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心 最新消息

神器還是綽頭?Metabones Speed Booster 詳細試用體驗

無反相機發展多年,最有趣的現像莫過於衍生了一個小市場,那就是轉接環。沒有反光板結構的可換鏡頭相機,只需一個轉接環固定鏡頭與成像距 (flange focal distance)之間的距離,就可以令菲林年代的老古董重生,不過當然會因裁放率令焦段上打了折扣。直到近日 Metabones 推出了 Speed Booster,終於為全片幅鏡頭幾乎無裁放轉至 APS-C 或 M4/3 無反找到了解決方案,還「附送」一級曝光及增加解像力,可以用神奇來形容。


用 Canon 鏡在 Sony NEX 機身測試,這種 crossover 可謂首見。


這才是主角,Metabones Speed Booster。

減焦鏡常應用於天文器材
過去減焦鏡(focal reducer)多見於天文望遠鏡之上,用途有幾個,包括將望遠鏡焦距減縮令視角變闊、增加光度及增加清晰度,後兩者可將天文攝影時的曝光時間縮短及改善畫質帶來幫助。而 Speed Booster 的原理及用途與減焦鏡幾近一樣,只是用途針性對將全片幅鏡頭轉接至無反相機上使用,也是首個以此為目的設計的光學配件。


天文望遠鏡實例可參考這款 Borg 0.7 倍減焦鏡連 60ED,可將望遠鏡部份由
350mm f/5.8, 變成 245mm f/4.1。光度加強後,快門曝光時間亦可以減約一半。

從 Speed Booster 產品規格中所知,其結構為 4 片 4 組鏡片組成,可達至 0.71X 的減縮率。所以當用於 APS-C 類型無反相機以 1.5 倍裁放的話,相乘後就會得出約 1.065 倍的裁放率,與鏡頭原本的焦段極為接近。與此同時,由於光線像放大鏡聚焦一樣集中在 CMOS 之上,亦令光度增加約一級 (1/0.71 = 1.408),令快門可以減一檔加快速度,故因此命名為 Speed Booster。

據 Metabones 的使用說明解釋,過去曾有鏡頭使用此技術,那就是 Carl Zeiss Planar 50mm f/0.7,後組由 3 片鏡片作為聚光之用。當初是為 NASA 設計,以供拍攝月亮背面之用。而 Stanley Kubrick 亦有用於拍攝電影 Barry Lyndon,僅以燭光亦足夠拍攝時曝光。

Speed Booster 與無鏡片設計普通接環之比較
早前本網已有文章提及 Speed Booster 的特色及細節,讀者可按此觀看。而坊間其實亦另有無減焦功能的選擇,除了 Metabones 的 Smart Adapter 外,也有由國內生產的款式,同樣支援自動對焦。不過要注意是 Speed Booster 不能使用 EF-S 鏡頭,因為後組會觸碰到鏡片,反而無鏡片設計及無減焦功能的款式可以應用 EF-S 或副廠的 APS-C 鏡頭,用家可各取所需。


將 Speed Booster 和另一款同樣可電子控制光圈的接環比較,其長度較短。



兩者之設計差異,可看到是中央部份設計,無減焦的一款作方形開口及消光。


如個別鏡頭接上後無法無限遠對焦,官方指出可將後組的鑼絲按指示調整,
但僅建議為最後的解決辦法。(說明書截圖)

鏡頭不足下的存在價值
其實 Metabones 較早前已推出 Smart Adapter 去應付 Canon EF 鏡頭以電子控制光圈的技術,再進一步推出 Speed Booster,則是想解決焦段及光圈等問題。畢竟 1.5 倍的裁放率,對於廣角段拍攝所打的折扣也相當多,即使有 16-35mm f/2.8 鏡頭,裁放後只餘 24-53mm 左右,一些既要看見主角及背景的場面有相當大限制。另一方面,目前的 E-mount 鏡頭選擇有限,適合拍攝影片的大光圈鏡頭選擇主要是 16mm f/2.8 以及 24mm、35mm、50mm 等幾支 f/1.8 光圈鏡頭,略不及 EOS 鏡頭有 f/1.2 及 f/1.4 等有較多選擇。


