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心 最新消息

"要 R 或不要 R?這是個問題" Sony A7R 六頁詳細測試

一機兩吃 Crop Mode 可用
先後比較與 D800E 的表現、高感光實拍以及對焦後,對 A7R 的印像似乎除了高像素外,與擁有 Hybrid AF 及可以高速連拍 5fps 的 A7 似乎不見得有太多優勢。不過有一點筆者想提醒讀者,兩機都有 APS-C 裁放模式,即當裝上 APS-C 格式的 E-mount 鏡頭時會自動以 1.5X 裁放,以避免成像圈不足的黑角產生。

選單內有「支援 APS-C 尺寸拍攝」,自動以 1.5X 裁放。 分別有開、自動、關三個選項。
使用全片幅時的攝影及拍片顯示情況
使用 APS-C 尺寸拍攝的情況,攝影和拍片皆通用。

在裁放模式下,A7 的像素和 A7R 會有相當大分別。A7 裁放後僅餘約 1,000 萬像素,而 A7R 仍有 1,536 萬像素,和NEX-5T 的 1610 萬像素相當接近。 在目前 FE E-mount 全片幅鏡頭選擇有限的情況下,A7R 使用裁放模式像素也不會落後別人。然而筆者最欣賞的,是 Sony 一改過後硬性限制裁放範圍的做法,即使明知接上鏡頭有黑角仍容許你照拍不誤,之後由你自行裁放。


圖為 SEL5018 的成像圈,視乎你能接受黑角的程度有多少,以 1.2 X 裁放沒問題,還有防震呢!
而 A7R 的鏡頭修正功能無論有沒有裁放仍然可用,幫助修正四角失光。

筆者也作了一些初步調查,以了解有哪些 E-mount 鏡頭可以蓋過全片幅,結果是悲喜參半:悲是基本上所有非 FE 鏡均會有黑角,喜是如果以 1.2 – 1.25X 去裁的話,你仍然可以保留約 2,000-2,500 萬像素,這個「半杯水」的理論,相信大家也會明白吧。筆者試過的鏡頭包括 Sony 20mm f/2.8 , 35mm f/1.8 , 50mm f/1.8 等幾支定焦鏡,結果無一幸免現黑角。其餘鏡頭包括 Sigma 19mm, 30mm, 60mm DN 及 Zeiss Touit 32mm f/1.8也有黑角,如以 1.2 X 裁放後約有 6132 X 4088。

另一個較幸運的例子是 10-18mm,當中 12-16mm 算是可用,不過變形及四角失光需要用軟件修正,圖為使用 Lightroom 5.3 修正後的效果。ISO 400, 13mm, f/8, 1/1000s
另一個較幸運的例子是 10-18mm,當中 12-16mm 算是可用,不過變形及四角失光需要用軟件修正,
圖為使用 Lightroom 5.3 修正後的效果。(ISO 400, 13mm, f/8, 1/1000s)

此為 Carl Zeiss Sonnar T* FE 35mm F2.8 ZA 以 APS-C 裁放後的效果,裁後餘 1,530 萬像素,有時為佈局緊湊,裁放也不失為折衷辦法。ISO 1000, 52mm(crop) f/5.6, 1/13s
此為 Carl Zeiss Sonnar T* FE 35mm F2.8 ZA 以 APS-C 裁放後的效果,
裁後餘 1,536 萬像素,有時為佈局緊湊,裁放也不失為折衷辦法。
(ISO 1000, 52mm (crop) f/5.6, 1/13s)

購買 Sony A7R 前的考慮因素

像素上的考慮
對於已入手的用家,筆者相信閣下已明白自己的需要。而最關心 A7R 評價的,應該是仍然在 A7 與 A7R 之間徘徊的用家。在當年測試 D800 的時候,筆者曾以「如果你要像素」去定調,即你有需要的話就去買。而需要這種高像素的攝影題材,可能是商品、風景或更專門的科學用微距攝影,即是說因為實際需要去保留大量細節及數據;又或因為需要輸出大面積圖像,如牆身大的廣告或展覽用的作品等,A7R 較高的像素,無疑有助保存質量。

