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山四韻 @ 潮流反動

「探古尋源 ── 東西炮台山」外拍活動,要求參加者就當時場景所見所感拍攝,而不是強行發掘標準潮流影像進行複製。經過首個週未於魔鬼山進行的局限題材特訓之後 ( 魔鬼本質@潮流反動 ),一眾人等於隨後的週未,轉戰西炮台龍虎山。

拍攝當日,天氣條件比前一次更不理想;集合前已肯定是天陰,臨近集合時間,開始有雨,到了於克頓道口起步不足兩分鐘,更是大雨傾盤!然而,不知是因為活動設計巧妙,於潮流反動之中摻合了難以抗拒的「盧吉夜拍」潮流原素,還是因為經過東炮台特訓的洗禮,各人採用非潮流手法拍出了信心,隊伍中竟然沒有響起半聲退堂鼓,活動繼續進行。

或許是同學們的熱誠感動上蒼,接下來的天氣狀況,彷彿是為我們的行程度身訂做,為原計劃中的每個景點,送上了最佳的配搭;使這一次外拍,四韻俱全,各參加者都滿載而歸。

 

景點 1:松林廢堡

龍虎山這地點,對筆者來說絕不陌生。小時候,家住上環,便經常隨家人到此遊玩。後來更有一段時期,以此為晨運基地,並設計了一高強度訓練項目:從上環太平山街開始,連奔帶跑,途經上環、西環半山,至香港大學背後,轉接整條克頓道,直攻西高山頂峰。全程有上冇落,最後登頂的一段,基本上是半行半爬;現在回想起來,也感到有點上氣不接下氣。而這特訓路線中的克頓道路段,正是龍虎山之所在。不過,那時只知道炮台山,從未聽聞龍虎山這名字。

記憶中山上的戰時遺址,碎石瓦礫遍佈,彈孔彈坑清晰可見;若然在這裡取景拍戰爭片,肯定不用大費周章。但濶別多年,舊地重遊,卻差點兒認不出老朋友了!如今這裡已變成正規的郊野公園,沿途樹木參天,竹青林蔭;炮台建築遺址,也被冠上「松林廢堡」之美名。── 眼前的炮台山,再也嗅不出絲毫的戰火煙硝;只是依偎着一片青葱蒼翠,在細雨輕霧底下,默默地見證歲月的蒼桑。

dcf-travel-img-22108

dcf-travel-img-22109

dcf-travel-img-22110

dcf-travel-img-22111

dcf-travel-img-22112

 

景點 2:霧影叢林

拍過松林廢堡,繼續沿克頓道往山頂進發,不消片刻,便來到不見經傳的景點 2。這裡其實只是路邊的叢林,相信不少人途經此處,也覺平平無奇;卻原來,只要找來一片迷霧,略施魔法,便可變身精彩的景致。

dcf-travel-img-22113

要在平凡景物中發現可做之材,觀察與經驗同樣重要。當日到此之時,己近下午五時,天色開始昏暗;雨停了,山谷中泛起陣陣輕煙。這時候,只憑觀察未必可以估計當中的可塑性;若以自動曝光試拍,也會因為逆光加上迷霧,拍出昏暗的一團。經驗不足者,絕對有走寶之可能。其實,只要把曝光值適度提升,藉濃霧強化的空氣透視效果突出林木的層次,美景便隨之而來。

dcf-travel-img-22114

dcf-travel-img-22115

經迷霧點化的路邊叢林頗具吸引力,同學們都拍個不亦樂乎;但與此同時,相距不過五分鐘行程的另一景點,亦己經準備就緒。

 

景點 3:夜霧迷離

Magic Hour 並非晴空景色的專利,表現於霧景之中,同樣精彩。克頓道盡頭之處,就是夏力道與盧吉道的交匯點。和景點 2 一樣,這裡也不見得相貎出眾,只是個典型的休憩公園;一個涼亭,幾條小徑,散佈着三數座椅及郊野建身設施。同樣是要多謝一片濃霧,配合著傍晚時份的色溫變化,再添上燈光亮起神來之筆,一切,都變得不再平凡。

dcf-travel-img-22116

dcf-travel-img-22117

dcf-travel-img-22118

昏暗加上濃霧,要拍出場景中的細節,並不容易。在這情況下選景取材,可以利用僅餘的光源,包括天空與燈光,配合適當的景物,勾勒輪廓,突顯層次,創製出戲劇性的效果。上面的幾幅照片,都是運用了這個取景策略。

夜色漸濃,天空變得愈來愈藍,愈來愈暗,燈光逐漸佔據主導地位。這時候,冷暖色彩的對比,便擔當了場景中的主角。

dcf-travel-img-22119

dcf-travel-img-22120

拍攝到此,經歷連串的景色變化,忙碌得不可開交的大半天,相信同學們都不愁沒功課交了,然而上蒼再一次示範何謂天公造美。入夜後,濃霧漸散,盧吉道的路燈,在樹梢葉叢之間,散發出神秘的光芒,彷彿提示着:距離這交匯點不遠之處,璀璨輝煌的維港夜景,正在等待着。

dcf-travel-img-22121

 

景點 4:盧吉夜拍

盧吉道的維港夜景,相信不用多花筆墨形容了。隨後而來的個多小時,八個字:故態復萌、潮流回歸!

dcf-travel-img-22122

dcf-travel-img-22123

 

