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心 最新消息

RAW 拍片有幾 Magic?Blackmagic Pocket Cinema Camera 使用體驗

CinemaDNG 表現見真正後製寬容度實力
剛好來到筆者完成本篇當日, BMPCC 就發佈了可以支援 CinemaDNG 的 firmware V1.5(WIN/Mac),直正能體驗 RAW 拍攝的好處。不過拍攝前務請閣下使用的記憶卡的有足夠的寫入速度。Blackmagic 的官方網站建議使用 Sandisk Extreme Pro 64GB UHS-I,即平均達 95MB/s 的寫入速度才確保不會出現漏格的問題。

本網由於沒有實拍片段,暫時只取用官方較早前的 RAW 片,原來最終檔案是獨立一張張 1920 X 1080 的 DNG 檔案,亦即 Adobe 開發的開放 RAW 格式。如果放進 Photoshop 或 Lightroom 處理的話是可行的。所以外國亦有網站曾教導如未懂得使用 Blackmagic 開發的 Davinci Resolve 10 Lite 軟件的話,可以將 RAW 以批次處理成一串連續的相片組,然後再放進 Premiere Pro 或 After Effect 處理。其實用於測試 CinemaDNG 的相片組,在曝光上已相當準確。再用Davinci Resolve 10 Lite 進行調色的話,由於能讀取色溫值,你可以按需調校由 2000 – 50000K 不等,也能夠調校曝光值。當然你亦可以用 Curve 調校高光、中間調及陰影的水平(Level),和相片調校 RAW 的感覺相當近似。

Davinci Resolve 10 Lite 的 Color 調色界面,右下為輸入色溫及曝光值的主要部份
Davinci Resolve 10 Lite 的 Color 調色界面,右下為輸入色溫及曝光值的主要部份


White Balance 選項有各種預設值,亦有 Custom 可選並於左側輸入色溫值。

Final Cut Pro X 也能兼容 CinemaDNG 不過主要為調校 Level 調校,也可調校飽和值及顏色取向,算是一個快速易上手的工具。
Final Cut Pro X 也能兼容 CinemaDNG,不過主要為調校 Level,也可調校飽和值及顏色取向,
算是一個快速易上手的工具。

CinemaDNG 比起 H.264 或 AVCHD 在寬容度的局限可謂高幾班,亦是其值錢的地方,不過寬容的代價是極高的記憶需求。單幅 DNG 檔案大小已達 2MB 左右,假設以 24fps 拍攝,一秒已需要 50MB,64GB 的記憶卡(實際約 58GB),即不足 20 分鐘的片段。如果外出拍片,帶備 6 - 10 張卡可謂等閒事。以下片段為使用Davinci Resolve 10 Lite 經過基本色彩處理後的效果,由未經處理,至改變最低及最高色溫,以及高低飽和度,除了可以了解各種處理色調的後製空間外,也同時能了解在高光及陰影下的細節可被保留的程度。


DNG Raw Normal(對照樣本)

DNG Raw 色溫 2000K

DNG Raw 色溫 50000k

DNG Raw 高飽和色調

DNG Raw 低飽和色調

BMPCC 入手的一籃子因素…
筆者接觸過各式各樣相機,各機的功能及技術千變萬化,其實萬變也不離其中。只是面對 BMPCC 卻第一次感受到這件外表簡單的產品,背後所需要的知識卻超乎想像。不僅因為陌生的操作概念,更重要是拍出片段以外,處理影片的功夫才是最考驗用家的部份,還有周邊器材的連帶問題。所以在總結時,筆者會逐點列出你需要的考慮因素。

你懂得調色嗎?
在現今相機世界裏已經做到「器材送技術」的地步,就算不懂得處理 RAW,一張經過機內影像處理及重重優化下的 JPEG 也差不到那裏。然而無添加的 ProRes 422 HQ 及 CinemaDNG,對於習慣即食的用戶來說可能會措手不及。其實在專業的電視製作及電影製作裏,有一個位置並不多人認識,那就是「調色師(Colorist)」。


Adobe 的 Speed Grading(右) 為專為調色而設的軟件自 CS6 已有提供,
而 DaVinci Resolve 10 Lite 則為 Blackmagic 提供的免費調色軟件,也有基本的剪接功能,值得一試。

