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相機用家心得
顯示第 81 - 88 個心得
開心升級XS10->XT50

Fujifilm X-T50

挑機 於 2024-06-25 16:54:43
5
推薦此產品 (使用了 7 日)
優點:
Ditto
缺點:
1. 同XS10比較, 冇鈕mon, 只有反mon, 反唔到去自拍, 而且部機唔用時, 冇得180˚鈕轉泊埋個mon, 所以要準備好玻璃mon貼去保護個mon. 好似XT4咁就perfect啦.
2. 手柄位比起XS10淺, 所以我係淘記買左底座連實木手柄(人民幣$2xx), 問題解決了, 相機外型更"文青化".
意見:
如果有XT20/XT30/XT30II/XS10等等,升級是時候,如果有XS20就要按自己需要考慮升不升級(因為XS20唔算出左好耐,二來XS20只係同XT50差左個像素,可能未必需要太過急切升級)。至於需唔需要再等下呢?(現在富士趨勢都似係將所有product line都加入IBIS)例如pro4,例如XE5,等等都好有機會加入IBIS,要唔要再等等先升級,按自己需要而決定。

本人由XS10升級過來TX50,當年一推出XS10就馬上買,三年前,當時只有X100V炒賣中,其他型號沒有人炒。所以XS10價錢很合式。三年後的今天,XS10新機連15-45kitset都要$10000以上,而且不是你願意比呢個錢就有,仲要搵到有現貨先得。
所以我部XS10 kit set放左一個基本上同三年前平手的價錢,冇蝕過。
所以各師兄如果有XT20/XT30/XT30II/XS10等等,想升級XT50,我覺得現時時間合適,直頭"食正條水" 。

先講講XT50,單機$11xxx,連15-45kit,$12xxx。

Kit set來計,XT50比起XT30II貴大約3.5k。以body計,XT50比XT5平$2.7k左右。

但XT50比XT30II多左7級防震,以及像素提升到4000萬。個spec直迫XT5,但平過XT5 $2700。 所以XT50雖然過萬蚊一部APSC機,但性價比爆燈。(XT50身為一部APSC機比我之前讚不絕口既全片幅EOSR8貴,但我仍然認為性價比爆燈。)

我用左幾年XS10,覺得部富士機好正,愛不釋手,色彩調校等等功能好正,快門聲好清脆,雖然後來都長放防潮箱,但每個月拿出來玩都好有感覺。但可恨之處就是XS10的操作是單反式的操控,即是P-A-S-M mode。玩不到古董菲林機的操作。只不過當年(三年前)根本冇得選擇,XE4冇機身防震,XT30II都冇機身防震,XS10有機身防震但單反操控。
當年如果要菲林機操控及iBIS, 只有XT4可以選擇, 但kit set要成16K-18K,呢個價錢真會令從來未玩過富士既人卻步。所以三年前, 我選擇了XS10, 而沒有選擇XT4.
現今,富士大發慈悲,終於肯將iBIS下放到中楷的菲林式操控機, 而且kit set 12k多少少有交易, 相對易入口D。齋body$11k, 所以富士老玩家升級到XT50都係時候。