寫在反動之後 

正如前文 ( 魔鬼本質@潮流反動 ) 提到,觀察先行,感覺先導,配合攝影技術詮釋演繹,是這次東西炮台山外拍活動的潛主題。所選的景點,基本上只有参考,無從抄襲。尤其是本文中的景點 2 及景點 3,由於拍攝時已近傍晚,場景中亮度與色温都急速变化,景點 3 拍至尾聲時,差不多每拍一兩幅便需要調整曝光或色溫設定,也需要改變拍攝位置與對像,務求可以充份利用當時的光線特質,拍出獨特的效果。驟聽起來似乎對拍攝技術略有要求,其實仍離不開基本功的範疇。之不過,對若干習慣以「必殺技」、「全攻略」等模式化方式拍攝的同學而言,如此的臨場應變,或多或少是一種挑戰。

dcf-travel-img-22124

科技進步,為攝影增添了大量的可能性,同時也將攝影推向空前的普及;拍攝模式化,已是無可避免的事情。然而,正如高檔相機即使如何先進,依然保留原始的手動功能一樣,若要認真學懂攝影,基本的知識與技術還是必須的,而這正是潮流反動的意義所在。所謂反動,並非反對,只是希望在潮流之中,對攝影基本功的重要性,作出一點溫馨提示。

事實上,很多攝影題材之所以流行,往往都是始於一些優秀的作品。可是,當潮流發展到某一程度,大量照片都是拍自相同的景點,在相同景點拍攝的照片都是採取相似的角度、採用差不多的手法的時候,攝影機和影印機已沒有太大的分別;拍攝,也就失去了應有的意義。須知道,不經觀察,缺乏創意,沒有個人觀感的影象複製,即使再好看,也是乏味得只剩下讚好!

 


 

文中各景點位置可參看以下地圖。

dcf-travel-img-22107

龍虎山主要是經由克頓道前往,上行起點位於港島西環半山,旭龢道與干德道的交匯處。新巴13號線 ( 大會堂至旭龢道 ) 以此為終站,而港島專線小巴3號線 (來往中環香港站及寶珊道 ) 亦途經此處。此外,也可以從港鐵大學站步行前往,需時約十分鐘。

克頓道全程斜路,除了起點百多公尺的一小段,之後都是行人專用。從起點前往景點 1「松林廢堡」,大約半小時便可抵達。沿途有路牌指示。路旁叢林茂密,不乏雀鳥、松鼠、昆蟲的蹤影。

若嫌上斜太辛苦,大可反其道而行,先乘車到山頂廣場,然後沿夏力道或盧吉道徒步前往景點 3 ( 前者路程短近一半,後者則可俯覽維港景色 ),再沿克頓道下山。

 

相關文章 -
魔鬼本質 @ 潮流反動

攝光寫影 -
www.facebook.com/pageposer

 

分享感想
  • Sam Ip @2016-08-24 11:34:47
    這是私人的回應
攝光寫影 的其它文章
荷光初現 攝光寫影 .3 小時前 彷彿時空錯亂,初夏的荷花,竟然遇上秋季的天氣。碧空如洗,清風送爽,縱使烈日當頭,卻是汗不沾衣,更大的驚喜,是用不着噴蚊怕水;在香港拍攝荷花,從未如此舒適過。 塱原自然生態公園自去年開放之後的首個... (繼續閱讀)
從法則到原則 ( 三、色光形意 ) 攝光寫影 .5 月 2 日 前文介紹過美學原則幾個常見版本,並列出當中包含的項目。按常理,接下來應該解釋項目細節。然而相關論述網上多的是,讀者只要隨便搜尋便可找到一大堆,反而應用方面的討論,卻是絕無僅有,有見及此,先談應用。 ... (繼續閱讀)
從法則到原則 ( 二、美學原則 ) 攝光寫影 .4 月 19 日 超然物外!上回簡單介紹過形式美,並以節奏為例,展示形式美獨立於具體事物而存在的特質。此外,亦提到除了節奏之外,合資格稱得上形式美的,還有好幾種東西,而且眾說紛紜,不同派別會有不同的選擇。然而選擇雖異... (繼續閱讀)
編輯推薦
從法則到原則 ( 一、形式美 ) 攝光寫影 談構圖,小弟總是對坊間流行的幾招構圖法則,表示不以為然,有時更會狠批一番。然而靜心反思,這並不公平,因為錯不在法則。 認識某事某物,從簡到繁,逐步了解,是正常程序。例如中小學教科書,電子都被形容為... (繼續閱讀)
編輯推薦
廣褔英雄頌 攝光寫影 一橋兩端,木棉三數;千百英雄,福田廣種。 從吐露港公路北上,左轉支路接大埔道,便進入了大埔市中心的邊陲地帶,就在廣福邨對開,一道行人天橋橫跨公路飛架,橋的兩端,各有幾株高大的木棉樹,碩大火紅的木棉... (繼續閱讀)
光色形物。用光小記 攝光寫影 畫素描,碳筆怎用?揀選適當硬度的碳筆,用鉛筆刨或刀片,削出筆芯就可以。畫水彩,畫筆怎用?揀選適當大小的畫筆,醮上顏料加點水,塗上畫紙便OK。拍照片,光線怎用?揀選適當的光線 ……。這個似乎並不那麼容易... (繼續閱讀)
編輯推薦
蘋果。AI。扮國畫 攝光寫影 蘋果、AI、國畫,看似風馬牛不相及,卻有助說明如何以攝影作品呈現「中式詩情畫意」。 過年之前,小弟撰寫拙文《上善若水,北區有園 ─ 中式畫意》,不知有心還是無意,標題只提畫意,略去詩情,結果就是講一半唔... (繼續閱讀)
編輯推薦
幽谷仙鐘。依乎天理 攝光寫影 十八比六,當中可有玄機? 拍攝照片,小弟偏愛使用橫幅,這可能與多對電腦屏幕有關。然而日前於沙田坳十二笏拍攝吊鐘花,選出交差的二十四幅功課之中,直幅數量是十八,橫的卻只是六。到底是甚麼特殊因素,至使... (繼續閱讀)