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攝:Alex
既然玩得全片幅,實在無理由「觀音頭、掃把腳」,隨便配支很普通的鏡頭,白白浪費感光元件的真正實力。Canon 最近推出了 RF 24-105mm f/4-7.1 IS STM 標準變焦鏡,粉絲既可單買(定價:HK$3,680),亦可以連 EOS RP(套裝定價 $11,580)或 EOS R(套裝定價 $18,080)一齊入手,堪稱是兩款全片幅無反相機的最低玩套裝鏡。
▲配搭 Canon EOS R,機鏡平衡感良好。
相信在大部分影友的心目中,對套裝鏡的印象都是低價、用料與造工普通、成像質素平平,因而不屑一顧。但 Canon RF 24-105mm f/4-7.1 IS STM 可能會一改影友對套裝鏡的刻板印象。
▲ISO 400、f/7.1、1/500s
在 105mm 之下使用最大光圈拍攝,距離主體約 10 米,景深效果不明顯。
首先在焦距方面,過往平價的套裝鏡,一般提供約 28-85mm 焦距(以等效焦距計,下同),但 Canon 這支新鏡的焦距卻是 24-105mm,覆蓋焦段更廣,用起來也更方便就手。其次是重量和尺寸的優勢。一般套裝鏡通常「膠感」比較明顯,較小的光圈間接令鏡頭可以造得比較小和輕。此鏡雖然會比一般的 28-85mm 套裝鏡會大了一點,但以全片幅機而言,特別是配合 EOS RP,整體平衡感良好,而且能保持輕巧,鏡頭質感仍算紮實,對於外遊和生活拍攝來說,用家可以感到較輕鬆。
▲鏡身設計非常簡潔,只有變焦環和對焦環。留意鏡頭不設自動、手動對焦切換撥鍵。
▲ISO 400、f/7.1、1/500s
用 24mm 拍攝「大景」,勉強夠用。相機啟用了消除暗角功能,表現良好。
f/7.1 光圈會否過小?
EOS R 無反相機系列第一支套裝鏡採用恆定 f/4 光圈,但這支套裝鏡採則用浮動光圈設計,而且數字更小,遠攝端最大光圈只有 f/7.1,好些影友不禁要問是否夠用?
▲透過控制及對焦撥鍵,對焦環(幼身轉環)可用於控制與設置用途。
回想在單反相機年代,光圈一般不會小於 f/5.6,皆因一般認知是,相機的自動對焦感應器需要配合 f/5.6 或以上光圈,才有足夠的光線進行操作。但到無反相機年代,感光元件替代了自動對焦感應器的工作,所以鏡頭的光圈可以造得更小,甚至有人聲稱到 f/11 都無問題。除此以外,鏡頭又提供 5 級防震效果,再加上今日的相機都有優異的高感光度拍攝效果,足以彌補小光圈入光量少的不足。
至於相機的自動對焦表現在 f/7.1 光圈之下會否到影響?相信是全片幅感光元件吸光效能較高的緣故,配合 EOS R 拍攝,在戶外作自動對焦基本沒有問題,表現快速且準確;在室內光線不足的環境,自動對焦反應可能要慢上一點點,但整體來說感覺仍算快捷暢順。
▲ISO 400、f/4、1/200s
在 24mm 及 f/4 之下,雖然鏡頭只有 7 片光圈葉,但散景光點也算圓渾優美。
手動對焦還有多種用途
Canon RF 24-105mm f/4-7.1 IS STM 鏡身設計簡潔,只有變焦環和對焦環,一如既住使用機身轉盤調校光圈。變焦環設於機身中央位置,闊度足夠;對焦環則設在鏡頭前端,闊度約
1cm,感覺有點窄小。近接環位置設有「控制及對焦」與防震功能開關撥鍵。前者可把手動對焦環切換至控制用途,變相令相機多出一個控制轉盤。留意鏡頭並沒有提供常見的自動、手動對焦撥鍵。
▲變焦時鏡身會伸出,令鏡頭長度增加約三分二。
此鏡頭擁有 4.4 倍光學變焦。變焦時除了最大光圈由 f/4 縮減至 f/7.1 之外,鏡身也會伸出,令鏡頭長度增加約三分二。不過,對焦時鏡身長度既不會改變,也不會旋轉。此鏡被定位為入門級標準變焦鏡,因此接環沒有加上防水膠邊,欠缺防水效能,幸好它仍然使用金屬製接環,確保有一定的耐用和堅固性。
▲ISO 800、f/7.1、1/125s
在 105mm 及 f/7.1 之下,散景光點有被放大的效果,感覺更加夢幻。
▲鏡頭遮光罩 EW-73D 能與 EF-S 18-135mm F3.5-5.6 IS USM 共用,但需要另購。
▲Canon RF 24-105mm f/4-7.1 IS STM 光學結構圖。
▲Canon RF 24-105mm f/4-7.1 IS STM 曲線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