XT50及XT5怎麼選?(大家同樣是4000萬像素, 同樣機身iBIS, 同樣6.2k拍片)
1. 操作方面:
XT5有5個獨立轉盤:快門,ISO,加減光,模式,影相/拍片 (使用鏡頭光圈環控制光圈)。
XT50有三個獨立轉盤:快門,菲林模擬,加減光 (使用鏡頭光圈環控制光圈)。ISO要共用公家轉盤,影相/拍片/其他模式在瑩幕操作。
以上操控能不能接受,人人要求唔同,反正我覺得OK,我可以接受到。但菲林模擬轉盤我都唔會用到 (順帶一題: 菲林模擬轉盤,係唔可以用家自訂其他用途,例如不能改為控制ISO,就只能用作菲林模擬),我個人覺得本代有一個菲林模擬轉盤既調動,為左打入小紅書巿場,我就一般般,我都係常用我自己調出來既色系,所以什少用菲林模擬。
2. XT5有防塵防水滴機身,XT50冇,我個人覺得OK,小心D用啦,落雨唔好用Law...
3. 但XT50輕好多細好多(438g vs 557g), 而且機身XT50比XT5細左成個碼(其實望落去都好覺),所以我較為取向於XT50...
4. 電量方面, XT5用大電, 可以影700張, XT50只有350左右, 要考慮帶多一粒電出行.
5. XT5有雙咭, 睇你覺得重唔重要.
6. 以上項都可以看得出XT5既配置係旗艦級水平, 雖然影出來相片同短片幾乎完全一樣, 而售價方面: 齋body相差約2.7k

但如果不考慮以上旗艦機既配置, XT50已經做到XT5既野, 所以本人選擇較為輕身的XT50了.

本人現主力用16-80mm f/4鏡頭, 但聽聞鏡頭唔係太過食得晒4000萬像素, 會否需要換支新鏡16-50 f2.8-4.8呢? 我持觀望態度, 不竟支鏡都唔平: $5600, 同一價錢可以買到好多好靚既副廠鏡, 我都係等等先, 等多人用過支16-50 f2.8-4.8, 睇埋評測先決定.
但我自己反而睇中另外一支鏡: "Sigma 10-18mm F2.8 DC DN", 有富士Xmount, 又輕, 又細支, 又恆定大光圈, 又超廣角, 價錢平過富士16-50 f2.8-4.8(而10-18呢個焦距正好連接住16-80呢個焦距). 都有得諗.

當我有幸walk in用官網價(非炒價)入手到XT50,仲要買到極罕有既灰色,我第一諗到真係想炒賣出去賺兩千蚊應該問題不大。
但後來了解清楚部機個spec,再睇睇個實物,深深被吸引住,最後決定賣XS10,keep XT50...

呢D就係富士品牌的魅力。
最後更新:2024-07-09 14:24:00
定價21,480????

Nikon Z6III

rogerbin1987 於 2024-06-21 17:40:52
4
不推薦此產品 (使用了 1 個月)
意見:
其實功能上已經好好。像素低小小之外。
定價太高。21,480的話,加幾千蚊不如直接上Z8,一步到位。
大陸開賣都是18999,匯率換成港紙都比港行平1000幾蚊。如果大家都有保養。我不如買大陸行。
EVF的確是最吸引人噶地方,因為Z9,Z8都無甘高清。
5D 擁有無可取替的菲林味道

Canon EOS 5D

xxxxwing 於 2024-06-16 20:00:10
5
推薦此產品 (使用了 2 個月)
優點:
1️⃣依家平 $1500 機+ 50.8
2️⃣當年Canon誠意嘅作品,好有親切感
3️⃣用料紮實
4️⃣操控簡單
5️⃣數碼菲林色
6️⃣外型好復古
缺點:
1️⃣大嚿?我唔覺得係問題,反而好揸手
2️⃣重?唔係問題,因為應該50 1.8已經好夠用
3️⃣連拍慢?都係嘅,不過我少用
4️⃣讀咭慢?唔覺,因為我喺SD Card轉C F
5️⃣得九點對焦?其實影相,淨係中間一點就已經夠

缺點,眼你習唔習慣架姐
意見:
依家已係2024年6月
已經踏入咗成熟嘅無反年代

我用過好多唔同種類嘰單反,無反,菲林機
4大品牌都用過,轉Mount 手動鏡。。。

點講呢。。。。
就係5D 1 佢俾到嘅,就係好原始原始嘅感覺
ISO 800-1600 可能係依家市面上菲林嘅極限
就正正因為5D嘰1600 iso 果種顆粒感
5D嘰果種有缺陷嘰測光,所以
佢能夠數碼影出菲林嘅感覺
大大慳咗買菲林同曬菲林嘅錢😅😅