而 A7R 遇到的情況,和 D800/D800E 其實相當近似,當中包括的高容量記憶需求、放大效應導致安全快門寬容度低,以及高感光表現不及較低像素的同級機種等均需要克服。所以筆者認為,如果閣下較依賴自動對焦同時需要全片幅畫質的快感,A7 似乎仍然是較適合的選擇。不過就筆者的個人意見認為,如果閣下已有一批 E-mount 鏡頭又不介意自行裁放的話,A7R 裁放後的像素優勢則較 A7 優勝。

A7R 與 D800 / D800 E 兩者相比,如果同時配 f/1.8 光圈的標準鏡,A7R 會輕 400g A7R 與 D800 / D800 E 兩者相比,如果同時配 f/1.8 光圈的標準鏡,A7R 會輕 400g
A7R 與 D800 / D800 E 兩者相比,如果同時配 f/1.8 光圈的標準鏡,A7R 會輕 400g

重量上的考慮
而與單反比較的層面上,A7R 無可否認比同像素的 D800 / D800E 來得輕巧。純以重量計算,機身連電池仍輕約一半接近 500g,如大家都連一支 f/1.8 光圈的標準鏡(Nikkor 50mm f/1.8G 及 Zeiss 55mm f/1.8),仍有 400g 差距。加上體積上的差別,在室外整天隨身使用,優勢就更見明顯。


LA-E4 內置了 SLT 半透鏡,可以轉接 Alpha 鏡頭,當中有不少 Carl Zeiss 鏡頭可供選擇。

鏡頭上的考慮
當然,A7R 和 D800E 兩機的對焦系統和鏡群難以直接比較,只能夠說 A7R 贏輕便及較成熟的影片拍攝表現,而 D800E 則贏對焦表現及鏡頭選擇。單以原廠鏡頭論,FE 鏡頭還有好一段日子去追,要不就通過 LA-E4 去外接 Alpha 鏡頭。特殊優勢是幾乎所有舊世代手動鏡當然包括 Leica M mount 皆可用,或通過電子接環去玩另其他廠的鏡,不過對焦上的問題,得倚重用家對手動操作的熟練程度。

資深用家應該明白 A7 及 A7R 是天生的鏡頭試驗場
資深用家應該明白 A7 及 A7R 是天生的鏡頭試驗場

價錢上的考慮
純以價錢及像素比例計算,A7 無疑較易消化,關鍵是否值得付多 $5,000 去買 1,200 萬像素。另邊廂,目前 A7R 對比 D800E 的建議零售價便宜了約一萬,也比 Canon 的 5D Mark III 便宜,其實也相當物有所值。

小結:比單反輕的數碼機背 靜比動態出色
筆者認為,A7R 以目前的系統整體配備,其實還有改善的空間,至少若不是通過原廠轉接環的輔助增加了 Alpha 鏡頭的支援,要待至明年首季才湊夠五支鏡頭選擇,其實也頗挑戰用家的耐性。幸好先天設計給予用家玩鏡頭的自由度,得以保持用家對 A7R 的興趣。誇張點說,A7R 稱得上是一個輕便的數碼機背,只要有蓋得過全片幅的鏡頭,基本上已經可用。配合影樓燈的話,和數碼單反或數碼中片幅的使用手法其實無異。而作為第三部 3,640 萬像素的全片幅相機,似乎也令其他廠商為全片幅提升像素上增加了一定壓力。

如果要我說對 A7R 感到較失望的地方,相信就是欠缺機身防震的設計,無論裝上原廠蔡司鏡,還是手動鏡的用家都會感到一絲不舒服。高像素令石膏手難以發揮,要通過提高快門速度及感光度去遷就,又或要長備腳架在身邊,始終還是少了一份瀟洒。當然,像素的數量由拍下相片開始已成定局,不容許你事後增加,這 3,640 萬像素所保留的數據與細節,以長遠角度看還是有價值的,然而重要與否,還看用家是否重視。

