徙廈回憶錄最終章 -- 再會,石籬

怎樣的城市,便有怎樣的建築。

建築可反映一個城市在某時期的歷史文化和社會價值。了解建築背後的設計理念,有助我們一探當年的社會環境。

我手影我心

香港是彈丸之地,寸金尺土人所共知。身處這地,我們對於拆卸、重建及發展的規律早已習慣。一幢幢的老舊建築物,很多時因為城市的拓展而無法保留。部分別具歷史意義的建築也許能夠倖存,但把它們改建成高消費的娛樂場所,或是被活化成與本體有頗大差異的「新」建築物,又是否符合大眾對保育的期望?

近年香港景物急遽改變,要傳承本土文化,單靠現時的政策顯然不夠。在時代輪替的洪流下,自己的城市惟有自己保育。

我選擇以相片來保留我們的歷史。攝影讓我與城市重新連結,從而認識這片滄海桑田的過去。香港能有今日的成就,沿路走來着實不容易。

我攝故我在

就像眼前的石籬第10和11座,這類徙置大廈在香港的發展過程中,曾肩負着重要的角色。

dcf-travel-img-46789

dcf-travel-img-46778

50年代初,大量難民從內地南下。新移民如潮水湧入,但港英政府並沒有因人口急升而制定安置政策,房住問題全憑市民「自決」。當時香港並未有任何公營房屋,經濟條件較差的移民只能在山邊搭建或租住沒有水電供應的寮屋。

然而所有寮屋區均沒有規劃,這些在山邊僭建的鐵皮屋,基本的生活設施如公廁、水龍頭統統缺乏。居民要花錢向有水井的村民購買食水,每日要在崎嶇不平的泥路上挑著盛滿水的水桶回家,生活環境異常惡劣。

此外,寮屋居民多使用柴枝、紙板或火水作燃料。房屋的建材一般都是易燃物,令寮屋區成為祝融經常到訪之地。若非1953年的石硤尾大火,令5萬多人失去家園,港英政府也不知何時才願意介入香港的房屋事務。

「物極必反、否極泰來」。石硤尾火災清楚地讓政府知道不能再迴避寮屋問題。社會已不能再接受寮屋區帶來的潛在風險,有必要不惜一切去解決這問題。政府遂於1954年成立徙置事務處,負責安置寮屋居民、清拆及巡查寮屋,為制定公屋政策踏出重要的第一步。

香港正在浴火重生。

dcf-travel-img-46777 

dcf-travel-img-46776

dcf-travel-img-46790

dcf-travel-img-46786

除興建徒置區安置寮屋及受天災影響的市民外,政府亦成立屋宇建設委員會立,為白領階級建造較優質的廉租屋邨。政府對公屋的要求,重視數量之餘也開始注重質素。70年代推出的「十年建屋計劃」,旨在為市民提供有獨立設施的居所,進一步優化公營房屋的規劃。經過二十多年演化,普羅大眾終於有了安身立命之所。香港能夠經濟起飛,實與穩健的房屋政策息息相關。

剎那永恆

現時全港最後3幢徙置大廈,除美荷樓就只餘下石籬第10和11座。踏入2023年,這兩幢大廈已「時日無多」,隨時被圍封。

dcf-travel-img-46782

dcf-travel-img-46784

我曾向石籬二邨的辧事處申請進入大廈拍攝,可惜職員以清拆工程已展開為由,婉拒我的請求。我也試過向房署的公共關係組求助。他們跟我說,如果早一年申請,相信可以獲批,但現在為時已晚……

dcf-travel-img-46785

dcf-travel-img-46783

縱然心有不甘,但沒法進入大廈內拍攝似乎已成事實。

惟有換個方向,在兩幢大廈的外圍拍攝吧。不論是週末的下午、下着大雨的時候、寒冷的冬天、寂靜的夜晚等,我也嘗試去記錄。

dcf-travel-img-46779

然而剎那光影,真的能帶來片刻永恆嗎?

dcf-travel-img-46781

dcf-travel-img-46780 

 

我們的故事未說完

「還能做什麼呢?