(左上)Sony Carl Zeiss Sonnar T* E 24mm f/1.8 ZA、(右上)E 35mm f/1.8 OSS、
(左下)E 50mm f/1.8 OSS 及 (右下)E 10-18mm f/4 均是 E-mount 鏡頭中的高質素代表,
不過大光圈選擇仍未追得上單反鏡頭,超廣角的光圈也略嫌偏細。


NEX-FS100 /FS700 是影片製作行內的流行機種,一些業內人士也會使用 Metabones 的
Smart Adapter (非減焦) 配 Canon EOS 鏡頭。由於 FS700 的 Super35mm CMOS 面積為
23.6mm x 13.3mm (NEX-7 為 23.4mm x 15.6mm,5D Mark III 為 36mm x 24mm),
鏡頭焦段會被裁放,不能用盡全片幅鏡頭的視角。

所以如果有減焦鏡的幫助,拍攝時更能發揮鏡頭原本的視角特性,特別是同時採用 Canon EOS 單反及 Sony NEX-VG/FS 系統的影片製作公司,一個 Speed Booster 就能同時將鏡頭用於兩個系統,在計算焦段時就能更加劃一,不用特別為 NEX 添置超廣角鏡,資源運用更有效率。

而在快門的寬容度上,基於 NEX 的 AVCHD 是以 50p 去紀錄,所以快門至少有 1/50s 才能追上速率,一級曝光值也可在較暗的環境下帶來好處。如果使用的是NEX-FS700 專業機種具高速拍攝功能,需要強光源拍攝,那 Speed Booster 增光一級,在拍攝 480fps 的片段時光源只需足夠拍攝 240fps 的強度已可達標,增加了快門的寬容度,也變相降低燈具的功率輸出要求,或可以在同一光源下使用較低感光度拍攝保持畫質。

鏡頭萬能 key
已說過不少使用 Speed Booster 拍攝影片帶來的好處,那在相片拍攝時又有哪些優點?經驗較豐富的用家都知道在云云單反中,Canon EOS 由於其成像距離較短只有 44mm,所以只需轉接環就可以接駁成像距較長的鏡頭使用,這些鏡頭包括 M42、Nikon F、Contax CY、Leica R 等,令不少舊世代銘鏡得以復活。若去到 Metabones 的官網,還有為 Leica R、Conterex 及 Alpa 幾款舊世代鏡頭而設的接環,供 NEX 及 Fujifilm X-mount 使用。本來一些鏡頭如 Olympus OM、Pentax PK 等鏡頭都接環轉到 Canon EOS 使用,按常理也可用於 Speed Booster 身上,但由於部份鏡頭後組的凸起物或光圈撥桿可能會與 Speed Booster 的鏡片碰撞而損壞,所以也不是所有鏡頭都能照單全收。特別是一些已知會撞反光板的例子,就更建議用家不要硬來。


EF 50mm f/1.4 USM 由於是 2006 年前的早期設計,不能自動對焦。


EF 85mm f/1.2 USM 可正常使用,不過比例相當誇張。


Nikon 鏡也可以轉接,例如用 Kipon 的一款接環就可以將 Nikon G 鏡頭轉上 Speed Booster
上使用,可調光圈但光圈值要估計,不過 NEX 用 TTL 測光,用 A mode 是可以正確曝光的。


將 AF-S Nikkor 50mm f/1.8G 轉上使用的模樣,當然不能自動對焦,
但靠局部放大再用峰值判斷對焦也不難。


將 f/1.2 及 f/1.4 的鏡頭轉到 Speed Booster,顯示會變為 f/1.0,如 f/1.2 實際測光時數值
相當於 f/0.9, 只是沒有如實顯示出來。


