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點:
1. 特別第一點要提,個 C-AF 係咬到畫面最前主體實一實,一改過去追焦無能既印象,無論你有幾多對焦點,咬得實先重要, OM1 做到了;
2. 防震比 mk3 又再改進,尤其配合手持高解,可以「屈」出曝光更長但同時更穩的影像;
3. 高 ISO 幾個評測數據話同前代一樣,我想說用過先…… noise 量可能差不多,但 noise pattern 比前代更容易做 denoise , iso25600 都未見偏色,基本上呢兩點已經令到部機高 iso 可以好過前一代,再加上江湖傳聞機内用 10bit 空間做處理,整體畫質係的確有所提升,用緊前代既可以放心升級;
4. OM 強調 computational photography ,但主角肯定係手持高解,今代更新算法,比上一代處理得更快(5 秒内完成),而且更高畫質,信我, ISO25600 室内低光 jpeg 直出做到 noise free ……呢一代機 default 錄影按鍵係高解合成,可想而知 om 信心有幾大;
5. Menu 整合全部 computational photography 功能,呢點貼心;
6. 轉接老 4/3 鏡既對焦表現絕對會令老用家感動落淚;
7. Pro Cap 又勁左;
8. 隻 EVF 的確又係靚;
9. 手機 apps 常連藍芽攞 geotag data ,自動過相又快又有 raw ,同電話配合方面已經無乜投訴,幾時有埋 real time 傳相就 perfect ;
10. 可以 set 半按優先人臉, af-on 優先 AI 物體檢測,又一貼心;
11. 跟機免費執 raw software ,仲有自家 ai denoise ,敢話唔抵玩??
缺點:
1. 追焦的確係咬得實,前題係唔會有其他野走去前面,一旦比野遮住,對焦會迅速地追左去遮住果件野……如果話過去機型對焦係背景先決,呢一代係前景必決……當然有好有唔好亦好易解決;
2. 問題係 S-AF 有時會唔知對左去邊,我指既係,全個畫面都係失焦……經研究,焦點係走左去前面……呢一代用 quad bayer 技術,理論上每一點 pixel 都可以做對焦檢測,咁細個對焦點,唔通對到塵?對到空氣粒子?
3. 另一樣唔滿意係, mk3 粒 joystick 可以 toggle 當前對焦點同對焦點原位,呢代唔得。有返呢個某程度就可以輕易解決前景必決問題,一旦有野走入前景,即刻轉單點,就可以快速處理;
4. 雖然我認同大部份時間對住 EVF ,但比埋隻肩式 LCD 唔會更好?
5. 呢一代個 color science 無左 olympus 味……好似 sony ……但同時 raw 係易執好多;
6. 最唔感冒係 KOL 讚佢換 menu ,話舊 menu 難用,講真個新 menu 同舊 sony menu 有咩分別?舊 sony 比人插到飛天,到 om 用反而讚?最神奇係,新個 sony menu 咪就係舊 olympus menu ,又讚到上天…… KOL 真係唔好睇咁多;
7. OM 講過會加強拍片功能,但機内錄真係中規中距,唔係話一定要好勁,但起碼做到拍片行家見到係會覺得好用……個 om log 真心唔知有咩特別,留光位叫合格,做 color grading 就算罷……
8. 既然 10bit 處理,點解唔比埋個 HEIF ?
意見:
身邊好多人都係片幅主義者,但佢地都話今代 OM1 係堅勁,即係你點睇唔起細片幅都好,呢部機勁係不得不承認。
即係當年 135ff 未普及又何嘗唔係比中幅、 LF 笑呢。
片幅主義沿於畫質要求,用得 m4/3 物理上就一定輸畫質,但真心講句呢幾年 om 確實用好多方法拉近個差距,除非你係 400% 聞相黨,否則真係無咩問題,手機係堅但只限無 noise ,你搵隻 32 寸 4K mon 睇仍然會睇到個差別。
呢幾年除左 C ,基本上主流幾個牌子都用過,你話係情意結又好,實際係好用又好, om 機出相率始終係個人首位。
你話賣盤?成部機撤頭撤尾骨子裡都係 olympus 傳統, OM 由當年唔做 AFSLR 到 4/3 再到 M4/3 已經無數次比人話死得,結果死左三十幾四十年都仲有 om 相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