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付高像素 回看 D800 之經驗
而做過純技術對比後,筆者進一步接手 A7R 測試時,第一時間就想起了當年測試 Nikon D800 體驗,終於領教了「放大效應」為何物。潮語有云:「縮圖無爛相」,以前在 1,200 萬或 2,400 萬看不到的瑕疵,在
3,640 萬像素下再用 100% 觀看,一些如手震或失焦的問題會表露無遺。有時用盡四級防震,重看照片才發現略震而模糊;即使已經對準焦點,如果因為光圈較大,景深淺而入焦範圍太少,放大時也會有對焦不夠準的感覺,其實是因為模糊範圍比對焦部份更大的緣故。
來到 Sony A7R,這種情況同樣發生,尤其筆者一起使用測試的鏡頭 Carl Zeiss Sonnar T* FE 35mm F2.8 ZA 並無防震功能,所以已有心理準備。應付方法只有兩個,快門速度調高,又或使用腳架。有很多人亦抱著這個觀點認為 A7 已經足夠,免得徒添壓力,而日常生活亦毋須高像素。這觀點某程度上是對的,然而如果你日常以外也要用例如商品、風景靜態攝影,高像素也有其使用理由,尤其 A7R 沒有抗鋸齒濾鏡的設計,就更令筆者覺得在攝影角色上和 Nikon D800E 可謂相同。
![]() |
![]() |
有多個對焦模式可選 |
手動對焦模式可局部放大 |
![]() |
![]() |
7.2X 的效果,紅色部份為峰值已對焦部份 | 可進一步放大至 14.4X |
![]() |
![]() |
峰值等級分高、中、低及關,高即寬容度較高,有機會將未對準的事物當成已對焦。 | |
![]() |
![]() |
峰值選低後寬容度收窄,但準確度會增加,如拍近攝的話建議用低較好。 |
實際使用體驗 – 要速度還是要細節?
無可否認,A7R 和擁有 PDAF 的 A7 在對焦速度上有差距,還有鏡頭本身的對焦反應、當下的光線以及色彩對比也有直接關係。幸好配合 Carl Zeiss Sonnar T* FE 35mm F2.8 ZA一起使用時的感覺,與 A7 相比也還未至於差天共地。
當日筆者走進一間茶餐廳,巧遇一隻好客的貓,在 ISO 640 度之下開盡 f/2.8 光圈,也無法在牠步行的時間抓住一張清晰相片,直到牠安頓在椅上休息,才總算對準牠的眼睛拍照。雖說 35mm 屬小廣角,不過開盡光圈之下,景深還是要注意的,很多時對準了眼睛範圍,其餘部份其實已經失焦。感到安慰的是,中焦部份的銳利度是好得沒話說。當刻的快門為 1/80s,雖說是安全快門,不過即使你手再定,貓兒仍有可能微微晃動,可能 1/80s 甚至以上才說得上穩妥。試過強行用 1/30s 去拍,很多時都是失敗收場,所以寧要高快門調高感光度,別當自己是石膏手。
拍大紅花的花蕊也是極限挑戰,因為花蕊晃動時距離會變,有時用腳架也沒有幫助。其實這種拍攝環境下無論是單反或無反都會遇到相同困難,旨在驗證 A7R 細節表現的精細度。
1/100s 快理論上夠安全,但以最近距離拍攝,光圈如不收到 f/6.3,也可隨時令你失焦收場。通過十數張的反覆拍攝,終於有幾張能夠對焦了。再用 100% 裁放,終於感覺到付出的時間是值得到。花蕊的毛尖與花粉的細緻與立體程度,相信已不言而喻。
經過這些動態作品之後,筆者還是選擇較靜態的目標取景。在尖東一帶尋找拍攝目標。當刻陽光充足,可以一試以 f/8 光圈下的畫質。就以鐘樓與青銅雕塑為目標,放大後的細緻度同樣令人滿意,鐘樓的磚牆處毫不含糊,左下角接近邊緣的「北京樓」也相檔清晰;而青銅雕塑雖然色調暗,但仍能看到不少細節,多得 Zeiss 35mm 的優質光學質素,也可以感受到這片高像素的全片幅 CMOS,其 Dynamic Range 表現也相當出眾。
第一頁:Sony A7R 簡介 | 第四頁:高感光及 Lightroom 5.3 處理後之表現 |
第二頁: D800E 比較及各級感光度對比 | 第五頁:與 A7 對焦比較 |
第三頁:日光實拍及細節表現 | 第六頁:APS-C 裁放及購買前考慮因素與總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