裕民坊的最後手記《下》

    我在上一篇文章簡述了觀塘的發展歷史,亦分享了幾張拙作,讓讀者一睹重建前裕民坊的情況。假如大家還有印象,上次的照片主要利用光線作為構圖元素,以表達社區內各種人和事。作為最早期發展的新市鎮,裕民坊是個人文氣息濃厚的社區。今次我嘗試以多角度出發,為有興趣用相片記錄裕民坊的朋友提供一些拍攝方向。

1. 先計劃,後拍照

    做事若有計劃,通常可事半功倍。以拍攝裕民坊為例,假如你不太認識這個地方,你可先在附近閑逛一番,四處看看。當你對這個地方有基本的認識後,可細心想一想這裏有什麼人或事物值得你去記錄。舉例來說,你覺得物華街的臨時小販市場很有特色,想在重建前為一眾在此打拼多年的小販拍照留念。有了目標後,就要計劃實踐的 方法。要為小販拍照,自然要跟他們打交道。試想想﹕你也不會放心 被陌生人拍下自己的肖像吧?嘗試融入他們的生活,然後在適當時候 說出你的「攝影大計」。相信在互相尊重的環境下,他們多數會被你的真誠打動,繼而接納你的要求。 接下來要處理的問題,就是「該如何拍」。假設有幾位商戶答應你的要求,你應如何為他們拍照?每張相的人﹑景比例如何編配?是否 每張相也用特定焦距的鏡頭來拍攝?會否邀請其家人一起拍攝?相片 是彩色還是黑白?攝影師需認真考慮作品的呈現方式,拍攝時才會順 着你預先設計的方向進行。(個人失敗經驗分享﹕我試過為一些商販拍照,但回家後才發現相中的人﹑景編排並不理想,唯有硬着頭皮再請 求商戶讓我拍照…)

海記文具的老闆勞生

標記彭氏夫婦的合照

2. 不按規則,隨心攝影

    攝影當然可以按計劃逐一實行,但有時亦可以打破任何的規律,只憑感覺按下快門。偶然讓自己的右腦主導,用心感受身邊的事物拍攝,可能發現意想不到的收穫。

無聲抵抗

水花四濺

 

破碎回憶

3. 為相片注入該社區的特色

    要記錄一個社區,相片應包含當地的文化生活元素。再以裕民坊為例,我認為樓齡逾半百的建築物是見証觀塘發展的象徵之一。 假如把這些建築物作為構圖元素的一部份,相信能有效增加相片的表達能力。 雖然臨近清拆,但仁愛圍附近仍有少量商戶和居民未能與市建 局就賠償方案達成共識。因此現時仁愛圍一帶出現不少與「民生」及 「市建局」為題的橫額。這些橫額配以當地的建築物,是個不錯的拍攝題材。

何處是吾家? 

拾荒

父愛 

 新舊若毗鄰

 4. 參考﹑思考﹑技巧

    要將相片的內容昇華,我認為多參考別人的作品是很重要的。本土著名的攝影師,如早期的何藩﹑陳迹﹑邱良﹑顏震東及鍾文略, 至當下的吳文正﹑謝至德﹑蔡旭威、孫樹坤及黃勤帶等,他們的攝影主題很多都與香港有關。我們可透過互聯網或公共圖書館觀賞他們的作品。透過思考不同前輩的拍攝及創作手法,加上自己對社會的見解,相信是提昇拍攝技巧有效途徑。

P.S. 由光影作坊舉辦,為期十二年的觀塘裕民坊重建攝影計劃現正募集新一屆的成員。有興趣

        加入的朋友可參考以下網址﹕

        http://www.lumenvisum.org/site/tc/education/education_workshop_kwunton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