有讚: 有彈:
  • 配備 3,640 萬像素全片幅 CMOS 而又比同像素的單反便宜
  • 輕巧的機身,與小型的手動鏡相配後比例平衡度佳
  • 手動對焦輔助提供最高 14.4 倍放大,幫助提高準繩度
  • 扎實的防水滴金屬機身,增強耐用性
  • 三轉盤 (Tri-navi) 設計及充足的多功能鍵,充份配合用家習慣
  • 容許自由裁放,裁放後的像素仍然相當充裕
  • 全高清電影效果出色,兼支援無損 HDMI 全高清輸出格式供記錄
  • NFC 方便分享
  • 高像素的放大效應,對焦準繩度要求高
  • 欠機身防震,使用無防震鏡頭時快門亦需要加快去遷就
  • 高像素令記憶需求跳升,RAW + JPEG 可達 45-50MB,影響寫入速度。
  • 相片儲存質素選項不設 Extra fine + RAW,亦欠機內處理 RAW 功能
  • 電源關閉後,仍然不設快門閘閉合,易入塵
  • 鏡頭選擇未趕及需求,要待明年才有足夠選擇應市

Sony A7R 詳細規格

Sony A7R 樣本照片(33 張)

Sony A7R 樣本照片- Lightroom 5.3 處理版本

查詢:2345 2966

第一頁:Sony A7R 簡介 第四頁:高感光及 Lightroom 5.3 處理後之表現
第二頁: D800E 比較及各級感光度對比 第五頁:與 A7 對焦比較及 APS-C 裁放
第三頁:日光實拍及細節表現 第六頁:購買前考慮因素與總結

相關文章:
硬撼全片幅 DSLR:Sony A7 詳細測試報告
唔怕無鏡用 5 款新 FE E-mount 鏡包括多支蔡司迎接 Sony A7/A7R
決戰全片幅:Sony A7、A7R Full Frame 無反來襲

第 1 頁第 2 頁第 3 頁第 4 頁第 5 頁第 6 頁
最新消息
10 月 3 日
近年來,大片幅(Large Format)拍攝風潮席捲電影產業,成為推動技術創新的重要動力。在這股趨勢下,Fujifilm 憑藉其 GFX 系列中片幅相機的市場基礎... (繼續閱讀)
10 月 3 日
在低於 10 吋的小尺寸平板市場中,Apple iPad mini 長期以來一枝獨秀,無論是設計、流暢度還是應用程式生態都幾乎沒有對手。不過這次小米正式推出全... (繼續閱讀)
10 月 3 日
隨着更多港人喜歡外遊,不少人都會關心海外上網體驗是否足夠流暢。香港電訊最近就宣布,旗下的 CSL Mobile 正式推出「黃金漫遊」服務,並結合全新的... (繼續閱讀)
10 月 3 日
Suzuki 旗下的小型跨界車 XBee 近日推出中期改款,目標是全面提升競爭力。新款 XBee 換上了更現代、更銳利的外觀設計,並升級了車內科技,同時保留... (繼續閱讀)
10 月 2 日
Nothing 一直靠透明設計與獨特心思功能贏得一班忠實粉絲支持,今年品牌再出兩款新品──旗艦真無線耳機 Ear (3) 以及 CMF 系列的首款頭戴式耳機 He... (繼續閱讀)
10 月 2 日
香港人一向熱愛日本旅遊,購物、飲食及交通支付成為行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環。然而,不少旅客在使用信用卡付款時,往往需額外承擔約 1.5% 至 2.3% 的海... (繼續閱讀)
10 月 2 日
菲林攝影的魅力,一直在於「無法複製」,而菲林獨有的顆粒感,對某些人來說也是難以完整還原。Lomography 剛剛發表全新 LomoChrome Classicolor 彩... (繼續閱讀)
10 月 2 日
Toyota 旗下的 Gazoo Racing(GR)高性能部門近年推出了 GR Supra、GR86 等一系列叫好叫座的跑車。可是,一直以來都有聲音希望能夠回歸純日本血統,... (繼續閱讀)
10 月 2 日
雖然攝從來是感光度、光圈、快門和焦距的配搭,但是有時影像予人最直接的感覺,往往是它們的「色水」!其實不同相機品牌都有他們的色彩風格,有些甚... (繼續閱讀)
10 月 2 日
鳥攝是一門需要因應不同場景靈活應對的攝影藝術。大光圈定焦長鏡(俗稱「大炮」)無疑在畫質和低光環境下表現出色,但拍攝某些鳥種時需要頻繁移動、...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