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攝有驚喜
NIKKOR Z DX 18-140mm F3.5-6.3 VR 鏡頭的最短對焦距離由 0.2m(18mm 焦距)起跳,隨著焦距變長而逐漸增加至 0.4m(140mm 焦距)。在 140mm 焦距下,鏡頭可提供最大 0.33
倍放大比率。廠方沒有特別強調鏡頭的近攝效能,但實拍身長不足一吋(不計觸角)的小蝴蝶,可以清晰拍到翅膀與身體上濃密的細毛以及翅膀上的鱗片,表現頗有驚喜。
▲f/8、1/640s、ISO 400、140mm
不計觸角及尾突,小灰蝶身長不足一吋。以接近最短對焦距離拍攝,在眼斑周圍可以見到鱗片,另翅膀邊緣及身體上的細毛清晰,頭部亦有不少細節,表現有驚喜。
▲f/6.3、1/160s、ISO 1,000、140mm(照片經過 Lightroom 調校亮度)
以 140mm 焦距近攝麻雀,羽毛的細節清晰,亦具立體感。
新鏡採用 7 片光圈葉片設計,在盡量縮短拍攝距離的前提下,散景也算柔和,但影像朦朧得來沒有太夢幻的感覺。跟 Z fc 配 Z DX 16-50mm 鏡頭的表現相似(可參考 Z fc 測試報告),此鏡配 Z fc 拍攝,成像的色彩飽和度和明暗對比都有輕微偏高的傾向,喜歡與否則要視乎個人口味。
▲f/4、1/320s、ISO 640、18mm
影像色調的飽和度和明暗對比都有輕微偏高的傾向,喜歡與否則要視乎個人口味。
解像力測試(配合 Nikon Z fc 拍攝)
18mm 廣角端
![]() |
|
▲18mm 廣角測試原圖 | |
中央區域放大圖 | 邊緣區域放大圖 |
![]() |
![]() |
▲f/3.5 | |
![]() |
![]() |
▲f/5.6 | |
![]() |
![]() |
▲f/8 | |
![]() |
![]() |
▲f/11 | |
![]() |
![]() |
▲f/16 | |
![]() |
![]() |
▲f/22 |
短評:先看中央位置,以樹幹為對焦點,比較樹皮上的粗糙紋理及背景的窗戶,以細節而言由 f/3.5 至 f/8 感覺差不多,但 f/3.5 的明暗反差稍高一點,令影像看起來相對清晰一點。在 f/16 之下,影像已出現一點「軟化」的跡象,f/22 時清晰度進一步降低,令影像顯得有點朦朧。至於角落位置,最大光圈明顯有暗角。所有光圈均出現影像鬆散的情況,但最大光圈的清晰度只比 f/5.6 稍低一點,f/5.6 與 f/8 的清晰度大致一樣。到 f/22 時,影像顯得有點模糊。
140mm 遠攝端
![]() |
|
▲140mm 遠攝測試原圖 | |
中央區域放大圖 | 邊緣區域放大圖 |
![]() |
![]() |
▲f/6.3 | |
![]() |
![]() |
▲f/8 | |
![]() |
![]() |
▲f/11 | |
![]() |
![]() |
▲f/16 | |
![]() |
![]() |
▲f/22 | |
![]() |
![]() |
▲f/32 | |
![]() |
![]() |
▲f/40 |
短評:先看中央位置,比較 f/6.3 和 f/8 的成像,後者會見到較明顯的葉脈,樹皮因為銳利度較高,立體感也較強。f/11 的表現大致跟 f/8一樣。在 f/22 時,影像銳利度已出現輕微下降,到 f/32 會變得明顯,f/40 光圈感覺更像未對焦。至於角落位置,畫質表現大約跟中央位置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