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心 最新消息

810mm 等效!生態拍攝新寵兒? 1 Nikkor VR 70-300mm f/4.5-5.6 測試

文、攝︰ansel

800mm 鏡頭未必一定是超重型大炮!Nikon 最近推出的 1 Nikkor VR 70-300mm f/4.5-5.6 就是一個例外,利用 Nikon 1 的 2.7x 焦距倍率,提供最遠 810mm 等效焦距,單是超遠攝焦距已有相當看頭。不少人都認為推出用途廣泛的高倍鏡頭、大光圈鏡頭才是搶佔市場的最佳方針,今次 Nikon 卻推出了針對生態拍攝而設的超遠攝鏡頭,可謂一著奇兵。今次我們的測試就看看這支 1 Nikkor VR 70-300mm f/4.5-5.6 有沒有潛質改變 Nikon 1 無反的現狀!

細 Sensor 自有細的好處

70-300mm 焦距,對於 APS-C、全片幅單反來說可謂平常不過,例如 Nikon 自家的 AF-S VR Zoom-Nikkor 70-300mm f/4.5-5.6G IF-ED、Tamron 的 SP 70-300mm f/4-5.6 Di VC USD、Sigma 的 70-300mm F4-5.6 DG OS 等,規格上亦不見特別優越,多數都被用家當作是 70-200mm 鏡頭的代替品。不過,70-300mm 在 Nikon 1 身上就有不同的講法,在 1 吋感光元件上面,因為較細 Sensor 的剪裁結果,鏡頭有 2.7x 的焦距變換比率,立時搖身一變成為一支等效 189-810mm 鏡頭,雖然不是光學上的 800mm 鏡頭,但提供超遠攝能力卻是貨真價實,有望成為一眾生態攝影愛好者的新寵兒。

為單反而設的 70-300mm 鏡頭本身都已經著意提升鏡頭的輕便程度,今次的主角 1 Nikkor VR 70-300mm f/4.5-5.6 針對 1 吋感光元件而設,成像範圍更細,鏡頭就更為細小,73 x 108mm 以及 550g 的重量尺寸就明顯較 AF-S VR Zoom-Nikkor 70-300mm f/4.5-5.6G IF-ED 的 80 x 143.5mm 及 725g 細小,更不用說真正的超遠攝 AF-S NIKKOR 800mm f/5.6E FL ED VR 大炮了。不過,本身 Nikon 1 的機身就造得相當小巧,即使是配上現時最高階的 Nikon 1 V3,鏡頭仍然顯得比機身大得多,不過對於攜帶、拍攝都不會造成大的影響。

設於 70mm 焦距時的模樣。 變焦至 300mm 鏡頭進一步伸長。
設於 70mm 焦距時的模樣。 變焦至 300mm 鏡頭進一步伸長。
即使是配上最高階的 Nikon 1 V3,鏡頭仍顯得較為碩大。 鏡頭變焦環非常寬闊,前端的對焦環就明顯細得多,但仍然算是易於操控。
即使是配上最高階的 Nikon 1 V3,鏡頭仍顯得較為碩大。 鏡頭變焦環非常寬闊,前端的對焦環就明顯細得多,但仍然算是易於操控。
設有對焦距離限制,針對遠處目標可以提升對焦速度。 鏡頭採用伸縮設計,有一個解鎖鍵。旁邊可以見到 Nano-Crystal Coating 的「N」字標誌。
設有對焦距離限制,針對遠處目標可以提升對焦速度。 鏡頭採用伸縮設計,有一個解鎖鍵。旁邊可以見到 Nano-Crystal Coating 的「N」字標誌。
配備 VR 光學防手震,對於超遠攝焦距手持拍攝有一定的幫助。 接環用上金屬材料所製。
配備 VR 光學防手震,對於超遠攝焦距手持拍攝有一定的幫助。 接環用上金屬材料所製。
這個螺絲孔用作加裝鏡身腳架座(另購)。 鏡頭直徑較大,可能妨礙利用機身的腳架孔加裝快拆板,想解決問題就要掏錢購買專用腳架座。
這個螺絲孔用作加裝鏡身腳架座(另購)。 鏡頭直徑較大,可能妨礙利用機身的腳架孔加裝快拆板,想解決問題就要掏錢購買專用腳架座。

未見全天候設計,腳架座需另購

鏡頭採用伸縮設計,由收藏狀態轉變為拍攝狀況需要按著鏡身的解鎖鍵再轉動變焦環,鏡筒會分兩節伸出,不過就用上內對焦設計,鏡頭前組鏡片不會旋轉,有利使用 CPL、漸變濾鏡等。Nikon 方面未有強調鏡頭的防塵防滴能力,而金屬接環位置亦不見有橡膠 O-ring 設計,相信用家在戶外惡劣環境拍攝將會遇上一定的限制。另外,不少遠攝鏡頭都會有腳架環、腳架座設計,令使用腳架時機身、鏡頭的重心分佈更平均,1 Nikkor VR 70-300mm f/4.5-5.6 亦有此設計,不過專用的 TR-N100 腳架座為另購配件,售價預計約為 HK$400 左右。有部分用家可能會想到沿用機身腳架孔,以犧牲少量穩定性節省金錢,不過試玩時發現,由於鏡頭直徑較大,凸出機身底部,會妨礙加裝快拆板,這個「如意算盤」似乎不太可行。

