彷彿時空錯亂,初夏的荷花,竟然遇上秋季的天氣。碧空如洗,清風送爽,縱使烈日當頭,卻是汗不沾衣,更大的驚喜,是用不着噴蚊怕水;在香港拍攝荷花,從未如此舒適過。
塱原自然生態公園自去年開放之後的首個夏天,也送來了首次的荷花開放。這片濕地,在閉關變身生態公園之前,多少也有種植荷花,然而觀賞價值不高。以往小弟在此拍荷,大都要借題發揮,憑藉現場景色為荷花增值。例如夕照金光炒殘荷、蒼茫暮色伴荷影,都是常見菜式,更不消說那些靠味精刺激味蕾的 PS 快餐了。明正言順以塱原荷花擔正主角,清蒸上桌而不覺失禮客人的,記憶中,這是第一次。
就日前所見,整個生態公園境內,大大小小的荷塘,至少有八九個之多。花開較多的幾個,坦白說,像荷田多於荷塘,密麻麻的荷葉滿蓋,基本上看不見水面。也有好幾個荷花生長較為疏落的,可見寛廣水面,然而花開仍是零星落索,不成氣候。未來幾個星期是否有所改觀,尚待分曉。無論如何,以一個並非主打園林景致的生態公園而言,小弟對當日塱原荷花的評價,八個字:合格有突,驚喜有餘。當下回憶起一年前的初夏,就在距離塱原不遠的河上鄉荷塘,花開狀況之慘烈,與跟前的相比,即使算不上天淵之別,也有天壤之差。
小弟在自編自導的荷攝教材中指出,夏荷拍攝的重點並不是荷花,而是荷塘;更甚者,是拍攝荷塘的氛圍。然而構成荷塘氛圍的一個極為重要的元素,就是水,五行欠水,夏荷的興味不只是減去五分之一,而是起碼少了一半。那怎麼辦?還不是照拍如儀。知足常樂,半杯水的哲學:少了一半,即是還有一半,缺水的荷塘,仍是大有可為。
遇上好天氣,已是好運氣,塱原的高密度「荷田」,亦造就了方便拍攝的優勢。首先是距離接近,喜歡的話,微距鏡頭也可派上用場。其次是阡陌縱橫,圍繞「荷田」的田基,雖然狹窄,卻大都可以腳踏實地,為多角度取景提供鞏固的基礎。這對於陽光普照、光向明顯的當天,更為有利。因為在此等光照條件下拍攝,能夠方便走位,選擇適當的光向尤其重要。順理成章,即使當日荷塘欠水,卻有充沛陽光,荷葉光影,便成為了創製氛圍的重要手段。
事實上,逆光加持下的荷光葉浪,絕對能夠成就色光之美;通透明亮,浮光掩影,抑揚頓挫,儼然是烘托畫面的絕佳「背景音樂」,其美的程度,足以令人懷疑荷花作為荷攝的必然主角,是否理所當然。
「小品看配景,拍荷睇光影」,這自家炮製的順口溜,雖則有點土頭土腦,但也希望能為荷攝愛好者,提供一絲半點的參考作用。
相關文章 -
夏荷再記。天公造美
夏荷又記。凡人閒語
夏荷小記。煩人密語
騙子是怎樣煉成的?城門谷初荷
夫復荷求
情歸荷處
塘畔偶然留小景,荷花那復計東西
攝光寫影 -
www.pageposer.com.hk
www.facebook.com/pagepos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