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位徒弟之中,Martin是最早接觸我的,Raymond則是我開始教人像攝影課程的第一屆學員,多年來都是「葉青霖攝影課程」的導師。他們兩位的攝影風格、創作取向甚至本身的性格都截然不同,但雙劍合璧來教授這個課程,卻可以令學員們得到更多。
在教學上我對他們有一個要求,就是不能只說不做,必須要時常示範,證明自己不是「講就天下無敵,做就有心無力」那種人。最重要就是在這個過程之中,他們自己也在不斷進步。
文:常霖法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儘管不明白為何師父能夠放下所有,毅然出家,但每個人都有他想做的事,作為他的學生、他的朋友,看到他可以向他的目標邁進一大步,真的感到非常高興。特別是在台北的短短幾天,看到師父比身在香港時更加悠然的真摯笑容,我整個人都放下了心,懷著輕鬆的心情參與整個出家剃度儀式。而我的釋懷,亦投射到我的作品上。
七人同行,當時每人的感覺都不盡相同,有的傷感、有的不捨、有的仍然迷惑。有別於其他同行伙伴的作品,因為沒有過於不捨的感覺,我的照片相較輕鬆一點。在拍攝主題及角度上,我採取了偏向寫實的方向,主要紀錄當天的人事物,由準備儀式到完結的整個過程,都仔仔細細地拍攝下來。在後期制作上,沒有特別轉為單色調或添加任何特技,只是選用了一個較淡的顏色,避免沉重傷心的感覺。對我而言,一切都是淡淡地高興的事,彷若是師父現往海外留學一段日子而已。
將相片編制成一段影片,音樂的選取要非常小心,一首貼切的樂曲,可以增強相片的感染力及故事性;相反,一首錯配的歌曲,則會令相片大打折扣,拖低整段影片的可觀程度。為配合相片的輕鬆自在,我選擇了《淨化空間》這首廣東歌。放棄了其他語言的歌曲,而選用親切的廣東歌,一來觀賞者容易理解歌詞的意思,能引起共鳴;二來這歌的音樂亦很切合師父出家這情境。即使《淨化空間》不是一首輕快開心的歌曲,但我一邊剪輯影片,一邊享受著這首配樂,這帶動我的情感,將我的輕鬆心情投入至作品中。
輕鬆面對此事,因為我相信師父不久就可以學成歸來,然後繼續向他的目標進發。
文:Raymond Kam
![]() |
Raymond Kam(金永峯)擁有超過 15 年攝影及創作經驗。Raymond 現為某新晉製作公司的攝影師,亦是葉青霖攝影教學團隊的導師。Raymond 專注人像和時裝拍攝,擅長捕捉光、影,感覺。長處是把室內攝影技巧帶到戶外,成為新一派「戶外攝影棚」的外拍燈光技巧之佼佼者。Raymond 除了商業攝影工作外,亦積極從事個人創作,熱愛攝影的他同時也熱愛教學及分享攝影的樂趣與經驗,理想是能夠推動攝影文化及讓攝影能讓人帶來更多的共鳴。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除了觀禮、見證師父出家這件大事,我比其餘六位師弟妹多了一個責任:我是去工作的。
委託人是雜誌社,是這次出家儀式的唯一正式報導。
要是為了配合大眾要求而拍些記錄照片,這就枉費了師父一路來的教導;要是只按自己的心情去感(任)性拍攝,這就濫用了總編給我的自由及對我的信任。
這兩難問題,於入行初期困擾我良久,最後師父教了我一個解決方法,也是這次我用了的拍攝方法。
就是滿足了客戶要求之外,試做一些自己喜歡的,就算客人最終沒選上,也不會枉過,自己用來作相片集也好。
當然,身為大師兄,就算是為工作拍攝也不是普通的記錄式。每一下快門除了記事,也記情。
然而,這次拍攝卻遇上了從未面對過的難題。
這些年來,出現在我鏡頭前的甚麼人都有:社會名人、天王巨星,甚至是從最初就徹底改變我視野的偶像都有。然而卻沒有一次、沒有一個人比當時我眼前的這人對我來說更感震憾。
拿著那還貼著「葉青霖」名字的鏡頭,透過這鏡頭看著眼前的常霖師父,當下的百感交雜,讓我有好些時間眼睛濕得連觀景窗也無法看到。那刻,我覺得身上所有攝影器材都是阻礙,防礙我親身經歷這重要的儀式。
因此,我用了最多的自動模式,讓相機代勞,讓我的身心就算要繼續操作相機都能專心參與儀式。當然,對器材和技巧的熟練,能讓畫面質素就算是自動也盡在我掌握之中。
由於師父要我們做訴說自己感受的 project,所以一開始就沒打算用這 project 解釋當天發生的事。
整個 project,我比師弟妹多了不只是幾天的拍攝時間,而是多了好幾年的拍攝機會。
這是一個記載了我眼裡,從葉青霖到釋常霖師父,面對這一個重大轉變,我自身的感受。
配樂上用上了日本樂隊 La'cryma Christi 的 Lhasa (Unplugged)。這是我兩次赴台,在往機場途中所聽的歌,也是伴著我成長的樂曲之一,故某程度上音樂在拍攝前就選好了。 樂曲本來是描寫送別,用在這裡有雙重意義:一是用來送別過去的葉青霖,二是用來送別那由葉青霖一手提攜的我。從得知師父出家的心意,到師公手起刀落,師父正式削髮為僧,這首歌代表了我這幾年來的心情。
而隨葉青霖找到了自己的道,我也是時候隨自己的心啟航。這些年來的改變和體會也很多,如只懂得在這算不上是仙境之地駐足,這就有負師父一路以來的教導,也沒資格繼續教授他的攝影課程、傳他的心法。
放下過去,我看到那片更廣闊的天空。
文:Martin Lam
![]() |
Martin Lam 為葉青霖(今 釋常霖)首位入室徒弟,全職攝影人,葉青霖教學團隊(Alain Yip Photography Tutors, AYPT)的首席導師。與其師結緣於 2000 年,到了 2003 年後才開始有較多的互動交流。2010 年親身見證師父進入人生另一境界:出家為僧。儀式後隨師父修行了幾天,因而進一步確立了面對未來人生的要求和態度。學生時代追求器材上的滿足,曾因擁有比 專業攝影師更優良的裝備而自豪;學徒年代為畫面華麗而滿足,清楚了解每張菲林、鏡頭和每種燈光特性並以能運用自如而自喜。認識葉青霖後明白再精緻完美的畫 面也不及一個觸動的眼神和剎那的感覺更能打動人心。器材、技巧、燈光、後期、感覺都早在掌握之內。隨葉青霖踏上人生另一開始,Martin 也緊隨其師展開了人生和創作上的新旅程。「除了是工作、興趣、表達自己的媒屆、日常生活一部份,及如生存所需的空氣外,攝影應該還有更多的可能性。而我正 向這未知的領域進發,尋找那只屬於自己的,按快門的理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