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心 最新消息

短焦距、寬廣視角、強烈透視,影風景廣角鏡推介 2024

廣角鏡 超廣角變焦鏡 大光圈

文:Alex

大多數人玩攝影,離不開拍自然風光、城市景觀、室內裝潢與氣氛。無論是哪個主題,廣角鏡都是不可缺少的工具。在市場上,廣角鏡有很多選擇,包括:不同的焦距、定焦與變焦、大小光圈等等,也許讓新手影友感到無從入手。本文針對廣角鏡與超廣角鏡的特性為大家作出簡單而實用的介紹,最後也會推介一些好用的廣角鏡與超廣角鏡。

1. 焦距
林林種種的廣角鏡與超廣角鏡,原則上可以用焦距作出區分:焦距在 35mm 或以下均可稱為廣角鏡;而在 24mm 以下的習慣上都能稱為超廣角鏡。值得一提的是,這個劃分的方法並不是硬性規定。例如有覺得 35mm 還屬於標準鏡範圍,此外焦距要少過 20mm 才算得上是超廣角。

至於目前焦距最短的超廣角鏡,在全片幅定焦、非魚眼鏡之中,是 Laowa(老蛙)的 FFII 9mm F5.6 W-Dreamer,而在自動對焦變焦鏡方面,則由 Canon RF 10-20mm f/4L IS STM 手執牛耳。

2. 光圈大小
廣角鏡最主要用途是拍攝風光、建築與室內環境。這類主題通常都會使用長景深,因此鏡頭的光圈不必做得太大。相對小的光圈還有助降低鏡頭的生產難度及鏡頭的體型與重量 。當然,針對一些特定用途,廠商也會推出大光圈超廣角鏡,其中一個例子就是 Sigma 主要為天文攝影而特別設計的 14mm F1.4 DG DN | Art

3. 光圈葉片數量
光圈葉片的數目會影響散景光點的渾圓程度。一般而言,通常光圈葉片數目越多越好。不過對廣角鏡而言,由於焦距短,散景光點本來就顯得比較小,是否圓渾通常不太被重視。另一方面,收細光圈拍攝會令點狀燈光或強烈的點狀光源變成星芒;至於星芒有多少個「角」或多少支「針」,就要視光圈葉片數目而定。 根據理論,葉片數目為雙數的話,星芒「針」的數目會與葉片數目相同,但葉片數目為單數時,「針」的數目會變成葉片數目的雙倍。取決於創作者的喜好,星芒的針數也不一定越多越好,但針數少,例如只有 6 針或 8 數,影像燦爛的程度又似乎比多針數略為遜色。

4. 自動 VS 手動對焦
眾所周知,自動對焦鏡頭用起來非常方便。然而對廣角鏡頭來說,在小光圈之下景深變得較長,調校焦點不必要求高精準度,即使鏡頭是手動對焦設計,其實不如大家想像中困難。事實上,中國品牌的廣角鏡大部分都是使用手動對焦,優點是既可以令成本減輕,亦有助縮小鏡頭的體積,值得影友考慮使用。

5. 防震技術
在弱光環境下,快門速度可能需要降低,間接導致手震情況更容易出現,拍出模糊的影像。雖然放鬆手部(不必太用力握住機身)及忍住呼吸會有少許幫助,但遠不及鏡身防震系統有效。廣角鏡由於視覺廣闊,輕微的抖動未必會令影像出現顯眼的模糊。所以,現時具備鏡身防震系統的廣角鏡主要是高階型號,只打算購買中、低階廣角鏡而覺得防震系統很重要的朋友,可能要考慮購買內置防震功能的機身。

6. 近攝能力
廣角鏡由於最近對焦距離也偏短,通常也適合用於近攝。比較不同鏡頭的近攝能力,大家可以看鏡頭的微距放大率,例如:0.25x(亦常以 1:4 的方式表示);數字越大,代表放大能力越高。

大家也要留意,對廣角變焦鏡而言,最高微距放大率可能在遠攝端,也可能在廣角端,視乎個別鏡頭而定。 若遠攝端擁有最高微距放大率,拍攝時鏡頭與被攝物能保持相對較長的距離,有助避免鏡頭在被攝物上留下陰影。相反廣角端擁有最高微距放大率,相片會呈現更強烈的透視感。

7. 防塵、防水滴功能
如前文所說,廣角鏡大多用來拍風景,換言之用家多數身處戶外。面對,變幻莫測的天氣,時晴時雨,若鏡頭能有防塵、防水滴功能,使用起來就可以更加安心。

8. 機身修正功能
最高階的鏡頭(不止廣角鏡)會利用光學設計解決各種光學瑕疵,例如紫邊(色散)、暗角會變形。中、低價鏡頭為了節省一些成本,同時把鏡頭造得較為輕細,未必會完全把光學瑕疵消除。不過,相關工作其實可以交由相機內置的修正功能處理(需要機身支援),效果也算理想。

廣角鏡推介

01. Canon RF 15-30mm F4.5-6.3 IS STM

RF 15-30mm F4.5-6.3 IS STM 屬於入門級的全片幅無反超廣角變焦鏡頭,110 度對角線畫角讓影友拍攝到氣勢磅礡的風景及富透視感的畫面,也輕巧的體形也適合 Vlogger 創作之用。預算較充裕的朋友更可以考慮「廣角小三元」 RF 14-35mm F4L IS USM