由人生第一部5D2 ,每次換上上到而家R8 Z6ii
結果今日就回歸原點,
買咗部2005年岀,當年為Canon 打響頭炮嘰5D1+50mm 1.8 ii,當然5D2影響力更大啦。。。

依家啲無反機,係好勁,畫質高,又1秒連拍幾多百張,又預先影相,又追乜追乜,影出嚟嘅相就係太靚太靚太靚,乜嘢都係畫質優先
結果就係好假,好多修正,欠缺真實,最重要係冇左操控感。


依家回歸起點,發覺Canon 5D 嘅相真係好靚
好真實,而且個顏色好有當年八九十年代嘅風格。

依家咁平,大家如果買返一部玩吓,可能會有返唔同嘅感覺。
最後更新:2024-07-04 03:33:09
速度與高解像兼顧的全能機

Sony A7R V

stephen1997 於 2024-06-13 17:05:01
5
推薦此產品 (使用了 2 個月)
優點:
....
缺點:
....
意見:
作為一名熱愛攝影的我,最近終於入手了 Sony a7r V,這款相機給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首先是它的畫質表現細緻、有層次感,人像、風景還是細節特寫,都有出非常出色的解像度和色彩還原度。即使在高對比度場景下,相機也能捕捉到豐富的暗部和亮部細節,動態範圍表現相當出色,目前非常滿意。
如果5年內只想買一部相機, 就R8吧.

Canon EOS R8

挑機 於 2024-06-11 19:19:21
5
推薦此產品 (使用了 14 日)
優點:
ditto
缺點:
ditto
意見:
R8出了一年, 我都係咁講:"如果5年內只想買一部相機, 就R8吧."

由RP升級上來 (近來二手相機價錢都好硬, 特別係富士, 二手價可以貴過兩年前一手, sony的A6000竟然有人放$3000, 即係6年前呢個價買入新機, 6年後今日呢個價賣返出去.), RP都放左一個本人覺得滿意既價錢.

近年來, 興趣由拍照轉為拍片, 其實是一個趨勢, 以前手機網絡傳輸速度, 仲講緊3G/4G年代, 社交媒體之中的播放影片都是360P, 720P已經好勁, 而家1080P, 什至4K / 8K 影片都好流行.
一個講法應該絕大部份人會認同, 就是: "影片比相片更能講說話". 加上像素相對較高既短片越來越流行. 再.再.再.加上拍片器材越來越細, action cam細過無反好多.
所以小弟早就把興趣轉為拍片了.

以至家中部RP, 待了5個年頭, 一直少用, 除了"去旅行如果唔帶無反, 好似對唔住個旅行咁" 之外, 基本上是沒有用的.

本人作為一個用量極少佛系用家, 為何千選萬選 選了R8呢? (本人本身有幾支鏡唔係一個必然的不轉會原因, 反正而家賣出去都唔係蝕太多).

原因是:
R8的重量 比RP還輕, 461g, 接近天花板的存在
40fps連拍, 接近天花板的存在
萬元以下的全片幅, 你仲想點?


- R8的重量 比RP還輕, 461g, 接近天花板的存在
雖然唔係最細部, A7CII細部過佢, 但都冇佢咁輕, 輕先可以隨意帶出街, 去旅行都冇負擔(唔會重到唔願意帶出街), 買左既野容易成日用得著果樣野先至係真正屬於自己, 因為我係攝影愛好者, 唔係古董收藏家. 5年內什至更長時間,都好難有全片幅機超越到佢既輕, 就算有都可以能輕得果少少。

- 40fps連拍, 接近天花板的存在
即使有機出到50fps, 60fps, 都是數字問題, 你用得著先算啦, 以及平唔平過R8先?? 40fps我都唔太用得著. 我影公司藍球賽係R8+24-240mm F4-6.3.. 用20fps, TV mode 1/500s快門, 室內場打捉全場. 我覺得好夠玩(順帶一提: 一粒電, 影3300張相, 影左一個鐘, 剛好冇電, 完全冇投訴, 我有三粒原廠電, 都唔洗換電.) 睇返D相, 大約有80%中, 因為比賽場上人數太多, 所以你要對果條友比人遮左係成日發生.