62mm 濾鏡口徑,以 1 Nikkor 鏡頭而言算是十分之大。
62mm 濾鏡口徑,以 1 Nikkor 鏡頭而言算是較大的一支。
在 10 組 16 片結構之中,包含 1 片超級 ED 鏡片。
鏡頭 MTF 圖表。

自動對焦反應合理

想吸引生態拍攝用家,鏡頭的對焦性能亦是重要的考慮因素。今次配合了現時最高階的 Nikon 1 V3 拍攝,在105 點 Phase Detection AF 幫助下,面對靜止目標的對焦速度以及準繩度都有不錯的表現,只偶然出現過一、兩次前後搜尋的情況,都是因為環境較暗或者目標反差不足所致。至於追焦方面,感覺仍然未及高階單反敏捷,不過尚算合格,想提升拍攝成功率,除了依靠機身性能之外,用家的個人技術亦是關鍵之一。

銳利度不錯、VR 防震遇挑戰

光學表現亦是用家關心的重要一環,1 Nikkor VR 70-300mm f/4.5-5.6 採用 10 組 16 片設計,當中就加入了 1 片 Super ED 超低色散鏡片以提升影像質素。從試拍的相片之中,可以見到鏡頭由 70mm 至 300mm,都有合理的表現,中央位置的銳利度以一支變焦鏡而言算是不錯,而邊緣位置亦未見有明顯的鬆散。不過在 70mm 時高反差置可以見到有色差情況出現,幸好收約 1 級光圈就可以大為減少,利用數碼方式作修正亦非常簡單。鏡頭亦用上 Nano-Crystal Coating 納米結晶鍍膜,不過再強的鍍膜都會有其限制,面對直射陽光一樣有機會出現眩光、鬼影等情況。

值得一提的是鏡頭內置 VR 光學防手震功能,對於遠攝時提升手持拍攝的成功率有不少幫助。焦距愈長,手震的影響會被放大,對 VR 防震的考驗就愈高,810mm 等效焦距當然是屬於最高難度級別。試拍時發現,鏡頭偶然會對輕微震盪作出過大的反應,令主體在畫面之中「跳動」,偏離理想的構圖位置,用家需要留意。不過總體來說 VR 防震對於保持影像清晰不可或缺,否則就要靠推高 ISO 感光度提升快門速度,以 1 吋感光元件的高 ISO 表現未必是最理想的選擇。

下一頁為暗角、色散、散景、變形測試及相片實拍

第 1 頁第 2 頁
最新消息
1 小時前
Apple 公佈 M5 晶片後,接連推出三款業界矚目的重磅產品:分別是 iPad Pro 第八代、全新搭載 M5 晶片的 14 吋 MacBook Pro,以及配備 M5 晶片與專... (繼續閱讀)
1 小時前
Apple 正式發了第八代 iPad Pro,核心重點在於首度搭載全新 Apple Silicon M5 晶片。伴隨 iPadOS 26 功能革新,這款輕薄高效的 iPad Pro 不僅在硬體... (繼續閱讀)
10 小時前
隨著人工智能應用日益普及,晶片性能的革新已成為競爭焦點。Apple 於 2025 年 10 月重磅推出全新 M5 晶片,延續 Apple Silicon 家族的效能傳奇,特... (繼續閱讀)
11 小時前
HONOR 今晚正式發表 Magic8 系列手機,當中包含 Magic8 與 Magic8 Pro 兩款機型,標誌著品牌在高端市場的全面進擊。新系列搭載 Snapdragon 8 Elite... (繼續閱讀)
12 小時前
如果你有一部能拍出「過去」畫面的相機,你會先去哪裡拍?這個聽起來像科幻漫畫內的設定,如今竟真的出現在現實中。近日,日本創作者兼發明家堀洋祐... (繼續閱讀)
15 小時前
《閃燈教學》來到第六集,今集介紹 Beauty Dish 雷達罩、Softbox 柔相箱和柔光傘,它們到底有何分別?又該如何應用?如何以它們控制光線硬和柔?謝... (繼續閱讀)
16 小時前
就算你不是車迷或駕駛人士,都會聽過 Toyota 招牌車系 Corolla 。而這款向來以成熟穩重為主的車系,為慶祝明年 Corolla 問世 60 週年,即將迎來大改... (繼續閱讀)
23 小時前
英國自然歷史博物館近日公布 Wildlife Photographer of the Year 2025 年度大獎得主,南非攝影師 Wim van den Heever 以作品《Ghost Town Visitor》... (繼續閱讀)
23 小時前
vivo X300 Pro 剛剛在中國市場正式發佈,雖然據了解香港市場最快要到 10 月底才有機會接受預訂,但筆者已率先借得一部中國版實機,為大家詳細評測這... (繼續閱讀)
1 日前
iPhone 17 系列手機自推出以來,前置相機的明顯,不但畫質有所提升,就連自拍體驗也徹底革新。近日 BW Businessworld 的專訪文章中,深入解構了 iP...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