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家(1)

難得有一晚能早睡,卻因生存壓力而失眠。
閉上眼,看到了兒時的家。那個我長大的家、後來成為了我第一個工作室的家、 進行了第一批創作,讓我走到師父身邊的家。

眼前所見,是最早期,當我開始有記憶時的模樣。
那是一個細小的單位:四百多尺,一家三口。
生活不算富裕但安穩。 簡單的生活,沒有甚麼品味但實用的裝修和家具。就像那時代所有的一切那樣簡單、樸素。

深色的釉木地板,深色木茶机上置了一台沒有遙控的電視。
兒時最深刻的一個畫面,是聽著電車「叮叮」 聲的下午,夕陽斜照進客廳。空氣中的微粒緩慢地在光影間飄盪、徐徐下降,然後在著地的一刻又飄了起來,再飄盪、再落下。記憶裡到現在也再沒看過比那更詩意的塵。

那時的我會在那裡呆呆的看著(尤其在做作業的時候)。到了今天在教攝影,才明白那是背光了的塵在深色背景前的效果。也許,在我未知甚麼是攝影、甚麼是背光的年紀,就愛上了背光拍攝的畫面。

房子一房一廳,在我出生後在廳的一邊放了「碌架床」、朱紅色金屬製,土氣和回憶也滿載。畢竟那個年代過後,這樣的床就改成了木製,金屬的、要找只有在回憶裡或照片裡。床邊放了張我已忘了是甚麼模樣的書桌。那是我最早期的房間。

記得小時上了幾堂畫畫課,就不知天高地厚的要母親坐著讓我畫素描。其實當時還未知那些畫叫素描,加上只有一支中華牌HB鉛筆的三幾歲小孩,畫不出想像中的「素描」也是正常,畫得出才真正叫人擔心這小孩日後的發展。
要是那時給我一台相機,結果也多是失敗收場。那時,沒有數碼沒有mon, 連自動暴光也未有。如無意外我不是攝影天才,而相機一定比HB鉛筆難用(現在,當然是相機比較易啦)。

廿多年後,那小孩當了個人像攝影師。不知那幅失敗了很多次、最終也沒完成的素描算不算攝影路的緣起。只知道,這長大了的人像攝影師小孩沒有幾次好好拍過他的父母,還真是說不過去。

......(待續)


後記:
這像是一編短篇小說,不過裡面的都是真人真事、我的故事。
「是甚麼人就會拍出甚麼樣的照片」似乎已繼「把握當下」和 "What's Next?" 成了葉青霖攝影班的第三口號。那麼,我那攝影眼是怎樣練成的?這點我也想知道。

「人為甚麼要生存? 人生就是一趟探索這生存意義的旅程, an eternal journey. sometimes it's painful, sometimes it's beautiful... but WORTH RIDING THROUGH...」(節錄自Yoshiki's twitter@2011-05-15)
這旅程中,攝影對你來說是甚麼?

這刻,我只知道,那回憶裡的家,會是「如果有時光機的話最想回去的地方」。
那只存在回憶裡,因我當時未懂攝影。我爸有拍照,但他的攝影眼不能代表我。至少,他大概沒詩意到要去拍下那背光的塵飛揚。

要是你看到這文章有點感動,也想起小時候的家,這就是拍照的時候。
要是看後覺得和構圖採光後製無關連張照片也沒有就覺得很無聊浪費時間,那也沒辦法,因時間已過追不回。

而且,無論大家like或dislike,這也會有下一回。
除工作外,創作從不為別人而活,這包括文字及音樂的創作。

分享感想
  • rafale10 @2011-05-23 11:30:50
    看吧師兄的文章,小弟又有些感受想發表一下 .....

    時間確是追不回來。小弟曾有不少 "失去了才懂真惜" 的經驗。最深刻莫過於誤刪了一埋 DC 相 (這可是小弟初期的攝影作品),其中有些是小弟兒時的居所和小學;那十六層 (與牛下屬同類型,雖早於牛下建成) 的公屋邨和六層高的小學早巳於2002年左右拆卸掉,想影都影唔翻!雖合上眼去想多少都能回憶當中的細節,但總不及以照片紀錄來得實在和容易流傳。另有是朋友們的照片,雖說不太多,但相中人不是 "人事全非" 就是 "不見踪影" 了。還有些是小弟初期的作品 - 雖是難看至極,但總算是小弟的攝影歷程的一部份,回看時還可以笑一下自己的傻 ....... 至於 backup 呢?早就不知所踪 ..... 時時刻刻都希望可以找回那些相!