- 萬元以下的全片幅, 你仲想點?
M43系統旗艦機$2xxxx; 成日睇到/聽到人地買m43機原因貪佢輕,但其實部機比R8重喎。
唔出全片幅果個復古品牌APSC機, 旗艦機接近16000, 但都只係APSC機. 部機都係重過R8, 所以R8適合我多D.

^反駁隊上身1:
別人: 你冇野呀師兄? 部機咁輕因為閹左機械快門, 你咁都接受到?
我: 你要玩30fps / 40fps都係電子快門啦. 用起來冇分別; 況且, 呢部機係 電子前簾, 我買之前特意上網查下點解, 意思是: "電子的前簾快門". 係唔係後簾快門就係機械?? 為左求證. 我去連鎖電器店試左一樣野(其實唔建議大家學我, 好採冇整壞部機, 否則要賠): M mode, 快門調到30秒, 按下拍攝制, 扭開鏡頭睇下.. 嗱!!! 大大塊快門簾落左呀... 所以師兄唔好再話佢冇機械快門呀.

^反駁隊上身2:
別人: 冇機身防震, 震到你嘔.
我: 我而家拍片都主要用action cam, 以及360相機拍. 唔太用R8拍片, 而我有一隻無反相機云台(一手好貴, 二手唔值錢, 有需要可以用前買二手, 用後放左佢), 我一直以來幫人拍wedding都係用無反加云台的... 我部富士XS10都係6級5軸防震, so what? 拍片要有最流暢效果一定要配返個云台.
如果影相就用鏡頭防震,一樣掂。機身防震都只係近幾年先有,邊有可能話冇佢影唔到相拍唔到片?

^反駁隊上身3:
別人: canon冇開放mount, 鏡頭選擇少好多.
我: 的確係要考慮既一點, 但以前ef年代開放過, rf會唔會開放, 係遲早既事, 況且, 唔同m系列, 佢地好積極開發新鏡頭, 其實本身條line都夠用, 例如藍球賽就用24-240, 足球賽就用100-400, 打雀可用200-800. 都係平民價錢 以及 輕便之選.


如你睇到呢度, 感謝你睇左咁耐先...
我而家5支鏡: 35/1.8, 50/1.8, 16/2.8, 24-240, ef 17-40/4. 為左進一步輕便自己, 我可能會買28/2.8 , 會放走35/1.8
唔好問我點解, 我鍾意law...
最後更新:2024-06-15 16:10:22
動態拍攝之王,AI對焦快狠準,Global Shutter解決Flicker問題,解像度同buffer略嫌不足

Sony A9 III

johnchong320 於 2024-06-03 21:46:10
5
推薦此產品 (使用了 1 個月)
優點:
連拍能力同對焦能力都無與倫比,動態攝影既最佳利器。
手感非常好,而家個手握位剛剛好。
其他可以睇番用後感。
缺點:
解像略嫌不足,影後剪裁空間不大,不過阿Q精神D黎講,更鍛鍊自己既構圖能力😂
連拍時候略嫌buffer太少,好似城市獵人孟波咁,只可以型到兩秒,然後就開始跌watt。
另外貴就唔需要講啦,
意見: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個連拍快到好似加特林砲咁,我主要影運動為主,所以非常實用,唯一問題就係每次影完要面對一大堆素材去篩選,每次都係個大工程。

AF能力超卓,只要係畫面出現,好難唔中焦,超級準確,比起120FPS連拍,我更欣賞佢今次AI對焦既技術,我從A7R4升級,對焦呢方面,簡直係由石器時代跳躍到工業革命!

