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興起城市散步。不少年青人、攝影師、文化工作者及普羅大眾,閒時遊走各大小社區,以漫步的形式來重新探索變化急速的香港。公共屋邨與大眾生活息息相關,當中更有不少設計獨特的大廈,如圓柱形的勵德邨、錯層式長形的祖堯邨、顏色鮮明的彩虹邨及背山面海的華富邨,它們都成為城市漫步的熱點。
近月機綠巧合下,帶領學生到石硤尾認識香港的公屋。當日除了參觀美荷樓外,我也帶同學漫步附近的大坑西新邨。雖然這條屋邨寂寂無名,但若從香港公營房屋的發展角度來看,我認為到訪大坑西的價值不比其他屋邨少。
早期的徙置政策
大坑西新邨的興建,與戰後香港的房屋規劃有關。
香港重光後,當時約有兩成房屋被毀。戰後資源匱乏,港英政府欠缺經濟條件來處理「屋荒」的問題,市民只好在山邊自行搭建寮屋過活。可是政府並不承認這些沒有地權使用証的房屋,更稱它們為「霸王屋」。寮屋區生活擠迫,衞生環境惡劣,鐵皮搭建的房屋更時常引起火災。安置受天災影響的寮屋居民,成為當時社會各界時常要面對的難題。
為紓緩香港「屋荒」及「霸王屋」的問題,港英政府遂於1948年成立跨部門委員會,研究如何增加房屋的供應。政界普遍認為香港的人口流動性高,部分居港的內地人或會在短期內回歸國內,屆時寮屋問題自會有所改善。因此委員會認為政府暫毋須興建太多房屋來解決居住問題,然後透過「徙置平房區」來安置寮屋居民。這項政策旨在鼓勵在港居住十年或以上、有穩定月薪的工作及育有子女,便符合資格遷往指定的平房區居住。政府負責各平房區的規劃和建設,例如平整斜坡、提供街燈、公共水龍頭及公厠等基本設施。平房的規格由官方制定,但申請人卻要自行尋找承建商來建造。由於平房的建造費動軏過千元,只有少數經濟能力較佳的居民才能承擔這筆開支。徙置平房區的政策入場門檻太高,導致沒太多家庭願意遷離寮屋區。
光民村與大坑西新邨
1949年新中國成立。大量內地同胞因逃避中共政權而湧入香港。在1948至1951年間,本港寮屋居民的人數由3萬人大幅攀升至接近20萬人。
為應付急劇上升的寮屋人口,逼使政府於1952年優化徙置政策。新政策把徙置平房分為「准許」和「容許」兩種地區。入住「准許地區」的資格與舊政策相近,申請人依然要按政府的圖則興建指定的磚石平房。新加入的「容許地區」則彈性較大,凡未能符合入住「准許地區」條件的家庭,可獲分配400平方呎的土地於「容許地區」中建屋。雖然「容許地區」的位置較偏遠,但搭建平房的物料及形式卻沒有限制。這制度不但令每間平房的造價變得有彈性,申請人同時又可按自身需要搭建不同圖則的平房,令遷往「容許地區」居住的吸引力大大提升。
1952年九龍仔大坑西發生大火,燒焚了木屋區光民村。同年香港平民屋宇有限公司(下稱「平民屋宇」)成立,在現時大坑西新村的位置興建光民村平房區,安置受火災影響的村民。60年初,因為要擴闊窩仔街一帶的道路,政府需要清拆入伙不足十年的光民村平房區。後來政府批出土地予平民屋宇興建大坑西新邨,工程於1965年竣工。
香港平民屋宇有限公司
自從徙置平房區政策推出後,多年來政府僅提供興建平房區的土地。房屋的搭建大多依靠租戶或志願團體負責。 60年代初,超過半數的徙置平房由非政府組織興建,平民屋宇乃其中之一。平民屋宇於1952年成立,創辦時由多位太平紳士出任董事,其中較知名的有律敦治、顏成坤、李福樹及唐賓南等人。雖然平民屋宇只得大坑西一個出租屋邨,我們未必對它有太深入的認識。但機構多年來以相宜的租金為基層市民提供合適的居所,服務宗旨與房委會接近。
70年代中期,以徒置平房區來安置寮屋區居民的政策逐漸被政府主導的公營房屋取締。直至2001年,最後4個位於火炭、荔枝角、摩星嶺及掃桿埔的平房區先後拆卸,徒置平房區從此烟沒在歷史的洪流。
理想的世界?
大坑西的樓宇沒有艷麗的色彩,建築設計亦平平無奇,民生小店也不多。屋邨雖位處石硤尾站旁,但亮點似乎欠奉,因此我多次途經石硤尾也沒有注意這個地方。
某日到南山邨拍攝後,偶然看到對面幾幢大廈竟然沒有防盗鐵閘。是我看錯了嗎?大坑西內的樓宇好像全都「不設防」。在現今的世代裏,還有屋邨容許外人自由出入?在好奇心的驅使下,我鼓起勇氣前往其中一幢大廈查看。沒想到內裏非但沒有鐵閘,連各出入口也沒有保安員駐守﹗這意味着任何人也可以隨意遊覽各大廈所有的各樓層﹗
雖然我不理解平民屋宇為何至今仍沿用開放式的管理,但舉目四顧,住戶和途人並沒有任何衝突,一切都顯得十分和諧、融洽。我腦海頓時閃過中學會考時學過《禮記》中的《大同與小康》。我對這篇文章的印象頗深,因為老師講解孔子心目中的烏托邦時,我覺得未免太過理想吧?那有可能出現「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的情況?但眼前所見,這個大坑西確是「外戶而不閉」,而盜竊的情況相信也不嚴重,否則居民又怎會容許閒人自由出入半世紀?
除了開放式管理外,大坑西亦散發着濃厚的老香港味道。看看遠處的金屬窗花及「直落式」垃圾槽、聽聽鄰里間的問候、摸摸牆上的漆油字句及拉伸的「菱形閘」,甚至徒步由地下走上8樓(所有大廈均不設升降機),讓我們彷如回到過去,體驗到半世紀前的屋邨生活。
可惜這份屋邨情懷只能維持一段短時間。這個全港唯一的私營廉租屋邨,所有租戶最遲須於今年3月底遷出。若想在圍封前漫步大坑西,就要好好把握這個最後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