是 0%),因此試了幾次便立即轉回 120fps,寧可盡快鬆開快門掣,以盡量減少每次拍攝的張數。
另外還要一提的是,筆者在拍攝過程中是開啟了 0.5s 的預拍功能。這是由於要計算筆者自己的反應和快門時滯,在 EVF 中間到打中球才按的話,原本一定是太遲的,但配合了 0.5s 的預拍,就可以一按便放手。但這已經會拍了接近 100 張的相片,揀相時也頗麻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