調色師的職責,和印刷業的打稿員有一定相似之處,分別在於除了要顏色準確之外,還有要依照導演或剪接師的指示,將所有片段調整出統一的風格和色調,這也是表現影片氣氛的關鍵部份。雖說不少相機可以將這些風格直接加進影片中,不過一旦連風格一拼拍下,就難以事後改變,例如你原本拍攝了高飽和度及陰影較強的片段,想將片段改回日系清淡的效果,可能會令畫質大打折扣,因為將陰影調光後會暴露畫面壓縮出現的「爛格」或色塊,這就是為何專業製作傾向用 RAW 的原因,因為寬容度的確暫無對手。

如果你有足夠處理 RAW 相片的經驗,要處理 RAW 影片未必會感到太困難。不過當 RAW 影片的色彩對比不是你肉眼所見時(如拍片時的實例),你可能會感到困惑。若你想模擬試玩一下調色過程,除了下載官方的片段外,也可以用 Natural Tone 拍 RAW 相片,你就會體會到任何高光或陰影都由自己控制是怎麼一回事。所以拍 RAW 影片時你對色調要有有套自己的想法,知道自己想得到甚麼風格。如果沒有這種概念,RAW 放在你面前也是無用武之地。此外還有時間因素,尤其假如你從事婚禮攝影服務,客戶要求你快交貨,這部機也未必是合適之選,當然有人容許你精雕細琢則作別論。

鏡頭是考慮因素嗎?
$995 美元的 BMPCC 並不是負擔,反而周邊有一大籮東西你要考慮。首先是手上的鏡頭,如閣下不是 m4/3 系統用家,為此特別投資 m4/3 鏡頭也是一筆額外開支;如果閣下是 Canon EF 用家,就必須買一個 redrockmicro 的轉接環價值 $598 美元(可參閱另文報導);假如你已有一大批手動鏡,通過轉接環已可使用,那就沒有甚麼需要擔心。不過你還有一個心理關口要過,就是 2.88 倍的裁放率,例如一支 14mm 鏡頭會變成 40mm 左右,廣角段是需要解決的問題。


Redrockmicro 的 LiveLens MFT 接環其實只是一個獨立控制器
令 Canon EF 鏡可以調校光圈,與 BMPCC 本身並無任何電子接觸。

記憶體是考慮因素嗎?
95MB/s 高速寫入的 64GB SDHC 記憶卡約需 800-900 元,十多張就等如要投資近萬元買記憶卡,還有剪接的設備也要同步增加硬碟容量,可謂一闊三大。不過,稍為安慰的是,相比起 Canon EOS C100 機身已四萬多元,作為一部不用外置 RAW 記錄器的電影攝錄機,成本還是屬於低水平,反正記憶體用在任何器材都是躲不過的成本。


如果閣下只需使用 ProRes 422 HQ 去拍攝,SanDisk Extreme 的 45MB/s 寫入已夠應付;
如果是拍 CinemaDNG,暫時最好用 Extreme Pro,以 64GB 為例,兩者價錢相差幾近一倍。

這是拍 RAW 最經濟的選擇嗎?
假如你非要拍 RAW 不可,那 BMPCC 是否最經濟的選擇呢?因為一些相機如 5D Mark III、C100、GH3、D800、A99 等都有 HDMI 輸出,容許用家外接一個使用硬碟或 SSD 的記錄儀去儲存更高質素的影片,但這些就等如 RAW 嗎?答案是不一定。

包括 Blackmagic 在內,它出品的 HyperDeck Shuttle 2 只支援 ProRes 422 HQ 或 DNxHD MXF 而並不是 RAW。如果你要一個真正支援 RAW 的外置記錄儀,還可能要靠外國訂購,例如 Odyssey7Q 就真的能支援,不過這個連 7 吋 LCD 的記錄儀索價 $2,295 美元起,隨時超過拍攝用的機身。至於另一個直錄的選擇是 RED 電影攝錄機,入場費連鏡頭接環由約一萬美元,可以直錄 SSD,規格上對得起價錢,不過並不是消費級的產品,如非為商業製作是鮮有人會為興趣購買的。


Odyssey7Q $2,295 美元價還未包括 SSD 硬碟,以及支援 RAW 的選配附件。

所以就以上提及的資料,能直接拍 RAW 的電影攝錄機, BMPCC 似乎是未有對手。另一個選擇則是它的兄弟 Blackmagic Cinema Camera,內建 SSD 記錄器可拍 2.5K 及 RAW 格式,售價 $1,995 美元,其實也值得考慮。至於使用 Magic Lantern 的 5D Mark III,筆者僅建議試驗之用,因為仍有色彩偏移的問題出現,還有需要用 1066X 的 CF 卡拍攝,並不是一個健全的方案。


