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水落花 scene 去也 @ 草根散記

一片半枯未殘的荷花落瓣,漫無目的地在水面漂泊,聽命於水流、微風、漣漪,時前時後、時左時右,所過之處,盡是虛幻無常的浮光掠影 ……。

dcf-travel-img-43707

dcf-travel-img-43708

dcf-travel-img-43709

流動變化的畫面,不乏美麗的瞬間,而且都是獨一無二。那不似得迴轉壽司,輸送帶送上美食,錯過了,可以等待下一 round。景色當前,該如何截取?這絕對是拍攝影者需要面對的問題。

記得多年之前,每格菲林都是異常珍貴的年代,攝影雜誌介紹攝林高手的文章,往往以類似「只會在出現最佳畫面時,才按動快門」的文句,以表達高手的攝藝是何等精湛。當時年少無知,信以為真,後來拍攝多了,便明白到除非有預知未來的超能力,否則是無從判斷哪個瞬間是為最佳。睇相佬的責任是教人如何趨吉避凶,而非取吉免凶,同理,攝影人能夠做到的,亦只能夠是趨優避劣。

然而要做到趨優避劣,首先要知道優為何物。就以這景觀為例,落瓣是主角毋庸置疑。而主角以外,倒影形成的色塊、此起彼落的漣漪、有如尖刀突出水面還未展開的新葉,以及與大片倒影色塊有點格格不入的硬直線條,都是影響着構圖效果的元素。隨着花瓣在水面徐徐移動,構圖元素位置亦不斷改變。怎樣框選?何時拍攝?追隨,還是等待?何處致密,哪裡留白?孰優孰劣,如何判斷?

除非閣下是亂石投林派的門生,採取瘋狂連拍的手段,否則的話,此時此刻的你,必定會發覺經常被吹噓是如何神效的構圖法則,形同廢物。能夠幫助判斷選擇的,除了畫面均衡、視線引導、明暗分佈等等幾個最基本的構圖原則以外,就只能夠是閣下的創意靈感,以及美的觸覺。

最近在攝影班中,無論主題關於風景、小品還是人像,似乎多了同學提出如何拍出美感的問題。這應該是一種進步,又或者,在小弟的觀點而言,是回歸正道。學攝影的人都想把照片拍得美,然而多年以來,美學知識,在大部份業餘攝影人的心目中,若非視作等閒,就是徹底忽略。

「買器材不送技術」,這金句大家都熟悉。然而,又有多少人會留意到技術之外,還需要對美學知識有所追求?


相關文章 -
進退之間 @ 草根散記
選擇困難 @ 草根散記
擁有畫筆便成畫家 @ 草根散記
構圖八達通 @ 草根散記
草根散記 @ 2020/12

攝光寫影 -
www.facebook.com/pageposer

 

分享感想
攝光寫影 的其它文章
困。景 攝光寫影 .1 日前 夏天多雨,為免外影動輒需要改期,通常都要有晴天雨天兩手準備。日前到啟德郵輪碼頭拍攝人像,就是遇上天雨不停,活動需由原先戶外為主的 Plan A 改為主打室內的 Plan B。 提到郵輪碼頭範圍之內,有瓦遮頭可供遊... (繼續閱讀)
首頁推介 編輯推薦
50mm 夜。倩影 攝光寫影 .5 月 6 日 限定的焦距,零散的亮光。只期待偶然的倩影 ...... 據說,只要有倩影經過,晚燈光彩份覺優美。可真?為求驗證,這回合,雖然仍是 50mm 夜攝,但放棄了先前的隨拍,刻意為晚燈影照下的寂靜街頭加添倩影。 ( 請參... (繼續閱讀)
相由心生 @ 草根散記 攝光寫影 「一個人走在夜晚十點的 Mongkok City「等著影像就像流星一樣的來臨 ...... 」 對華語流行音樂稍有認識的,不難看出以上兩句是改自台灣組合優客李林的經典名作《認錯》。「無啦啦」修改兩句歌詞,並非無聊手痕... (繼續閱讀)
首頁推介 編輯推薦
50mm 夜。人物 攝光寫影 限定的焦距,無盡的故事。只等待人物的出現 ...... 去年十月,辦了一次上中環夜間街頭隨拍活動。隨後將部份習作分為小品與人物兩輯。小品的一輯,配上文字,成為《50mm 夜。小品》拙文一篇。餘下人物的一輯,卻是... (繼續閱讀)
粵曲唱腔 @ 草根散記 攝光寫影 曾在本欄多次提及,小弟不懂音樂,但不知為何,卻總愛拿音樂與攝影比較。這一回更是糟糕,找來更更更不懂的粵曲。 逢星期日早上,TVB 明珠台會選播一些都會大學 (前稱公開大學) 的公開講座。題材天南地北,看了都... (繼續閱讀)
首頁推介 編輯推薦
片言花語 @ 草根散記 攝光寫影 得悉香港維園花展即將重新舉辦,友人問:幾時?我答:已開始了! 可不是嗎?君不見近日一眾花攝愛好者,忙個不亦樂乎。對他們而言,本年度的花卉展覽早已開始,而且展出場地不限於維多利亞公園。 白梅。西貢獅子... (繼續閱讀)
首頁推介 編輯推薦
花攝有李。花攝有理 攝光寫影 春節過後,拍攝春花已不再是預習,而是實習了。既是實習,也就不浪費筆墨花言巧語,直接了當,寫點實實在在的東西。 若問戶外拍攝花卉最重要的技巧是甚麼,小弟會答:取景。尤其在編修軟件功能強大的今天,拍攝過... (繼續閱讀)
首頁推介 編輯推薦
只要人誇好梅花,莫留真相在乾坤 攝光寫影 消息一傳開,相機萬方來。這就是本地攝影生態的寫照。 錦田水尾村,清樂鄧公祠門前的兩株白梅開放,既惹來蜜蜂,亦招倈拍友。面積數十平方米的路旁,攝影師也不少於數十,而梅樹所處位置旁邊橫貫一道雨水溝渠,...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