我連傷感都是奢侈的

我一想念你就那麼近

但終究你都不能

陪我回不去的遠方」

城市發展是必然的,清拆重建也是必須的,否則城市便不會進步。趁身邊的舊景物還在,我們應該好好珍惜,為這些事物多作記錄。我城的故事能否傳承下去,新世代能否再次與香港連繫,或許是我們「城市遊踪者」的一項任務吧?

別等到失去一切後,才後悔沒珍惜過身邊的景物。

dcf-travel-img-46787

dcf-travel-img-46788

分享感想
  • 關公公 @2023-02-10 02:51:01
    https://www.youtube.com/@user-ie4tf5cf7s/streams
    在24x7紀錄清拆過程
    Chris Kwok 
    @2023-02-12 19:26:31
    謝分享!
Chris Kwok 的其它文章
首頁推介 編輯推薦
徙廈回憶錄最終章 -- 再會,石籬 Chris Kwok 怎樣的城市,便有怎樣的建築。 建築可反映一個城市在某時期的歷史文化和社會價值。了解建築背後的設計理念,有助我們一探當年的社會環境。 我手影我心 香港是彈丸之地,寸金尺土人所共知。身處這地,我們對於拆... (繼續閱讀)
首頁推介 編輯推薦
煩囂鬧市中的靜土 – 西方寺 Chris Kwok 寺院是中國的傳統建築。 西方人進行宗教活動的地方是教堂。 「西方」與「寺」走在一起,初聽起來有點矛盾。 幾年前聽說香港有座「西方寺」,很好奇這座寺院究竟是何模樣? 雖然一直都很想前去參觀,可是俗務繁... (繼續閱讀)
首頁推介 編輯推薦
徙廈回憶錄(二) Chris Kwok    與觀塘一樣,我約在2011年下旬才開始認識九龍城。    最初我嘗試從九龍寨城公園去探索這區的歷史。有次沿東頭村道前往寨城公園的入口時,卻被對面美東邨「一字長形」的建築佈局深深吸引着。美東邨的樓宇就... (繼續閱讀)
首頁推介 編輯推薦
我的六年「坊塘」攝影生活 Chris Kwok 我自少並非於觀塘成長,工作也毋需踏足這區。記憶中在2000年前後,我曾與朋友於觀塘市中心吃宵夜。附近的康寧道、物華街一帶已歸於寧靜,但裕民坊的巴士總站卻熱鬧得很。原來這裏是大排檔的集中地,巴士站的四周幾... (繼續閱讀)
首頁推介 編輯推薦
好好洋服,為客人做到最好 Chris Kwok 店舖﹕好好洋服 地址﹕眾坊街71號地下 開業日期﹕約1960年代         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內地人擔心政局不穩,於是大舉南下來港「暫居」。鍾達明(亞達)是當年「難民潮」的其中一位。亞達到港後,經朋... (繼續閱讀)
首頁推介 編輯推薦
念。海安的情味 Chris Kwok 2021年10月30日。 一如以往在這段日子與太太慶生。晚飯期間,收到友人傳來一則訊息:「你知道海安今天結業嗎?」 那一刻沒有查證訊息的真偽,內心只浮現幾個疑問:「之前都傳過會執,但老闆好似話個業主唔收舖之... (繼續閱讀)
編輯推薦
徙廈回憶錄(一) Chris Kwok 店舖:中民冰室 開業年份:60年代 地  址:九龍城東頭村22座9-11號舖   「聽講22座好快會拆,你地會做到幾時?」 「今日係最後。」 這天是2012年7 月14日。我首次與鍾老闆接觸,也是最後一次。 「隨便坐... (繼續閱讀)
編輯推薦
那些年的裕民坊 -- 何記露天補鞋 Chris Kwok 店舖﹕何記補鞋 地址﹕觀塘輔仁街仁信里中南樓地下              觀塘仁信里盡頭的角落,有間並不起眼的「何記露天補鞋」。         在露天店舖工作,少一點堅持也不行。冬天要適應乾燥的空氣...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