每次影背景有大屏幕既題材時,都覺得好煩惱個mon既一間間flicker問題,Global Shutter幫我解決左呢個大問題,

網路上講既ISO同noise問題,我反而覺得好輕微,而且都係可以透過軟件完美解決。

如果解像度可以上到5千萬以上,會更完美,不過咁佢就唔係A9iii,而係A1ii啦,大廠總有佢產品定位既套路,令大家乖乖奉上荷包 😂
A7C 既 C 係 Compact, 唔係 C for Cheap

Sony A7C II

jackychua 於 2024-06-01 19:27:16
4
推薦此產品 (使用了 9 個月)
優點:
- Full Frame 可換鏡相機來講個人覺得唔大部,可以適合放係啲細袋再拎多一枝鏡都唔覺笨重
- 有AI 對焦,快又準
- 用FZ100電池,純影相用一日都冇咩問題 (唔係長期開著部機既話)
- 有Touch mon,方便操作
- 用新Menu, 覺得更好用,雖然我對 RX100V 個menu都用熟左唔覺有咩大問題
- EVF 有0.7倍 睇到再多少少野 (相比RX100V 0.59x)
- 759 相位自動對焦點 ,不過應該係標準來?(相比RX100V 315點)
缺點:
- 如果有Electronic Variable ND Filter 就更好,個人感覺呢個會經常用,以前部機有內置ND filter,所以覺得幾實用
- 只支援單卡加上唔support CFexpress type A card,不過呢個系列應該唔係俾你用來搵食用
意見:
本人對上一部就係用SONY RX100V,之前都係呢度分享過用嗰部機既心得,有興趣可以搵返嚟睇,講返今次點解會換呢部相機先。
自從用咗一吋感光元件嘅rx100系列相機之後,我就成日拎出去影相,貪佢細細部同埋影相質素都唔錯,影咗啲相擺上ig同埋share俾朋友睇,有好多朋友都問有冇興趣再upgrade部相機,一來我係唔鍾意a7 a9嗰個有軍艦頂嘅相機,同埋覺得要換部可換鏡頭嘅相機始終比我rx100系列相機大好多,經過咗成七年先衝破到呢個心理關口。SONY 出呢個A7C系列,真係好啱我呢啲唔鍾意有軍艦頂,但同時又想有full frame可換鏡要求。
其實呢七年裏面都有少少衝動想換Sony APSC無反又或者買RX1R 系列,但係基於規格或者推出年份嘅原因就放棄左。
而家呢部機個人覺得好滿意,除咗體積仲係需要時間適應之外,其他部分暫時未搵到好大嘅缺點。

今年仲拎咗呢部相機去日本旅行影相,影相質素好唔錯,同埋感受到就算拎咗部a7c咁嘅體積嘅相機,都仲係覺得可以接受到,唔會令到個旅程辛苦左。

A7C 就係 A7III 既mini 版,A7C II 就係A7IV 既mini版再加上A7RV既AI 對焦,sony呢種策略真係贏得好多人歡心,希望呢個系列可以長做長有,等我呢啲唔鍾意咁大部機嘅人都可以享受到旗艦級嘅功能,話唔定a7c第四代會有A9III 既global shutter?
最後更新:2024-06-02 22:55:09
Z8 值得擁有

Nikon Z8

chungho 於 2024-05-28 10:18:20
5
推薦此產品 (使用了 1 個月)
優點:
可靠及功能多, 發色美
缺點:
相比D610 真的重和大
意見:
從D610 AF-S 24-120 F4轉到使用 Z8 24-70 2.8 S line, 從來沒有使用高階機及大三元, 體驗是完全不同, 想像的畫面真是可以拍出來, Z8 和24-70 很可靠信賴, 成功率高, 色調層次豐富. 對於主要拍照的我, 錄影功能很少用, 未能用盡部機, 作為未來5年使用的機, 值得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