而 EXIF 顯示的焦段就會先行將焦段乘 0.7,再乘以 1.5,
例如 50mm 會變成 52mm (50x0.7x1.5)。

解像力分析 – 5D Mark III vs NEX-7 w/ Speed Booster
由於 Speed Booster 聲稱可以提升 MTF 加強鏡頭解析力,所以筆者也為此進行了解像度測試,以驗明這款轉接環能力是否屬實。為令測試盡量公平,所以測試挑選了 Canon EOS 5D Mark III 及 Sony NEX-7 作對比。某程度上,5D Mark III 2,230 萬像素解與 NEX-7 的 2,430 萬像素並非對等,不過僅 10% 的像素差異,對了解鏡頭解析力也有足夠參考價值。今次測試用的鏡頭為 Canon EF 40mm f/2.8 STM,是近期銳利度公認為頗出色的一款鏡頭,並分別拍攝了三張圖表作比較,並同時以 Lightroom 將 RAW 檔案轉成 JPEG 作對比,結果如下:


Sony NEX-7 + Speed Booster + EF 40mm f/2.8 STM@f/5.6(f/8), ISO 100
(Lightroom 預設值處理)


Sony NEX-7 + EF 40mm f/2.8 STM@f/8,60mm equivalent, ISO 100
(Lightroom 預設值處理)


Canon EOS 5D Mark III + EF 40mm f/2.8 STM@f/8, ISO 100
(Lightroom 預設值處理)

結果出現時可謂相當有趣,因為在未用 Lightroom 處理 RAW 檔案前 5D Mark III 的表現竟不及 NEX-7 使用 Speed Booster,處理過後 5D Mark III 終於還原本來面目。至於 NEX-7 使用 Speed Booster 前及後的比較,主要是超過 3400 LW/PH 時細節略見差異,亦以使用 Speed Booster 後的銳利度較佳,但差異無想像中明顯。純粹論解像力,NEX-7 如果有出色的鏡頭配合,可發揮的細緻度其實也可以追貼像素相近的全片幅相機。


Sony NEX-7 + Speed Booster + EF 40mm f/2.8 STM@f/5.6(f/8), 100% crop


Sony NEX-7 + EF 40mm f/2.8 STM@f/8,60mm equivalent, 100% crop


Canon EOS 5D Mark III + EF 40mm f/2.8 STM@f/8, 100% crop

再審視其他部份,就會發現使用 Speed Booster 的最佳畫質主要集中在畫面中央 1/3 面積。偏離中央部份,就會發現因邊緣色差而產生的紅或藍色邊。由此可見,Speed Booster 雖然可以將全片幅影像投射至 APS-C 的感光元件平面上,但光線經折射後,越偏離中央,越難百份百對應光軸,特別是黑白對比明顯的部份。畢竟這是以逆向技術設計的光學產品,並非專為某款鏡頭而設,得出這種結果倒不意外。


Sony NEX-7 + Speed Booster + EF 40mm f/2.8 STM@f/5.6(f/8),畫面靠左部份。

以解像度測試主要是試驗其技術水平,在實際拍攝時又是否另一個景像呢?所以筆者以一個較極端的方法尋找答案,就是以 EF 70-200mm f/2.8 L II USM 配以 2X 增距器作試驗。由於大部份情況下,長焦鏡與增距鏡使用後銳利度會略為下降,如 Speed Booster 真如其所說可以將解析力提升,畫質可能會有所改善。

測試方式:以腳架固定, Live View 手動對焦,防震全關,光圈設定分兩組 f/5.6 及 f/8 、反光板鎖定及倒數兩秒拍攝避免震動影響。


NEX-7 + Speed Booster 構圖參考,換算焦距 420mm。
[f/4(f/5.6) 原圖] [f/5.6(f/8.0)原圖]


5D Mark III 構圖參考,換算焦距 400mm。
[f/5.6 原圖] [f/8.0 原圖]