02. Nikon NIKKOR Z 26mm f/2.8

Nikon NIKKOR Z 26mm f/2.8 也是全片幅鏡頭,厚度約 23.5mm,重量 125g,是現時 Nikon Z 鏡頭群之中最纖薄、最輕巧的鏡款。此鏡與 Z fc 或 Z30 等 APS-C 機款也非常匹配,而等效焦距會變成 39mm。

03. Laowa FFII 10mm F2.8 C&D Dreamer

除了上文提及的 FFII 9mm F5.6 W-Dreamer,Laowa 也有自動對焦的 FFII 10mm F2.8 C&D Dreamer 全片幅鏡。此鏡擁有 Zero-D 零變形設計及灰藍金屬色外殼,外觀富現代感及貴氣。最前組鏡片不太凸出,可以使用到一般前置濾鏡,拍攝風景照更方便。留意自動對焦版本暫時只有 Sony E 和 Nikon Z 接環兩個版本。

04. Sigma 24mm F1.4 DG DN | Art

Sigma 以「適合天文攝影」為 24mm F1.4 DG DN | Art 的賣點,但用於記錄日常生活其實也十分便利。相對上代型號,濾鏡直徑由 77mm 縮減至 72mm,反映鏡身更加細小,重量也減輕了 230g,僅重 510g(以 Sony E mount 版本計)。在 14 組 17 片光學結構中用上共 7 片特殊鏡片,計有 2 片 FLD 螢石級特低色散鏡片、 1 片 SLD 超低色散鏡片及 4 片非球面鏡片,用料可謂相當「重手」。

05. Tamron 17-50mm F4 Di III VXD

超廣角變焦鏡的遠攝端通常只去到 35mm,而 Tamron 17-50mm F4 Di III VXD 卻將遠攝端焦距延伸至 50mm,覆蓋標準鏡焦段,讓用家能以相對更佳的視角與透視感,去拍攝人像或景觀特色。重量只有 460g,採用內變焦設計,變焦時鏡筒長度不會改變,重心亦不會有明顯的偏移,方便拍片時會使用穩定器的朋友,亦助於防塵防水滴。

06. Fujifilm Fujinon XF 8mm F3.5 WR

Fujifilm Fujinon XF 8mm F3.5 WR 等效焦距 12mm,淨重只有 215g,提供極高的機動性,適合風景與星空拍攝。此鏡配上專為拍 Vlog 而設的 X-S20 也只不過是 706g(連電池)重,單手以自拍棍舉起相機邊走邊拍也不成問題。防塵防水滴設計讓用家能在惡劣天氣環境下繼續拍攝,廠方更指鏡頭的解像力表現可以應付 4,000 萬像素的機種。

07. Sony E PZ 10-20mm F4 G

Sony E PZ 10-20mm F4 G 擁有 15-30mm 的等效焦距,鏡身長度僅為 55mm,配合 178g 的重量,是全球最小巧輕盈的 F4 超廣角電動變焦鏡頭。在細小的鏡身上仍然配備變焦環、變焦撥桿、對焦環、對焦固定按鈕,以至 AF/MF 對焦模式切換,可謂非常適合拍 Vlog 相機 ZV-E10 II 使用。

更多主題:廣角鏡 超廣角變焦鏡 大光圈
最新消息
40 分鐘前
Nikon 日前為準旗艦全片幅無反相機 Z8 推出 3.00 版本大型系統韌體更新,帶來不少強勁功能,相信很多 Z8 用家已經率先體驗。不過,如果手持部分副... (繼續閱讀)
2 小時前
自 2016 年起,OM Digital Solutions(OMDS)前身為 Olympus 開始陸續為當時的 OM-D 系列和 PEN 系列無反相機引入 2,000 萬像素感光元件,直至 2020... (繼續閱讀)
8 小時前
HONOR 在今日新品發佈會上正式推出旗艦級智能手錶 Watch 5 Ultra,定價人民幣 1,999 元(約港幣 HK$2,339),以頂級配置展現極高性價比。 (繼續閱讀)
10 小時前
在摺疊手機市場競爭日趨白熱化之際,HONOR 搶先對手於深圳發表年度旗艦摺疊手機 Magic V5。這款新機以突破性的輕薄設計與全方位升級的硬體配置,重... (繼續閱讀)
12 小時前
FX2 評測。Sony 較早前推出電影機 FX2,編輯 Edmond 決定找來演員李琛瑜 Sam (Instagram: @sam.lsy) 實測 。其 33MP 高畫質、新加入的 EVF、防手震... (繼續閱讀)
14 小時前
近日有博主爆料,HUAWEI 與 Apple 都不約而同地開發全新比例的摺疊屏幕手機,屏幕比例約為 14:10,為手機帶來更接近平板電腦的體驗。為了提升產品的... (繼續閱讀)
15 小時前
Apple 近年來除了深耕科技產品領域外,也積極拓展多元化業務版圖,如近期上映的《F1 電影》便是由 Apple 自主製作。然而,Apple 最新宣布的一項全新... (繼續閱讀)
18 小時前
自 1986 年問世以來,《写ルンです》(Quick Snap)全球累計銷量突破 17 億部,成為跨越世代的大眾菲林相機代表。其「拍攝當下未知成果」的獨特期待... (繼續閱讀)
20 小時前
Sony Xperia 手機近年市場表現有目共睹,關於 Sony 可能退出手機業務的傳聞亦時有所聞。然而最新消息指出,Sony 近期向投資者展示的全新發展藍圖中... (繼續閱讀)
21 小時前
Mercedes-Benz 近來動作頻繁,他們繼參與電影《F1 The Movie》的製作後,Mercedes-AMG 更公布了全新概念車款 CONCEPT AMG GT XX。這款結合 Formula ...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