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點:
1. 微反差
作為系統天花版, 銳利度其實無乜好講, lenstip 數據測出 16mp 極限線數 96 lp/mm = 2496 lw/ph , 呢個數據其實係高過一大堆 20~24mp 左右像素既 135 片幅機既 35mm 鏡 ( 5Diii 22mp + 35/1.4 II , lenstip: 48 lp/mm = 2304 lw/ph ) , 當然 135 機而家去到 60mp 咁點講都一定更多細節既, 呢點唔會否認 .. 但我想講既其實係除銳度外, 各家各戶作為系統天花版既鏡頭, 總有相當好既微反差量, 根據 zeiss 既解釋, 充足既微反差可以比到豐富既階調同細節, 影像會有 3Dpop 既效果, 17pro 絕對勝任, 關於微反差不妨可以讀下 zeiss 刊登攝影師 Lloyd Chambers 既專門文章
https://lenspire.zeiss.com/photo/en/article/micro-contrast-and-the-zeiss-pop-by-lloyd-chambers
2. 發色
對比同系統幾支相近視角, 17/1.8 淡如水, pana dg15 較為濃烈, 17pro 相對上述兩支係中間著墨, 比較接近當年 OM 菲林年代果種明快, 鮮明既感覺, 對於後制黎講相當 friendly
3. 散景
三支 f/1.2 賣點 feathered bokeh , 影相耐左大抵都知道有時散景唔係光圈夠大就威, 而係講緊散得黎有層次, 有過渡, 波波邊會唔會好突兀一個圈, 波波有無洋蔥圈等等 ( 不過現代非球面鏡都無乜需要考慮呢點啦 )
4. 造工
天花版鏡頭都無乜好講, 渣上手就係比到你果個感受, 公差就無得試啦, 世上無幾多人有能(財)力同時間可以搵十幾八支返黎慢慢試 ...
缺點:
1. 外觀好難夾 PEN 機
其實外觀唔係差, 但夾落 PEN 機就顯得大支左少少, 如果用返 12/2 premium series 果種設計可能會夾 d , 但夾得 pen 機又夾唔到 omd series , 算係一個少遺憾
意見:
見有個 comment 話貴, 可能同支 fe35/1.8 差唔多云云, 忍唔住想寫兩句 ..
貴 ? 香港係全球買數碼產品最平既地方, 一支一萬蚊官價既鏡頭到香港可以賣五六千, 香港有幾多人會課金買官價 ? 唔係香港買數碼器材係要比官價架 ... 只能話香港巿場 m4/3 做唔到因為街價無辦法質到變賤價, 而且一支系統天花版鏡頭你想佢賣幾平先
m4/3 可唔可以有一支貴少少大支少少天花版 ? 成日聽到有人話呢 d 天花版產品又大又重失去輕便意義乜乜物物, 呢 d 其實無限造句, 買 135 天花版機+鏡而家可能仲貴過富士 gfx , 其實一見到大片幅就濕到一地都係的話點解唔上 4433 先 ? gfx50r 二手而家萬幾蚊有交易啦, 平過 a7r4 新機呢 ... 有 d 用家真係好得意, 一講 m4/3 貴鏡又話唔值又話大, 一講 4433 又係貴同大, 總之全幅就是最好的 ... 根本每個系統都有平有貴有高班有低班任君選擇, 講真全幅咁靚你仲插支 fe35/1.8 落去, 會唔會拉低左塊底啊 X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