經過兩機分別測試後,結果如下:


Sony NEX-7 + Speed Booster、EF 70-200mm f/2.8 L II USM + Extender EF 2x II
f/4.0(f/5.6)、ISO 100、1/2s(100% crop)


Canon EOS 5D Mark III、EF 70-200mm f/2.8 L II USM + Extender EF 2x II、
f/5.6、ISO 100、1.6s (100% crop)


Sony NEX-7 + Speed Booster、EF 70-200mm f/2.8 L II USM + Extender EF 2x II
f/5.6(8.0)、ISO 100、1s(100% crop)


Canon EOS 5D Mark III、EF 70-200mm f/2.8 L II USM + Extender EF 2x II、
f/8、ISO 100、2.5s(100% crop)

100% 放大比較,大家會發現全開光圈之下,5D Mark III 的清晰及銳利度略不及 NEX-7 配合 Speed Booster 的效果。直至收細光圈至 f/8.0,兩者的銳利度才貼近。以此判斷,Speed Booster 能夠提升解像力的說法說得通。而 NEX-7 這個組合,更是賺了一級快門,可以嘗試在開盡光圈的情況下使用。

第二部份實測 –
實拍篇
經過第一輪測試後,筆者仍然要說這只是技術指標上的參考,在實際使用能否達到理想效果才最重要。所以第二部份再以 EF 40mm f/2.8 STM 及 EF 17-40mm f/4L USM 轉接作測試,作為實際使用時的表現參考。由於 NEX-7 的影像處理過程會令有將相片銳利度及對比度略作加強的情況,所以部份亦會以 Lightroom 處理後輸出,作為一個對照參考,特別是補充高感光度情況下有機會出現的細節流失。

左為 NEX-7 直出 JPEG,右為 Lightroom 預設值輸出 JPEG,
直出 JPEG 的對比度略高。(可按圖放大原圖)
以 40mm f/2.8 拍遠景,收光圈至 f/8 ( EXIF 為 f/5.6),結果發現內部的細節能夠清晰
展現,惟出現了紅及綠色的邊緣色差。最後要使用 Lightroom 將色差除去。



以 17-40mm f/4L 手持夜拍巴士站,開盡光圈後讀數為 f/2.8,使用 ISO800 拍攝。中央成像理想,不過黑白對比強烈之地方有色差問題出現,可經 Lightroom 解決。
(點擊放大 NEX-7 原圖 | 點擊放大 Lightroom 處理後相片)

100% 裁放參考
 
   



再以 17-40mm f/4 手持夜拍碼頭附近橋躉,開盡光圈拍攝,使用 ISO800。
橋躉也有色差問題,但銳利度令人滿意。

(點擊放大 NEX-7 原圖 | 點擊放大 Lightroom 處理後相片)

100% 裁放
 
   

縱合兩部份測試及多次對照後,找到幾個有趣發現,就是近代設計的 EF 40mm f/2.8 STM 的解像力似乎相當足夠,足以應付高密度的 CMOS,使用 Speed Booster 與否對其畫質沒有明顯再改善;「小白兔」連 2 倍增距器的清晰度加強,似乎也證實了銳利度有所增加的事實。縱合以上多個特點後,對於喜愛玩舊世代鏡頭的用家,特別是銳利度不及現鏡突出的鏡頭,或會是一個參考指標。而邊緣色差,在拍攝有顏色的事物時,並不見有此問題。惟遇到光暗對比強的畫面如黑白或灰白時,以及近畫面邊緣的部份就會較易出現色差問題,所以拍攝時必需使用 RAW 檔儲存,方便日後用軟件修正。

