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遺了那第一次買新相機的感覺

小時候接觸攝影,會被那看上去很複雜很專業的單鏡機吸引。就像棍波車一樣,自動波和傻瓜機是女人嘢(不是歧視,但當年的確這樣想)。

 

尤其記得小時候每次買新相機時,那對新機的期待和興奮。在想買到儲夠錢的期間,看過了無數評測,問了無數意見,有空就去相機店看看其真身。購買前幾夜甚至幾週難眠後終於到了買機當天,差不多想去等相機店開門。買回家慢慢親手裝上相機帶,然後持續幾個月就算只拿著看看但不拍照都會感到興奮。

 

到後來攝影工作上決定全面數碼化,逼於無奈告別所有菲林機。換來了當年旗艦級全片幅135數碼相機。感覺還有點點興奮,但就肯定肉赤較多。

 

接下來的發展,大概和大家差不多。一代新機葬舊機:新的推出,畫質好了、操作好了,舊的未死,但因為工作關係也得換掉。

每一代更換,不過是加大了像素和感光度,加快了處理和對焦速度,相機發展的大方向基本不變。也慢慢地,相機徹底變成我的日用工具,就像木匠去五金鋪買支鎚,只不過我支鎚多幾個掣,其餘購買和使用心態大概相同。

 

那些年的期待和興奮,在這十多年間漸漸磨滅了。

 

兩年前重回120的世界,也沒有甚麼興奮感。大嗱嗱廿多三十萬的器材拿在手上,也不過是一把讓我能發揮得更好的鎚,沒甚麼感覺。

 

兩星期前,Phase One終於推出了全新的XF機身。然後上星期在北京和上海巡迴,深入了解XF的設計和構造,才明白這是一部多麼劃時代的產物!當年的興奮和激情一下回來了。這興奮感覺已在兩個城市跟當地的攝影師分享過了,回到香港主場,我覺得講還不夠,得寫下來告訴大家我們的攝影科技,繼當年攝影數碼化後,到了今天終於翻到另一頁了!

 PhaseOneXFcamera

篇幅所限,分幾次講。今次先談另我最興奮的進化之一,名為Honey Bee的對焦系統。

 Phase One Honey Bee

自自動對焦發明以來,對焦系統都是用phase difference方式操作,以垂直或水平感應器,或後期將兩者組合而成的十字對焦區來分析並進行對焦。這技術雖不斷改良,但幾十年來從未跳出這框框。

 

Honey Bee完全放棄使用phase difference感應器的對焦設計,直接以一片100萬像素的CMOS作為對焦感應。對焦時,這Honey Bee的CMOS會分析畫面的結構從而操控鏡頭作對焦。不只對焦,連測光也由這CMOS負責。

Honey Bee 02

 

有何興奮?

這下真的是翻天覆地的改變了!

從前我們想要更快更準的對焦、更多的對焦點,就得期待下一部機的誕生。現在有了Honey Bee,新的對焦點分佈並不需要買新機,只要一個firmware update就行了!在那100萬像的畫面上,工程師想對焦點要怎分佈就怎分佈。而且因為是CMOS, 是pixels,亦即是說對焦感應的形狀將不再限於水平、垂直和十字,而是甚麼形狀都可以!

發展和變化可說是無限,只要用家有要求,一個firmware update就能回應用家了!用家能自行更新的對焦系統,這肯定是前無古人的創造了。 

器材越貴,越不捨換掉。XF除了Honey Bee能一直upgrade下去外,還有很多設計上的特點,回應了我們專業攝影師這廿多年來的要求。換相機?我想未來幾年都不用再考慮這話題了。

 

篇幅所限,對於其他功能,就此先賣個關子。

我只可說,這是一部未來的相機,而未來就從今天開始。

你還記得第一次買新相機的感覺嗎? 

下篇續。

find me on Facebook

go to my website

分享感想
Martin Lam 的其它文章
完美發揮鏡頭能力與hyperfocal distance Martin Lam 光圈越小,景深越長,成像能力越高 - 這是常識,不多說。   其實當光圈收到某個程度以後,成像能力不升反降。這也是常識,但好像知道的人不多。   當光圈小到某個程度,光線通過時就會產生繞射(或衍射,di... (繼續閱讀)
久遺了那第一次買新相機的感覺 Martin Lam 小時候接觸攝影,會被那看上去很複雜很專業的單鏡機吸引。就像棍波車一樣,自動波和傻瓜機是女人嘢(不是歧視,但當年的確這樣想)。   尤其記得小時候每次買新相機時,那對新機的期待和興奮。在想買到儲夠錢的... (繼續閱讀)
編輯推薦
高達:男人的浪漫 Martin Lam Gundam Dock in Hong Kong 應該不少朋友都去了,也拍了。很多人都說,這些大孩子的玩意,是男人的浪漫;又說男人愛高達,女人唔明白。 其實,男人的浪漫,又豈只高達?女人真的不明嗎?其實喜歡高達的女生多的是... (繼續閱讀)
編輯推薦
在北角遇見葉青霖 Martin Lam 這其實是師父著作《在印度遇見佛陀》的讀後感。取此標題,是因為沒有標題寫的事件,就沒有往後至今的事。對我來說比師父在印度遇見佛陀更具影嚮力。 然而第一個感想,其實就是書中的序。   再讀了一次,感覺仍... (繼續閱讀)
An apple a day, while Steve is away.... Martin Lam 昨天晚飯時有朋友問好不好把Android手機換做iPhone,我說:沒這必要。就是很多同學問好不好買蘋果電腦,我也會答:好,但沒有這必要。 蘋果,就算是吃的那個也不是必需:不是沒了它會死,那更何況是吃不了的那個... (繼續閱讀)
教.學 攝影 Martin Lam 第十一屆葉青霖攝影班昨晚圓滿結束。   教藝術,最怕就是教出來的學生似自己。不論大家做得多好,要是出來像自己的翻版就是我失格。寧可同學們畢業時未能拍到最好的畫面,也要讓大家找到專屬自己的攝影眼。  ... (繼續閱讀)
從自拍開始 Martin Lam 不少朋友在參觀我們學生畢業影展時都會問:那是自拍嗎? 近兩年以自拍方式交final project比例上多了。我們也不反對,因有些內心感受、屬於自己的故事,最適合由自己來演繹是理所當然。  自拍,就有如一面鏡子... (繼續閱讀)
乘著光影旅行 Martin Lam 看了標題仍未知這是一部電影的朋友,請先看以下電影預告,然後再往下看:     http://youtu.be/QeRjpGIPqok 這是一部攝影愛好者特別要看的電影。 是攝影愛好者,非攝影機愛好者。兩這外觀相似但骨子裡不同...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