Blackmagic Cinema Camera $1,995 美元價錢吸引,不過 RAW 格式是 2.5K,
對電腦的剪接要求會有一定壓力。

小結:暫時是最經濟的拍 RAW 入門機
筆者相信能駕馭 BMPCC 的用家,主要是已有一定專業製作經驗,同時對拍攝風格有相當認知的人士。如果閣下意識到單反拍片帶來的質素限制,已不能滿足要求,那麼 BMPCC 相信會是一個合適的入門體驗工具。由於它不是一件即食的工具,令我有點想起 Sigma DP(X)m 系列的相機,十個用家有七、八個人會說這部機「(開機)無速度、(對焦)跑得慢、(save 相)唔夠快」,但因為 Foveon X 惟一的畫質優勢,卻又不乏捧場客。如果用家明白 BMPCC 的優點與用處,例如相對價錢不高、體積輕巧及可直接拍 RAW 等,可能已有足夠理由讓你入手。

最後,如果用家已決定入手,筆者仍有以下建議:

  1. 多買幾顆後備電池,論耗電量,如拍足全日,多買三、四顆並不為過。
  2. 手持使要應配備穩定架(stabilizer),其輕巧體積最利手持,但仍需要一個穩定架作為緩衝之用。
  3. 雖有機身收音,但無論如何都準備外置收音設備。
  4. 使用時應與色溫板及測光錶一起使用,令對色時有準則及貼近正確的曝光值。

(特別鳴謝 Trevor Tse 協助今次測試)

Blackmagic Pocket Cinema Camera 產品資料

查詢:2781 1780

第 1 頁第 2 頁第 3 頁第 4 頁第 5 頁
最新消息
7 月 30 日
Ricoh GR IV 的正式公開越來越近,7 月 25 日在北京舉辦的關係者限定先行發表會引起攝影圈熱烈討論。這次活動讓中國媒體與攝影師有機會近距離體驗實... (繼續閱讀)
7 月 30 日
早前傳聞 Sigma 會在 7 月發表 200mm F2.0 DG DN|Sports 鏡頭,不過 7 月快將踏入尾聲,幾乎可以肯定有關傳聞不會兌現。然而,最新網絡消息稱,Sigm... (繼續閱讀)
7 月 30 日
為紀念 Leica I 相機誕生 100 周年,Leica 於 2025 年全球同步展開一系列慶祝活動。位於上海的《世紀見證者:當 Leica 遇見中國》主題展覽無疑成為... (繼續閱讀)
7 月 30 日
LEGO 近年與任天堂關係如膠似漆,頻頻推出愛情結晶品,最經典當然是 2020 年的 71374 NES 紅白機。而睽違四年,又有一部童年回憶變成 LEGO,就是當... (繼續閱讀)
7 月 30 日
眾所矚目的 Tesla 平價新車,終於有了較為明確的消息!創辦人兼 CEO 馬斯克(Elon Musk)在第二季的財報電話會議中,親口證實了這部入門級電動車的... (繼續閱讀)
7 月 29 日
DJI Osmo Pocket 3 自 2023 年 10 月正式推出以來,依然在市場上保持強勁銷量。仍然在市場上持續熱賣,銷售成績相當驚人。根據日本零售數據分析 BC... (繼續閱讀)
7 月 29 日
為影像創作帶來多次突破的 Canon「EOS 5」系列數碼機今年已經誕生 20 周年,由當年的首部平價全片幅單反 EOS 5D,前後經歷 8 款機型,由單反架構踏... (繼續閱讀)
7 月 29 日
在 360 度全景相機和運動相機市場累積不俗聲譽的 Insta360,於剛剛正式宣佈將涉足無人機領域,並推出全新子品牌 Antigravity,而首款產品於下月登場... (繼續閱讀)
7 月 28 日
新一代 Honda Prelude 跑車讓眾多車迷期待不己!Honda 也很「識做」陸續釋出的新車資訊讓大家望梅止渴。Honda 證實新一代 Prelude 將採用與 Civic ... (繼續閱讀)
7 月 28 日
四皇群島是東南亞頂級潛水勝地,以豐富的海洋生態聞名。這裡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