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為首頁
 5 月 16 日 (星期四) 
分享至 facebook
超廣角鏡頭和超長焦鏡頭,都可謂鏡頭設計上最難處理的兩個類型。尤其為全片幅相機設計超廣角鏡頭,在控制變型及邊緣解像力方面均有相當難度,而且體積也相當可觀。其實早於上世紀 70 年代,Nikon 還發展過 13mm 及 15mm 焦段的超廣角鏡頭,不過礙於技術問題,體積大之餘,光圈更是只有 f/5.6,可用性有限。80 年代則推出了 15mm f/3.5 的超廣角鏡,體積才大幅下降,也是當年難得可以保持直線的超廣角鏡頭。直至 1999 年推出了 Nikon 14mm f/2.8 AF-D ED,光學質素才大幅改進。再經過 20 多年的技術改進直至 2007 年,Nikon 推出 AF-S NIKKOR 14-24mm f/2.8G ED 終有更大突破,以 14mm 開端的變焦超廣角鏡頭再不是夢想。
鏡頭內建遮光罩,減少側入強光影響成像質素。
全段最近對焦距離達 0.28 米,近攝也可拍出戲劇效果。
其中一層鏡片採用納米結晶鍍膜處理有助抗眩光。

在 Nikon 鏡頭系譜上本身也不乏同類選擇,例如 17-35mm 或 16-35mm 等。不過細心比較數字,可視角度 14mm 的 114° 與 16mm 的 107° 及 17mm 的 104° 相比,分別相差 6.5% 及 9.6% 的可視範圍。別少覷這點分別,尤其在有限空間下,想將眼前所見盡收眼底,14mm 就可在幾乎無路可退的情況下幫上大忙。然而最誘人之處,莫過於在擁有超廣角之餘兼有 f/2.8 光圈設計,在弱光環境下仍然保留手持拍攝的可能性。

雖然只得 1.7 倍的變焦能力,但這支鏡頭的鏡片數量也相當可觀,達 11 組 14 片,當中包含了 2 片超低色散 ED 鏡片及 3 片非球面鏡,確保無論是解像力及邊緣色散等均有優良表現。加上使用了一層納米結晶鍍膜,增強抗眩光能力,對戶外攝影至為有利。最值得一提的是,不少使用過 AF-S NIKKOR 14-24mm f/2.8G ED 的專業攝影師均認為其邊緣成象的銳利度,是過去任何一支 Nikon 超廣角鏡頭無法比擬的,這個優點對於喜愛風景攝影以及建築物的用家來說,相信是最值得擁有的理由。一如所有 Nikon 的高階鏡頭,對焦系統採用 SWM 寧靜波動馬達,並採用 8 片圓形光圈葉,可拍出渾圓散景。

可以肯定,AF-S NIKKOR 14-24mm f/2.8G ED 是為追求畫質的人士而設,除了最常見的風景、建築物及室內設計攝影外,在緊貼人群的環境下,還可以高角度拍出人山人海的大場面,在不少場合均可發揮其戲劇性的視覺效果,擁有一支絕對會令你愛不釋手。

ISO200、f/8.0、1/200s
ISO200、f/8.0、1/160s
ISO200、f/8.0、1/100s
ISO200、f/8.0、1/125s
ISO200、f/8.0、1/60s
ISO200、f/8.0、1/125s
(資料由客戶提供)
其他 Nikon 鏡頭專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