查找不足 – 對焦、暗角、測光偏差、低溫症…
在測試過程中,除驗證畫質外,還會遇到不足之處,是否可接受很視乎用家會否因而受到重大影響,現逐點列出。

  • 對焦緩慢:這點連 Metabones 自也說明自動對焦是慢的,只能當是點綴。原因是 Speed Booster 及 Smart Adapter 本身是參照 Sony LA-EA1 設計,其對焦表現亦同時遺傳,所以自動對焦慢是理想點然,除非機身他日能對應改善。不過專業影片製作並不多用自動對焦而是手動,加上有對焦鋒值提示,所以使用時已預知用手動居多,就筆者意見,屬意料中事及可接受。

  • 在電影拍攝途中是可以使用自動對焦的,但 Speed Booaster 這方面的實用性有限。

  • 部份鏡頭對焦未完全支援:與 EF 17-40mm f/4L USM 合用,只能用自動對焦,無法手動。而 Sigma 12-24mm f/4-5.6 II,則和上代一樣只可手動。在官網已有列明一些不能對應的鏡頭,特別是自動對焦,要 2006 年後推出的才能支援。
  • 暗角:筆者在測試中增裝上多款鏡頭,發現長焦鏡會較易出現四角失光,反而廣角鏡配合使用相對沒那麼嚴重。尤其是小白免配 2X 增距器,即使收細光圈也會有黑角,甚至越收細越明顯。當然如用於拍攝電影,16:9 之下暗角就會被裁去,不會造成大影響。
  • 各款鏡頭最大光圈及縮至 f/8 之失光對比
    EF 17-40mm f/4L USM@f/4 EF 17-40mm f/4L USM@f/8
    EF 40mm f/2.8 STM@f/2.8 EF 40mm f/2.8 STM@f/8
    EF 50mm f/1.4 USM@f/1.4 EF 50mm f/1.4 USM@f/8
    EF 70-200mm f/2.8L IS II USM
    w/ Canon Extender EF 2X II@f/5.6
    EF 70-200mm f/2.8L IS II USM
    w/ Canon Extender EF 2X II@f/8.0
       
  • 測光有偏差:在室內測試時,發現改變快門時即使速度增快一級,顯示曝光值只降了 1/3 級,實際畫面的曝光卻有所改變,其測光準則有點令人不解,所以或有需要連拍幾個曝光值去以防出錯,讀數不能盡信。
  • 低溫下失靈:筆者順道帶到日本測試,遇到 -4 度的低溫環境,結果是突然失去光圈數據,無法操作,直至中午氣溫回暖才回復正常,這個對一些需要在嚴寒天氣操作的用家,可能要有心理準備。

  • 總體而言,使用這款接環要一段時間適應,只要懂得掌握其脾性,大部份情況下都能給你滿意的結果。特別是 EF 鏡的防震也能正常支援,這個比使用 Sony Alpha 接環但沒防震的原廠鏡還強。

    延伸思維(一) 鏡頭設計新出路?
    在使用 Speed Booster 的過程中,令筆者提出一個疑問:相機與鏡頭體積的追逐戰,會朝哪個方向走?其實可換鏡頭相機目前遇著兩個樽頸,一是盡量在小體積機身放進大的感光元件(如全片幅),另一個是要製造小型鏡頭去遷就小型機身,而鏡頭偏偏是沒法大幅減縮體積的配件。因為一旦要製成大光圈,就很易受物理條件限制而無法進一步減縮。除非廠商學 Leica 一樣拋開電子對焦及防震令靈件精簡化,否則很難在體積減縮有所突破,機身體積再小巧也於事無補。


    不妨到鏡頭資料對比兩款鏡頭的數據,純以體積論,Leica 鏡頭即使做到 50mm f/1.4
    (52.5mm X 53.5mm), 也不會比 E-mount 的 50mm f/1.8 (62mm X 62mm) 大,
    因為 E-mount 還有自動對焦及防震組件在內, 壓縮體積在技術上會有一定困難。