    做了這麼多人年,經歷了這麼事,現在小弟總算叫做學懂些許的真惜 - 最少在攝影上做到 "影咗先算" 的態度,因不是每件事,每個時刻都可以 "慢慢來" 和 "做多次"。這種態度又反過來正在影響了我的生活 - 最少較以前多了些許去的勇氣去做該做的事。

    大概小弟就是這麼的一個人了!
    Martin Lam 
    @2011-05-25 20:42:39
    謝謝你的回應!

    攝影裡,最美妙的事就是當你拍下照片時,照片裡的時空已不存在。
    聽來很浪漫,說白了就是「把握當下」。

    別說兒時的照片,我上星期備課時整理照片教材,發現自己早幾年拍下的照片其實相當幼嫩(好啦,我承認這是說好聽了的「膚淺」)。連自己也會奇怪怎麼會拍這樣的照片,還要是攝影堂的demo.......(還好這些照片都只在攝影班裡公開)

    可是時間久了,不論再膚淺也是經歷,是構成現在這個自己的東西。
    看著自己由膚淺變到現在無咁膚淺,不是很有趣嗎?

    該做的事,沒勇氣都得做;
    真正的勇氣,是不該做但喜歡做的事都去幹一把(當然不是指犯法的事),這才是勇氣。

    創作上,我是那種「我喜歡就是」的人,沒理會普羅大眾是否接受得來。
    提起勇氣,再多走一步,你會得到更多,享受更多。

    大概大姊就是這麼的一個人了(我不喜歡稱自己為老兄 ^^")!

    PS. 數碼世界,記得backup.
  • taichan93 @2011-05-18 17:14:20
    love Yoshiki's quote.... waiting for your next coming post!
    Martin Lam 
    @2011-05-25 20:28:55
    Thank you!
    Stay tuned (however the upcoming one is of another topic ^^")~
Martin Lam 的其它文章
完美發揮鏡頭能力與hyperfocal distance Martin Lam 光圈越小,景深越長,成像能力越高 - 這是常識,不多說。   其實當光圈收到某個程度以後,成像能力不升反降。這也是常識,但好像知道的人不多。   當光圈小到某個程度,光線通過時就會產生繞射(或衍射,di... (繼續閱讀)
久遺了那第一次買新相機的感覺 Martin Lam 小時候接觸攝影,會被那看上去很複雜很專業的單鏡機吸引。就像棍波車一樣,自動波和傻瓜機是女人嘢(不是歧視,但當年的確這樣想)。   尤其記得小時候每次買新相機時,那對新機的期待和興奮。在想買到儲夠錢的... (繼續閱讀)
編輯推薦
高達:男人的浪漫 Martin Lam Gundam Dock in Hong Kong 應該不少朋友都去了,也拍了。很多人都說,這些大孩子的玩意,是男人的浪漫;又說男人愛高達,女人唔明白。 其實,男人的浪漫,又豈只高達?女人真的不明嗎?其實喜歡高達的女生多的是... (繼續閱讀)
編輯推薦
在北角遇見葉青霖 Martin Lam 這其實是師父著作《在印度遇見佛陀》的讀後感。取此標題,是因為沒有標題寫的事件,就沒有往後至今的事。對我來說比師父在印度遇見佛陀更具影嚮力。 然而第一個感想,其實就是書中的序。   再讀了一次,感覺仍... (繼續閱讀)
An apple a day, while Steve is away.... Martin Lam 昨天晚飯時有朋友問好不好把Android手機換做iPhone,我說:沒這必要。就是很多同學問好不好買蘋果電腦,我也會答:好,但沒有這必要。 蘋果,就算是吃的那個也不是必需:不是沒了它會死,那更何況是吃不了的那個... (繼續閱讀)
教.學 攝影 Martin Lam 第十一屆葉青霖攝影班昨晚圓滿結束。   教藝術,最怕就是教出來的學生似自己。不論大家做得多好,要是出來像自己的翻版就是我失格。寧可同學們畢業時未能拍到最好的畫面,也要讓大家找到專屬自己的攝影眼。  ... (繼續閱讀)
從自拍開始 Martin Lam 不少朋友在參觀我們學生畢業影展時都會問:那是自拍嗎? 近兩年以自拍方式交final project比例上多了。我們也不反對,因有些內心感受、屬於自己的故事,最適合由自己來演繹是理所當然。  自拍,就有如一面鏡子... (繼續閱讀)
乘著光影旅行 Martin Lam 看了標題仍未知這是一部電影的朋友,請先看以下電影預告,然後再往下看:     http://youtu.be/QeRjpGIPqok 這是一部攝影愛好者特別要看的電影。 是攝影愛好者,非攝影機愛好者。兩這外觀相似但骨子裡不同...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