    某程度上,Speed Booster 的出現也許是上述問題的答案,特別是對 APS-C、M43 類型無反鏡頭的重要參考。假設一款鏡頭要達致 f/1.4 光圈的光度,以減焦方式製造,就可以藉縮細光圈孔徑令鏡頭體積減一半,達到輕便化的目的(假設增加的鏡片不會令重量大增)。當然實際景深只會是 f/2 拍出來的效果,但至少快門賺一級及銳利度有所增加,比起教導用家實際焦段要乘以 1.5 或 2 倍,感覺上應該更容易接受。

    延伸思維 (二) 全片幅的代替品?
    這是一個頗值得思考的問題,如果用一個減焦器就可以 135 格式鏡頭用於 APS-C 機種身上,拍攝相同的 FOV (Field of View),那是否不用追求全片幅呢?答案是未必。筆者在使用時留意到兩個問題,首先是對焦,Speed Booster 不能達到合理的自動對焦表現,除非用家是個手動派;另一問題是雜訊優勢,全片幅在高感光度下的表現還是較好,APS-C 至少以目前的技術限制,無法和像素相同的全片幅競爭。惟一優勝之處,就是體積和重量的輕便性,但亦只限於使用體積較細小的定焦鏡,若使用中長變焦鏡的平衡感始終欠理想。而價格更是沒有優勢,就當 NEX-7 淨機身加 Speed Booster 的總值已趨近一部入門單全片幅單反,相信很難說服入門用家入手這種組合吧?


    上為 NEX-7 在 ISO 3200 的 JPEG 表現,下為 5D Mark III 的 ISO 3200 的 JPEG 表現。
    NEX-7 的高感光雜訊處理也不弱,但就略感過度銳利化及出現了壓縮後遺證,
    不及 5D Mark III 的自然


    比較輕便性,左為 5D Mark III 配 EF 50mm f/1.4 USM,右為 NEX-7 配 Speed Booster
    及 AF-S Nikkor 50mm f/1.8G(鏡頭僅為體積參考),機身體積 NEX-7 明顯佔優。
    但論重量,如果將 Canon 機身轉為 6D (770g),與 NEX-7(291g) 配 Speed Booster (190g)
    再比較,無反配 Speed Booster 的重量僅輕了 290g 左右。

    結論:影片拍攝可用盡優點‧NEX 鏡頭推出要加快步伐
    去評論一件產品優劣,除了本身的設計質素及功能表現外,有時還需看用家使用目的是否高度配合,才能下一個中肯的定論。筆者認為 Speed Booster用於影片拍攝上的優點,比起在相片上得到的更多。因為影片拍攝最需要的是大光圈及充裕的焦段選擇,Speed Booster 縱使沒有出色的自動對焦,但在影片拍攝時並無此強烈需要;暗角亦因16:9 比例而被裁掉,所以不算是大缺點。而一級快門加速的寬容度,還有銳利度增加對日後 4K 影片更嚴格的畫質要求也有幫助。

    所以 Speed Booster 的特殊規格,可說是為特別需求的人而設,先決條件是已有 Sony NEX-VG/FS 及 Canon EOS 的影片製作人,或是 Sony NEX 及 Canon EOS 雙修的用家,兼有大量中古鏡可以交換使用,那就較值得考慮。如果純為拍照特別是為拍風景為主的話,邊緣成像下降等因素都是要慎重考慮的原因,畢竟五千多元的價格對一件配件來說不是小數目。


    片段使用了 EF 40mm f/2.8 STM 拍攝,開盡光圈(相當於 f/2.0),快門 1/100s,
    ISO 200。增高一級曝光值有助快門速度加快,或使用低感光度去保持畫質。

    而 Speed Booster 的出現,也可謂給 Sony 一個提示,就是鏡頭不足的問題要正視。E-mount 鏡頭的更新及選擇,還是不及機身的發展快,無論用家還有筆者在內都不希望 NEX 要長期靠外援支撐大局。現在 M4/3 的精品鏡頭積極發力,Fujifilm 的 X-mount 系統在一年間已推出十支鏡頭選擇齊備,以 NEX 系統僅靠幾支 f/1.8 的鏡頭不足以省亮招牌。也許 Sony 是否應該考慮為 Alpha 鏡頭轉接環加減焦鏡,去滿足一下使用 NEX 及 Alpha 系統的雙修用家?

    Speed Booster 配合 Canon EOS 鏡頭及其他鏡頭樣本參考


    Canon EF 40mm f/2.8 STM (ISO 400、f/2.8(f/4.0)、1/160s) [點擊放大原圖])


    Canon EF 50mm f/1.4 USM (ISO 400、f/1.6(f/2.2)、1/250s) [點擊放大原圖])


    Canon EF 100mm f/2.8L Macro IS USM (ISO 100、f/11(f/16)、1/2.5s) [點擊放大原圖]


    Sigma 24mm f/2.8(Nikon Version) (ISO 800、f/2(f/2.8)、1/30s) [點擊放大原圖]
    (NEX-5N 拍攝,Lightroom 預設值輸出)

    相關新聞:

    Metabones Speed Booster 本周開售、配全片幅 17mm 效果率先睇
    光圈、畫質神奇升級:Metabones 推出 Speed Booster 縮距轉接鏡
    Metabones 二代 Smart Adapter:NEX 用 EF 鏡光圈、IS 皆可用

    最新消息
    1 日前
    HUAWEI 一如傳聞,在 P 系列手機原點 Ascend P1 的相同發售日 (即 4月 18 日),推出全新系列手機 Pura 70,定價 5499 人民幣起,折合為 HK$6,072。 (繼續閱讀)
    1 日前
    Nikon 在上月初宣佈成功收購 RED 全部權益,令 RED 正式成為 Nikon 的全資子公司,原 Nikon 影像業務部 Keiji Oishi 擔任 RED 新任行政總裁首席執行... (繼續閱讀)
    1 日前
    Payme 可說是港人常用的過數平台。最近 Payme 宣佈會於 5 月 16 日起,將對應 Android 與 iOS (iPhone) 系統的最低要求作出改變。此舉相信會令不少... (繼續閱讀)
    1 日前
    自從 Apple 宣佈 2030 年實現整體價值鏈碳中和,Apple 於全球營運與生產供應鏈,使用逾 18 吉瓦潔淨能源,比 2020 年多出超過三倍。Apple 今日公佈... (繼續閱讀)
    2 日前
    HUAWEI Pura 70 系列手機,一直有傳不會舉行發佈會,直接在近日正式於國內發售。剛剛有消息指 HUAWEI Pura 70 系列手機最大機會於明日,即 4 月 18 ... (繼續閱讀)
    2 日前
    專業攝影用家對記憶卡有三大要求,分別就是可靠、高速、大容量。Lexar 這個品牌一向都是最多人信賴的記憶卡品牌之一,而 Lexar 最新就公布兩款擁有... (繼續閱讀)
    2 日前
    智能手機新趨勢都會偏向把 AI 加進,成為 AI 智能手機。HONOR 在這方面同樣是很積極的,他們推出的新手機 HONOR Magic6 Pro 正是為用家帶來平台級 A... (繼續閱讀)
    2 日前
    瑪莎拉蒂都要推出電動開篷跑車了!他們宣佈推出首款電動開篷跑車 GranCabrio Folgore,極速可達每小時 290 公里,成為市面上速度最快的電動開篷跑車。 (繼續閱讀)
    2 日前
    手機由通訊為主,漸漸成為大家解悶的工具,令大家變得機不離手。不過,今年由 Nokia 蛻變成全新的手機品牌 HMD,就聯同主要推出啤酒的喜力 (Heinek... (繼續閱讀)
    2 日前
    Noble Audio 近年三線發展,有線耳機、內建 DAC 手機專用的一體化有線耳機及無線耳機都有推出,為不同用家提供選擇之餘,由於接觸了更多不同的耳機...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